對于上海匯豐銀行職員陳慧雯來說,今年9月對浙江南部古田山自然保護區為期兩周的訪問為她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氣候變化的契機。
陳慧雯覺得最有趣的是走進古田山森林,在科學家的指導下,親自丈量樹木的“胸徑”,以測算它們的碳匯能力。她所在的小組,每次要測量50多棵樹木的數據,并逐一記錄下來。
陳慧雯說:“當我回到我所在的社區和部門的時候,我可以向人們更有說服力地傳播氣候變化知識。”
像陳慧雯一樣,在這個新成立的中國區域性氣候研究中心接受了培訓的100多位“氣候先鋒”要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設計一個跟氣候變化有關的項目。而這種微觀層面的公民參與,正反映出了上海這座國際大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低碳發展方面的決心。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上海將是中國面臨氣候變化脅迫時具有高風險的城市。在過去50年間,這座擁有1500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氣溫升高了2.35攝氏度,是中國平均水平的兩倍。此外,全球變暖增加了上海的熱浪發生率,并加劇了本已嚴重的熱島效應。
WWF的《長江流域氣候變化脆弱性與適應性研究》報告說,氣候變化將繼續威脅上海的經濟和生態環境,并影響其交通、投資、保險、旅游和生物多樣性。
針對上海面臨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和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WWF2008年初在上海市啟動了一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初期的重點在于提高建筑和交通的能效,特別是大型商用建筑的能耗監管和審計。
除了WWF的低碳發展項目,上海市政府也開始將低碳發展的理念融入城市發展的總體布局中,進行產業的升級換代。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賓暉說,自從2008年8月建成以來,環交所已經交易了涉及排污權、清潔發展機制(CDM)在內的70多個技術轉讓和融資項目,并建成了“發展中國家全球氣候變化對策培訓中心”。
WWF上海項目辦公室主任任文偉認為,上海作為全國金融中心,如果能以低碳金融去加以引導,對上海的低碳市場機制的推動有很大的帶動作用。“如果上海形成自我激勵的市場發展模式,對長三角和整個中國都有示范意義。”他說。
2010年在上海舉行的世博會將是另一個全面展示上海低碳發展的平臺。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綜合計劃部助理部長許定說:“上海世博會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低碳世博’的理念,這在歷史上是有重大貢獻的。世博會結束后,長三角、全國甚至周邊國家都可以開始普及這些低碳技術和理念。”
而伴隨著上海這些發展實踐,中國的低碳發展前景也被人們所看好。任文偉說:“我們在工業革命上比西方落后了一兩百年,信息革命我們落后了幾十年,但低碳革命我們與世界是同步的,甚至我們還有后發的優勢。如果我們抓住先機,我們可以引領世界的發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