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可替代液化石油氣的清潔能源,二甲醚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頗富戲劇性。2006~2008年上半年,全國各地掀起了二甲醚建設熱,國內二甲醚產能擴張之快、規劃規模之大世界罕見,以至于國家發改委不得不連續下文,對高燒不退的二甲醚建設連潑冷水,甚至出臺急剎車政策,遏制投資沖動。然而,二甲醚還是過剩了,甚至是目前產能過剩最嚴重的化工子行業之一。
產能年均增長率1178%
2001年10月19日,日本豐田公司、日立公司、道達爾菲納埃爾夫公司、氧氣公司等8家公司聯合組建成立世界上首個專業化二甲醚技術研發公司,并很快建成一座二甲醚實驗工廠,開始批量生產二甲醚。緊隨日本之后的我國,也很快消化吸收并開發出自己的二甲醚生產技術,建成數套2000~5000噸/年不等的二甲醚裝置。到2002年底,我國已經擁有二甲醚產能3.18萬噸。但早期的二甲醚僅限于膠黏劑、氣霧劑和醫藥麻醉劑等少數領域,消費量很少。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自2005年以來,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大幅上漲,使得天然氣、液化氣的需求量猛增,供需矛盾突出。每年冬季,南方各地都會鬧“氣荒”,推動液化氣價格飆升。在這種情況下,物理化學性能及燃燒使用性能與液化氣極其相似的二甲醚,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加之經過幾年的發展,國內甲醇不僅可以自給,而且開始過剩,為二甲醚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證。我國自主開發的一步法、兩步法等先進生產技術,又為二甲醚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而二甲醚生產工藝流程短、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激發了各方投資建設二甲醚裝置的熱情。使得2006年以后,國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二甲醚建設狂潮,二甲醚產能出現井噴式增長。
2005年,我國二甲醚產能僅12萬噸,2006年攀升至44.5萬噸,2007年躥至220萬噸,2008年進一步飆升至436萬噸。短短3年時間,產能增長了424萬噸,年均增長1178%。據城市燃氣協會二甲醚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陳衛國介紹,目前我國二甲醚產能已經達到600萬~800萬噸。如果規劃中的項目全部建成,到2010年底,我國二甲醚產能將達到1484萬噸。
而在二甲醚產能井噴式增長的同時,其應用領域的開發卻不盡如人意。目前,二甲醚除主要用于摻燒液化石油氣外,在膠黏劑、氣霧劑、制冷劑和醫藥麻醉劑等領域應用很少。此前被人們寄予厚望的二甲醚汽車,除了在上海147路公交車上試用過一段時間外,并沒有得到推廣應用,甚至沒有得到社會認可。產能的大幅擴張和下游市場開發的嚴重滯后,使得二甲醚產業出現了“兩降”、“兩增”現象:即裝置平均開工率持續低位徘徊甚至屢創新低,產品價格持續走低;二甲醚與液化石油氣價差不斷拉大,行業虧損面不斷蔓延并加劇。
據了解,2007年,我國二甲醚產量約90萬噸,裝置平均開工率僅為41%。2008年,我國二甲醚產量創紀錄地達到216萬噸,但與436萬噸產能相比,裝置平均開工率也未超過50%。今年,預計全年二甲醚產量約230萬噸,即便按最保守的600萬噸產能計算,裝置開工率也不足36%。伴隨著裝置開工率的下降,二甲醚價格也出現了跳水——由2008年6月最高時的6600元/噸,一路降至今年5~6月最低時的2700元/噸以下。與此同時,其與替代產品液化氣價差卻不斷拉大:2008年上半年,二甲醚與液化氣的價差始終未超過500元/噸,今年這一差價卻始終保持在1000元/噸以上,甚至一度超過1500元/噸。
“由于產能嚴重過剩,每當液化氣供應緊張、價格上揚,推動二甲醚需求增加,市場回暖時,眾多停運的二甲醚裝置就會迅速恢復生產,增加產品投放量,最終導致大多數企業的二甲醚價格只能在成本線附近運行。”陜西渭河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惠有社說。
應用領域沒擴大反而萎縮
談到二甲醚產能過剩的原因,城市燃氣協會二甲醚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陳衛國、河南金鼎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貴金等專家認為,一是宏觀上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統一規劃;二是液化氣價格的瘋漲使得二甲醚價格優勢凸顯,引發投資沖動;三是二甲醚工藝流程短,項目投資少,準入門檻低。但至關重要的原因是相關政策和標準的缺失,導致二甲醚應用領域開發不足。比如,2007年8月21日,建設部發布的《城鎮燃氣用二甲醚》明確了二甲醚在城市燃氣領域的合法身份后,曾推動二甲醚消費量從2006年的不足30萬噸猛增至2007年的90萬噸。但2008年3月7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關于氣瓶充裝有關問題的通知》,又使得二甲醚在民用燃氣領域的推廣受阻。《通知》規定:第一,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氣中摻入二甲醚后充入液化石油氣鋼瓶或在焊接氣瓶中擅自加入不明化學添加劑。第二,對二甲醚以及二甲醚與液化石油氣混合燃料的使用,應當做到專氣、專瓶、專用。雖然國家質檢總局并沒有禁止往液化石油氣中摻入二甲醚,但由于市場上的液化石油氣主要是裝在鋼瓶里面使用,禁止往裝有液化石油氣的鋼瓶摻混二甲醚,等于禁止往液化石油氣中摻混二甲醚。結果導致經銷商不敢輕易向液化氣中摻混二甲醚,二甲醚消費量因此銳減,產能過剩加劇。
談到二甲醚產業的發展前景,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志光、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總經理張積耀以及陜西渭河化工科技公司總經理惠有社等專家都明確表示了擔憂。
劉志光認為,二甲醚本來就是一個過渡性、區域性的短期替代產品。從能源利用效率考慮,只有35%左右,比煤制天然氣低20多個百分點。與其用天然氣制成甲醇再生產二甲醚,最后將二甲醚用作民用燃料或汽車燃料,不如直接將天然氣作為燃料使用。那樣可以減少天然氣制甲醇再生產二甲醚過程的各種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樣的道理,以煤為原料生產甲醇再生產二甲醚燃料,如果把煤制甲醇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二甲醚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加起來,二甲醚燃料產生和排放的溫室氣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高于甲醇汽油。
“國家既然已經批準實施M85甲醇汽油標準,表明已經同意了甲醇汽油的推廣。在這種情況下,推廣二甲醚汽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劉志光說。
張積耀和惠有社也認為,隨著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西氣東輸二線、川氣東送管線的陸續建成投產,以及天然氣液化技術的提高,2010年以后,我國天然氣供應量將大幅增加,供應不足的矛盾有望根本緩解。尤其2011年前后,隨著眾多千萬噸級煉油項目的投產,我國液化氣供應量將會激增。加上進口部分,甚至可能由現在的供不應求演變為供大于求。屆時,熱值及使用方便性遠不及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二甲醚,競爭力會更加低下,在民用燃氣領域的份額不僅難以增加,反而可能大幅萎縮。
進入12月,二甲醚市場出現了難得一見的飆升行情,前期一度停產的二甲醚裝置也陸續恢復了生產。
要從城市走向東部農村
對于二甲醚的未來,專家們認為應規范發展,從城市走向農村,努力開發城鄉結合部消費市場,促進二甲醚產業有序發展。
張積耀說,目前大中城市大多已經鋪設了十分發達的天然氣管網。隨著西氣東輸二線、川氣東送管線的建成投產,管道天然氣覆蓋面將越來越大。液化石油氣及其替代產品二甲醚在大中城市的銷量萎縮在所難免,甚至會逐步退出大中城市,轉戰城鄉結合部或農村等天然氣管網覆蓋不到的區域。目前,許多中小氮肥企業正好分布在不發達的縣城或城鄉結合部。這些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建立聯醇裝置,聯產合成氨、碳酸氫銨、尿素、甲醇和二甲醚產品。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這些企業產品單一帶來的市場風險,又能實現二甲醚的就近銷售,還能避免企業破產倒閉和員工失業,是多贏之舉。
陳衛國向記者透露,近期他們與韓國有關社團進行交流時,得知韓國已經把二甲醚成功用于燃燒鍋爐。如果我國能用二甲醚替代液化氣和柴油,用于工業企業開工鍋爐的燃料,或者對小縣城、小城鎮那些污染嚴重、能耗高且無條件使用天然氣的小供熱鍋爐進行改造,在這些區域全面推廣燃燒充分、污染物排放量極少的二甲醚,則不僅可以大幅改善相關區域的空氣質量,還將開辟又一個二甲醚應用市場,促進二甲醚產業健康發展。
劉志光、王貴金、惠有社等人則進一步指出,二甲醚最現實、最有前景的消費領域應該在中、東部地區的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理由是,除了大中城市因為可以方便地用上天然氣外,西部地區絕大多數省份一不缺能源,二不缺天然氣,無論是液化氣還是二甲醚在這一區域的消費量都將十分有限。但東部和南方一些省份的資源、能源匱乏,除大城市及西氣東輸、川氣東輸沿線居民能夠用上天然氣外,2/3左右的中小城市和絕大部分鄉村今后都將以液化石油氣為主要燃料。在這些地區科學規劃建設二甲醚生產基地,并利用進口的低價甲醇作原料,生產清潔替代燃料二甲醚,不僅能方便當地百姓生活,還能為國家節約大量的能源和資源。
一方面,這些地區靠近港口,能夠十分方便地進口甲醇。而目前國外,尤其中東一帶甲醇大多以油田伴生氣或天然氣為原料,成本低,售價低,有的送到價甚至不足1600元/噸,遠低于我國以煤為原料的甲醇成本價。進口有利于降低當地二甲醚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拉大二甲醚與替代產品液化石油氣的差價,提升二甲醚企業競爭力,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實惠。另一方面,通過進口甲醇生產二甲醚,就相當于變相進口了煤炭或天然氣。同時,避免了建設和運行甲醇裝置對國內水、電、土地、煤炭、天然氣等資源、能源的占用和消耗,也避免了國內生產甲醇產生二氧化碳、廢水、廢渣等污染物,無論從經濟、環保、節能降耗還是讓老百姓得實惠等角度考慮,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二甲醚汽車尚未推廣之前,最現實、最有前景、也最可能受到政策扶持的領域應該在東、南方農村和城鄉結合部,這一區域也將是二甲醚產業的前途和希望所在。
當然,以上這些設想,必須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劉志光表示,國家一定要很好地規劃二甲醚產業,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各地政府和企業切不可再盲目建設新的二甲醚項目。因為從近兩年的運作結果看,只有那些有完善燃氣銷售網絡、銷售渠道和終端市場的企業,才能通吃二甲醚從生產、批發、摻混、分銷各環節的利潤,在產能過剩、競爭激烈、行業利潤微薄的情況下獲取較好收益。而那些沒有上述條件的企業,無論規模再大,原料成本再低,區位優勢再突出,也都舉步維艱。二甲醚市場的這種格局,今后很長時期都將難以改變。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