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共治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火藥味”漸濃,媒體也持續關注中美兩國的“單挑”。中國和美國并不處于同一起跑線:美國排放時間長,中國排放時間短;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京都議定書簽約國,美國不是京都議定書簽約國,責任和義務有本質區別。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火藥味”漸濃,媒體也持續關注中美兩國的“單挑”。11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點名批評”美國氣候談判特使TodStern拒絕為中國提供氣候資金援助的說法“極為缺乏常識”。(12月12日 《環球時報》)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問題,關系生存和長遠發展,所有國家都有責任和義務。每個國家的排放時間不同,排放量不一,經濟水平有低有高,國家有窮有富,但發達國家排放時間長,排放數量大,經濟實力雄厚,理當承擔更大的責任,可是一些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比標準定得過低,非常有限地提供資金資助,使哥本哈根會達成共識增加了不少難度。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大國對于自身的責任毫不回避,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意味著今后10年每年需要為此新增投資300億美元。中國減排目標一公布,馬上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稱贊中國的舉措“非常重要”“非常積極”;國際能源署還表示,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意味著中國將承擔世界所需減排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評價中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的作用,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表示贊賞。
可是一些國家對中國過于苛刻,說三道四,甚至橫加指責,把中國當作“靶子”揪住不放。有的嫌中國減排不夠,有的把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甚至要求比發達國家還刻薄;美國氣候談判特使TodStern還莫名其妙的提出,針對氣候變化領域所謂“中美共治”的提法,拒絕為中國提供氣候資金援助。
中國和美國并不處于同一起跑線:美國排放時間長,中國排放時間短;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京都議定書簽約國,美國不是京都議定書簽約國,責任和義務有本質區別。將中美兩國相提并論,沒有法律基礎,也不符合事實。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減排上以自己的行動受到發展中國家的好評,而美國定的減排目標太軟弱,不少國家對其最新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產生質疑。為了轉移視線,減輕壓力,美國氣候談判特使總是咬住中國不放,TodStern提出的“中美共治”,是混淆是非,不分主次,有意識的攪局,這使得原本就難解難分的談判更為艱難。
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的根本標志就在于,體現發達國家履行義務的承諾、指標和行動,發達國家有義務向所有發展中國家就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資金,資金問題是決定哥本哈根會議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作為發達國家有義務向中國提供資金援助,TodStern提出拒絕向中國提供資金資助,不僅不懂外交禮儀,缺乏起碼的常識,也不符合奧巴馬總統訪華時期間兩國達成的《中美聯合聲明》精神,是一種故意刁難。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