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過度依賴出口,一旦國際市場有變,風險極大,應盡快啟動國內市場。
據國際商報12月17日報道,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近年增速很快,行業發展迅猛,2008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63.64億美元,2009年1-10月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已達128.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7.81%,但出口平均價格1-8月份呈下降趨勢,9月份開始才有所回升。在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行業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企業總體規模偏小、低價無序競爭、自主創新能力低、誠實守信觀念不強等問題。另外,中國光伏企業市場主要在歐美國家,國內光伏發電進展緩慢,對多晶硅的需求量僅占20%左右,光伏發電裝機還不足電池產量的1%,一旦國際市場有變,風險極大。
近10年來,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為41.3%,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2008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達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產量的36.7%。2009年1-10月,中國太陽能電池出口44億美元。然而中投顧問產業研究部數據顯示,中國已有350家光伏產業組件企業倒閉歇業,幸存者只剩下約50家。
1、過度依賴出口狀況堪憂
產品結構較為單一。從2009年1-10月份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出口結構看,太陽能電池和電池組出口額占57.1%,太陽能電站出口占22.48%,產品結構較為單一。
主要出口歐美市場。太陽能具有可再生和環保等方面的特點,這種優勢讓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將太陽能作為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產業。近年來,由于歐美各國市場需求增大,中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產品主要供應歐美市場,國內市場份額很小,太陽能光伏產品成為中國外貿出口新的增長點。在國家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背景下,未來光伏產業的前景將更為廣闊。
金融危機中低端產品受到挑戰。中國光伏產業發展主要得益于國際市場,98%的生產容量依賴出口,但是,由于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國本國的光伏產業近年迅速發展,光伏技術日趨成熟,光伏發電成本迅速下降。在這樣的形勢下,各國很可能通過提高準入門檻來限制國外產品。另一方面,中國大部分光伏企業還不具備過硬的質量和良好的品牌,特別是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面對短期內光伏產品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國光伏產品將很難跟上國際市場標準的發展而最終可能被淘汰出局。
過度依賴出口,產業發展風險較大。經濟寒流、關鍵技術缺失、多晶硅價格下跌,致使國內大批太陽能光伏企業海外訂單銳減。有媒體報道,截至2008年底,國內已有350家太陽能組件企業停產。由于市場預期暗淡,一些風險投資人開始遠離這一產業,特別是晶體硅光伏電池業。中國光伏企業市場主要在歐美國家,過去,光電與普通電價之間差價往往由那些國家的政府補貼,但金融危機下,西方國家削減或取消了對光電的價格補貼,從而導致市場需求大規模萎縮。由于中國的光伏發電進展緩慢,國內對多晶硅的需求量僅占20%左右。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學部數據顯示,中國光伏發電裝機還不足電池產量的1%,一旦國際市場有變,風險極大。
2、啟動國內市場才能擺脫困境
縱觀近現代歷史,每次經濟蕭條后的復蘇,都會出現一些新技術、新產業和新觀念。
在21世紀,光伏技術基于其技術先進性、資源無限性和綠色環保性等特征,無疑是下輪產業技術革命的核心。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的7,00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把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擺脫經濟衰退、創造就業機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國家戰略。中國應著眼未來能源戰略,高度重視光伏產業。
中國應迅速制定上網電價補貼細則,啟動“上網電價法”。只有在市場形成初期打破市場規律,積極對并網電價進行補貼,對國內太陽能企業給予實質性的激勵,才能迅速培育市場,形成有自我完善機制的國內太陽能市場。因此,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出臺在當前尤其顯得必要和迫切。當前中國出臺的一系列提振新能源產業的政策已經讓光伏產業從中受益,其中最為直接的是“太陽能屋頂計劃”。太陽能光電建筑作為整個光伏產業終端環節,一旦大規模啟動,將直接影響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硅生產企業。
首先,應該進一步細化《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有關光伏產業的發展目標規劃;其次,應該組建更高級別的政府專門管理機構加強規劃和管理;最后,應該在“973”和“863”等科研項目計劃中給予光伏產業更多的資金投入,迅速建立起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國家光伏研發、制造體系,提高光伏發電在中國發電總量中的指標比重,并通過補貼政策,支持和鼓勵太陽能發電并網。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