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作為新興產業,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并且對培育經濟新增長點也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然而,有一個現實問題是,新能源產業的藍海空間似乎正有泛紅的趨勢。比如目前我國風電、多晶硅等新能源產業正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尷尬。今年8月份,國務院列出的六個產能過剩行業中,風電赫然位列其中。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風電設備生產商已近80家,年遞增速度呈現翻倍增長趨勢,而前四家產能均超過1200萬千瓦。去年底我國有1215萬千瓦的風電機組完成吊裝,但實際并入電網的風電裝機容量僅為894萬千瓦。
此外,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也出現了多晶硅產能擴張過快的問題,2009年我國多晶硅生產廠家超過30家,在建或正在上馬的生產線達幾十條,產能已經超過全世界總需求的兩倍以上。
很顯然,對于我國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而言,著力改善能源結構,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實現新能源產業經濟的良性循環,勢在必行。因為這不僅牽動未來能源產業格局的神經,也牽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利益大勢。
無疑,200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的“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為進一步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結構調整力度提供了全新而強有力的注腳。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加強引導和調控,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嚴格新能源產業市場準入標準、強化環境監管、嚴格項目審批管理、實行問責制等都將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與此同時,加快新能源研發和創新支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對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促進關鍵技術突破并推動產業化,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引領未來新一輪能源浪潮到來的有效路徑。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