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的日歷即將翻過的這一刻,回首這12個月,我們發現,從年初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的經濟增速急劇下滑,到主要經濟指標不斷向好,民眾信心倍增,中國經濟走過了看似驚心動魄、卻又波瀾不驚的一年。經濟企穩回升、樓市復蘇、人民幣國際化、碳金融蓬勃發展……這一年,中國經濟的亮點實在不少。在此,我們擷取一些關鍵詞,盤點2009年,同時振奮精神應對新挑戰
編者按:即將過去的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們砥礪奮進、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從容應對,提出了全年經濟“保八”的目標任務,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態勢,實現了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值此歲末年終,本報特組織了一組年終特稿,以期對2009年的中國經濟進行總結與回顧,并對2010年宏觀經濟、金融市場的走勢進行展望。
1
關鍵詞一:經濟企穩回升
“2009年將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這是年初人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對于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政府工作報告定為“8%左右”。雖然近年來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都是8%,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這一目標的實現被視為有一定難度,而媒體稱其為“保八”,更暗含這一目標的艱難性。
為實現這一增長目標,2009年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了“四萬億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一攬子經濟刺激政策,及時扭轉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經濟過快下滑的態勢。2009年國民經濟呈現出企穩回暖、逐步向好的發展軌跡。
縱觀2009年,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經歷了止跌、企穩、回升的幾個階段,國內經濟復蘇勢頭強勁,經濟運行正逐步進入持續平穩較快的增長軌道。在一攬子計劃的刺激下,投資和消費組成的國內需求的擴大,較好地彌補了外需的急速收縮,中國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6.1%回升至三季度的8.9%。核心數據工業增速從前兩個月的3.8%,反彈至11月份的19.2%。
從目前總體情況來看,中國經濟不但全年“保八”無懸念,而且回升速度遠遠領先于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不過,專家們認為,從國內經濟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從外部環境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但全球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特別強調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必須全面、正確判斷形勢,既要充分肯定成績,看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變化和有利條件,進一步增強信心;也要充分估計形勢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把各方面困難考慮得更充分一些,把應對各種挑戰的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
2
關鍵詞二:通脹預期
一年以前,恐怕誰也料想不到通脹預期會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卷土重來。從2009年1月至2009年11月,中國市場仿佛完成了通縮到通脹的輪回。
年初,美國金融危機引起全球實體經濟快速下滑,國際市場原油、礦石、糧食等基礎性產品價格顯著下降,致使我國大宗產品進口價格明顯下降,進而引起去年持續處于高位的生產資料價格下降較多,并通過產業鏈條逐漸向中下游傳導,導致主要類別產品價格全面走低。同去年石油、糧食等國際價格高漲蔓延至中國的路徑相仿,輸入型價格下滑深刻影響著中國當時的價格變化。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多數經濟學家們當時認為,判斷全年進入通縮為期尚早。不少人甚至提出,2009年上半年,寬松的貨幣政策會給市場帶來巨大的變化,其中包括通脹預期,并且將之視為潛在的風險因素之一。這一觀點主要基于兩大理由:一是國內財政及信貸擴張的潛力巨大,一旦刺激過度,可能造成投資超過預期的膨脹,增加通脹壓力;二是國外政府經濟救援力度空前,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上赤字財政大行其道,“去杠桿化”可能有意無意地演變為以通脹為手段的“去負債化”,從而不利于債權人。
隨著11月CPI月度指數在今年首次轉正,再度推升了人們的通脹預期。當前,部分食品類價格和水電油等公共產品類價格出現上漲,貨幣信貸投放增速較快,更是引發外界擔心。因此,10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將“管理通脹預期”與保增長、調結構一起列入宏觀調控重點內容。
所謂通脹預期,不是真正的通脹。事實上,在11月份CPI首度轉正前,全國居民消費價格連續9個月負增長,前11個月累計的各項價格指標依然是負值,國家統計局有關人士表示,“目前中國不存在通脹”。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秋季報告》指出,2009年上半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國內外經濟增長放緩導致最終需求下降,物價處于低位運行。預計2009年國內居民消費價格、社會商品零售價格以及投資品價格分別下降-0.5%、-0.8%和-1.8%。2010年價格水平將恢復上漲,居民消費價格、社會商品零售價格以及投資品價格將分別上漲2.1%、1.8%和1.3%。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指出,在總需求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單純的貨幣供應快速增加引發實體經濟通脹的可能性較小,今后一段時間CPI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的態勢。
3
關鍵詞三:擴大內需
出口、投資、消費,被視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2008年底,在外部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影響而出現深度調整時,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度已是負數,并且呈現出快速下滑后長期不振的現象。2009年,在出口水平無法和往年相比的情形下,中國政府開始了推動居民消費來達到經濟轉型的政策。
去年年底,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介紹說,2009年,中國將著力擴大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包括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空間;完善消費政策,優化消費環境;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強消費意愿。根據當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農民消費、住房消費、汽車消費、服務消費和旅游消費將成為2009年擴大居民消費的五大重點領域。
進入2009年后,政府出臺了一攬子計劃,旨在擴大內需。家電下鄉等一系列政策,拉動了近萬億元的內需。數據顯示,2009年1-11月,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3.6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同期增幅比城市高0.6個百分點,農村消費增幅首超城市,巨大的農村市場正加速啟動。小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半征收等政策,極大地刺激了國內的汽車消費市場。前三季度國產汽車銷售量已經逼近千萬,超過去年全年,出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好勢頭。而在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民生占據著相當重的分量: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億元,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3700億元,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400億元。這些投資不僅改善百姓生活水準,還減少了后顧之憂,增強了消費的后勁和活力。
可以說,一攬子刺激內需的計劃有效拉動了中國經濟的回升,這種回升,不是靠著某個或幾個行業和地區的回升,而是一種全面的回升。內需的擴大,民生的改善,使得中國經濟在今年又獲得持久動力,減少了對外需的倚賴。
業內人士評價稱,內需政策的成功實施,有效穩定并不斷提升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為全年經濟發展目標任務的實現,乃至來年經濟的發展,都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4
關鍵詞四:樓市“瘋狂”復蘇
進入2009年底,歐美國家仍處于房價下跌和電價拍賣的寒流之中,但在中國,情況卻迥然不同,老百姓依舊在為買不到一套房和房價的持續大幅上漲而感到頭痛。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今年的樓市,非“漲”字莫屬。如果再加上一個形容詞,那么“瘋”字絕對合適。牛年春節之后,短短9個月,全國幾個主要城市的房價強勁反彈,漲幅高達50%以上的樓盤比比皆是,城市“地王”頻現,此情此景,讓人只能感嘆樓市的“瘋狂”復蘇速度太快。
去年年底,為了刺激樓市,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購買首套房可享受首付兩成和房貸7折優惠、二手房營業稅減免期從五年縮為兩年、土地出讓金可以分期付款等,這些政策加上開發商的降價促銷力度,大大刺激并激發了一部分剛性需求,從而形成了春節后首輪以剛性需求為主力的購房熱潮,讓樓市迅速從寒冬復蘇并回暖。
此后,伴隨著一攬子救市政策和天量信貸資金投放,中國房地產市場一改幾個月來房價持續回落的頹勢,價格和成交量均出現了暴漲行情。9月,樓市曾出現過“小陽春”之后首次“疑似”調整的狀態。當時,北京、上海、深圳等風向標城市成交量明顯回落,房價也有所下跌,市場一度出現“拐點”之聲。然而,事實證明,這只是房價漲至高位,開發商不愿降價、購房者陷入觀望的一種膠著狀態。進入10月中下旬后,成交量和房價便雙雙“回歸”上升通道。
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11月全國房地產景氣指數上升至102.78,比10月份提高0.75個百分點,已經連續八個月回升。特別是6月份以來,全國房價連續上漲,漲幅已從6月份的0.2%擴大到11月份的5.7%,一些特大城市的房價上漲更為明顯。
房價的過快上漲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并發出了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新信號。前不久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增加保障房、普通商品房的供給,鼓勵個人自住消費和改善型居住消費。此后,國務院及時出臺政策停止個人住房交易營業稅減免期兩年的優惠,給滾燙的樓市澆了一盆冷水。
分析人士認為,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供給,有利于實現房地產業結構的調整;調整二手房營業稅優惠政策,是目前打擊房地產過度投機、抑制房價上漲的一項重要舉措。
5
關鍵詞五:人民幣國際化
從人民幣擴大貨幣互換規模、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到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2009年,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全球過于依賴美元的弊端,這使得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這一議題備受關注。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是中國應對危機的需要,也是世界貨幣體系重塑、國際金融體系維穩的必然選擇。
今年3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加強區域金融合作積極開展貨幣互換》透露,中國央行已經與其他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六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同時還在與其他有需求的央行進行相關磋商;4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和廣東省內四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人民幣國際化正式“啟航”。
7月6日,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分別收到中銀香港匯來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項下款項,收款方分別為上海電氣集團、上海絲綢集團。醞釀3年有余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在上海啟動。
8月末,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協議,我國將以人民幣購買不超過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券。用人民幣而非美元購買IMF債券,此舉意味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使用人民幣為成員國發放貸款,一些國外中央銀行將持有人民幣,促進人民幣發揮國際貨幣甚至儲備貨幣的作用。
9月28日,財政部在香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是我國政府首次在內地以外地區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主權外債。對此,巴克萊資本中國經濟研究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評價稱:“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可以深化香港的人民幣市場,推動人民幣貿易結算,反映出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日益增大。”
央行發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更首次提出,央行將“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結合國際資本流動和主要貨幣走勢變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這意味著央行將繼續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而更具彈性、更為獨立的匯率政策,顯然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之一。
6
關鍵詞六:創業板上市
“十年磨一劍”的創業板終于在2009年開啟。3月3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10月30日,創業板正式掛牌交易。
創業板“千呼萬喚始出來”,從短期看是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力促“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戰略方針的重要舉措之一。同主板市場相比,自主創新與中小企業是創業板市場的兩個重要標簽。創業板上市門檻大大降低,可以為擁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公司提供亟需的資本。從長期看,創業板的啟動,能夠為數量眾多的自主創新和成長型創業企業提供資本市場服務,從而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新市場意味著新機遇、新的盈利空間。創業板的開啟將擴大民間投資,成為自主創新和成長型企業成長的孵化器和加速器。然而,鑒于整體市場環境遠未完善等原因,創業板市場所蘊涵的風險值得警惕。首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為56.7倍,遠高于全部A股市盈率以及中小板的市盈率。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更多代表經濟發展方向的創新型企業和成長型企業不斷涌現。通過市場化方式去發現、篩選一批優秀企業,讓它們在資本的引導下發展壯大,這些企業就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經濟轉型的主要推動力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從短短兩個月的情況來看,代表中國成長活力企業的創業板誕生后,不但給一些幸運的企業輸血募集了資金,也成為中國投資者活躍的戰場。
7
關鍵詞七:低碳經濟
剛剛結束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讓人們再度審視氣候變化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嚴重問題。而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潮中,發展低碳經濟已被列入中國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大名單之中。在國內,低碳經濟絕對是2009年一個炙手可熱的名詞。
在金融危機及其余波中,傳統產業紛紛尋求“自保”,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低碳經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卻在快速興起。低碳經濟,包括相關的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在應對危機中成為決策層寄予厚望的未來增長點,也體現了中國應對氣候變暖的高度負責態度。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發電裝機中清潔能源占32.9%,比上年提高5.6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方興未艾。根據國家規劃,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15%左右。
11月26日,中國政府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從2005年下降40%至45%。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方式,要通過減排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這也是對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
在2009年,低碳經濟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板塊———低碳經濟板塊。由于符合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加之成長性好、盈利能力強等原因,低碳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受到不少投資者歡迎。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可以說,中國選擇的低碳路線并非是外界壓力所致,而是中國自身有改變能源結構的意愿。相關專家表示,由于中國煤炭消費占了能源消費比重的70%,石油對外依存度還在不斷擴大,如果不走低碳路線,可能中國自己未來的能源安全都會出現問題。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自己國情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低碳領域投資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在2008年底政府4萬億元的經濟激勵計劃中,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和能效提高為重點投資領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排放權交易所相繼建立,2010年中國也將啟動碳交易國內市場。“十二五”期間,科技部高度重視和發展低碳技術,把低碳技術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與相關技術產業發展規劃。由此可見,低碳經濟將成為較長時期內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主題,中國將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在發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