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實踐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如何發展低碳經濟、推行低碳模式?事關正處于工業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的中國的現實利益。于是,當一場關于低碳模式中國路徑的智慧交鋒在昨天舉行的第九屆中國經濟論壇圓桌會議進行后,其現實意義令人矚目。
“減排不能跟著歐美跑”
“按照發達國家的指揮棒確定減排規則,根本滿足不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中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中心主任潘家華,幾天前剛參加過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他指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需要排放空間,聽從西方國家的減排“指揮”顯然是不現實的。
事實上,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像今天的中國一樣被尷尬地夾在了歷史的“三明治”中間———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自身就是世界工業化歷程中污染的受害者,今天卻被別人看成了新興的污染加害者。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認為,正因為如此,我們要為人類明天的生存權承擔起責任,也要為今天的發展權據理力爭。
“中國不具備像美國一樣推行‘消碳’高端技術的經濟水平,因為這需要很大的投入。但我們可以從節約能源的角度來減少排放。目前我國的發展應從結構調整、技術改造方面多做工作。”中國節能協會副秘書長宋忠奎如此表示。
用經濟手段減排是成本最低的
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從1990年到2005年,我國的實際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降低了46%左右。有關專家指出,未來15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再降低40%。
“但這是一個高難度的目標,實際上越往后難度會越大。”熊焰一語道破其中原委,“過去政府強制關停小煤礦、高耗能企業,實現了節能減排,但社會綜合成本明顯偏高,最主要的是這種方法不可持續。”他指出,減排應用經濟手段來解決。這位中國碳交易的先行者認為,“排放”是發展經濟過程中產生的,用經濟規律來減少碳排放才是成本最低的———實現低碳經濟,應當借助于經濟層面的標準、交易、賦稅等各方面的支撐,從制度上促進低碳經濟完好、健康地進行。他進一步指出,經濟手段其中的一個方向就是制訂碳排放標準,建設碳交易市場。中國碳交易市場已經到了必須總體規劃,而且國家要高度重視的階段了。
“經濟發達區域應該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提出了另一種現實路徑。
據統計,我國現在每增加萬元GDP大約會產生1.9噸二氧化碳,每平方公里大約會產生510噸左右的二氧化碳。這其中,地級城市排出的二氧化碳占全國總量的73%,而經濟能力較強的前100強城市所排出的溫室氣體則占到整個中國溫室氣體總量的52%。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牛文元指出,經濟發達區域具備實施低碳經濟的前提條件,相對來說,這些區域也到了推行低碳經濟模式的階段。
低碳經濟的技術攻略
牛文元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在技術層面上應從兩個方面著手:提高能效和循環利用二氧化碳。
“抓住以能源效率提高為中心的技術體系很重要,因為能源效率的提升本身等于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牛文元指出,工業、交通、建筑等三大領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整個經濟體系運作當中占80%到85%,在這三大領域當中強制推行節能減排技術,是今后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
不過,提高能效雖然可以間接減低碳排量,但大力發展碳捕捉、碳固定、碳轉化等一系列技術,則是目前降低碳排量的技術巔峰。
為“消除”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目前國際上采用CCS技術(二氧化碳收集和儲存技術)。但運用這項技術費錢的同時也需要能耗,折合下來,捕捉存儲1噸二氧化碳就產生出0.5噸二氧化碳。人們開始對這項技術產生質疑。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向與會者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清華大學提出了另一種思路,以CCCS技術把二氧化碳循環利用———通過化工方法來使碳元素頻繁地利用,把捕捉的二氧化碳‘封存’于工業產品中。”雖然其在不同含碳工業品中轉化流通,但至少可以把其直接排向大氣中的時間減緩幾十年,還可以再循環利用。
金涌指出,我國現在13億噸的水泥產量占世界水泥產量的一半,生產水泥時碳酸鈣分解排出的二氧化碳使我國碳排放量大幅增加,國內減排捕捉二氧化碳應首先從水泥行業做起。“即使只有6億噸水泥生產運用CCCS技術,那也可以使其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原有的十分之一,而且我們還可以再循環利用它。”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