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在工信部針對多晶硅產能的第二輪摸底調研已經結束,有望于月底發布的調研報告結果顯示,國內不少省份此前上報的多晶硅產能有所夸大,導致第一次摸底的結論中對多晶硅過剩現狀的描述存在一定水分。
國家今年發布了一個《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是通常所說的“38號”文件。在這個文件里,多晶硅就是屬于產能過剩行業,是要被抑制重復建設引導健康發展的產業。但是產能也分幾種情況,有規劃中的產能,在建和已建的等等。
在規劃產能方面,有些省擔心報少了以后國家布點時自己會吃虧,于是就把產能數字往大里報。一些省聽說要限制產能,對一些本來調研時還沒批的項目,就虛報說已經獲批。這樣在“38號”文件下發前可以突擊審批。
一些已批準但沒有開工的項目,由于擔心“38號”文件下發后會被收回批文,尤其是一些產能低于3000噸的項目。所以各省都聲稱已經開工并投入大部分資金,其實現場可能什么都沒有。
至于一些已經建成項目的狀況,有些省份也虛夸成就,向調研組表示這些項目建成后運行如何順利,生產如何穩定,產能如何提升,言下之意還有擴張發展的能力。這樣一來,多晶硅的產能就難免摻了水分。
科技部在一份內部報告中曾指出,現在官方采信的是規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說多晶硅“產能過剩”的判斷可能有失公允。另外,產能也分低端產能和高端產能。所講的過剩都是低端產能,而有效產能投資不足。
目前看來,在工信部二次調研報告中,對多晶硅產能過剩現狀的描述可能會擠出些水分。但二次調研不會推翻“38號”文件已經做出的決定,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國內多晶硅低端無效產能再次陷入重復建設。這就意味著國內多晶硅市場洗牌仍會加劇,那些沒有核心技術、規模較小的多晶硅廠將被淘汰出局。
其實即便政府不出臺嚴厲的產能抑制政策,金融危機的爆發也使得這些小廠被迫退出,多晶硅行業的洗牌其實早就悄悄開始了,因為多晶硅行業是全球競爭,相對來說,這個行業的競爭本來就很殘酷。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