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游走在高煤價和電力需求不足夾縫中的中國電力企業,既要與煤老板討價還價,又要在發電市場上“明爭暗斗”。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可謂適逢其時,幾乎天衣無縫地契合了發電企業的內在需求。由此,處境不佳的發電企業對未來進行了深度考量,卷起一股“頭腦風暴”。
正是歷經風雨洗禮,思路更加清晰。在雙重壓力下,發電企業向綜合能源集團轉型的行動越發自覺。
盡管回升勢頭來之不易,向好發展步履維艱,但至少意味著發電企業經受住了“大考”,走過不平凡的2009。
主題:“頭腦風暴”
關鍵詞:戰略轉型綜合性
發展戰略是企業大腦,協調“肢體”行動;是企業方向,指引前行之路;是企業動力,激勵員工信心。發展戰略的確定和及時調整,對企業的科學發展至關重要。
今年以來,中國發電企業最為重要的經歷之一,就是參加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實踐活動于3月正式啟動,歷經學習調研、分析檢查、整改落實三個階段而后漸次落下帷幕,雖然為期只有短短3個月左右,但對各發電企業來說,影響深遠。一股強勁的“頭腦風暴”由此席卷中國發電領域。
近日,國電集團總經理朱永在其發表的署名文章中說:“今年以來,中國國電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出了以大力發展新能源引領企業轉型。”
從此前的“大力推進企業轉型、建設國內一流綜合性能源集團”,到現在的“以大力發展新能源引領企業轉型”,在風能、地熱、潮汐發電等新能源領域獨領風騷的國電集團發展戰略再次謀變。不過,這其實只是一個小小手術,方向還是“能源集團”。相比之下,有的發電企業則脫胎換骨,由“大型電力企業集團”而“國際知名能源公司”。
盡管具體提法上略有不同,或曰“國際知名能源公司”,或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能源集團”,或曰“以電為主的國內一流能源集團”,但人們不難發現,中央五大發電企業有著別無二致的追求:向綜合能源集團轉型。雖然中央五大發電企業早已開始進入電力之外的領域,但齊聲明確表達向綜合能源集團轉型的訴求,前所未有。此舉意味著,其轉型決心日趨堅定,轉型行動愈加自覺。
而在“五大”之外,涉電的國投、華潤原本就是多元投資的企業,神華定位為“綜合性大型能源企業”,三峽集團定位為“清潔能源集團”;而較有代表性的地方發電企業,粵電定位“國內一流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集團”,浙能一直堅持“大能源”戰略。
顯然,不管是中央發電企業,還是地方發電企業,都普遍有著轉型的強烈愿望,發展戰略指向綜合能源集團。
主題:產業多元化
關鍵詞:電力煤炭交通鋁業
發展戰略,讓企業明確了前進的方向,但目標的達成有賴于具體行動。構筑多元化、立體化產業結構,正是推動發電企業向綜合能源集團轉型的實際動作。2009年以來,中國發電仍舊保持快速發展之勢,前11個月新增6900萬千瓦裝機。華能目前已突破1億千瓦大關,占全國10%強。而電力之外,發電企業在多個領域均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多元化、立體化道路更入佳境。
今年3月16日,國資委下發通知,確認大唐集團增加“與電力相關的煤炭資源開發生產”為主營業務。其中的意義,對大唐集團來說,不僅僅意味著從今往后可以從事“挖煤”行當,而且意味著此前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較好成績。而在大唐之前,華能、華電、國電、中電投早已擁有此項主業。目前,華能、中電投煤炭產能達到4500萬噸/年,國電集團占有煤炭資源132億噸、煤炭產能已超過2500萬噸/年。今年以來,發電企業對煤炭的控制能力得到明顯加強,為今后與煤炭企業對話再添重量級砝碼。
與煤炭產業一樣,在發電企業多元化產業結構中,交通運輸也占有重要一席。今年以來,發電企業在相關交通運輸領域的突破同樣令人關注。11月8日,“工銀1”輪正式交付,這是國內第一艘以租賃方式建造的萬噸級大型船舶,實際運營人為華能集團所屬企業。今年9月初,中電投出資建設的赤大白鐵路進入重載試運行,實現中電投白音華地區煤礦和赤峰地區電廠、煤化工項目的有效銜接。此外,該鐵路還將與中電投正在建設的錦赤鐵路以及控股建設的錦州港碼頭連接,從而形成我國北煤南運的第四條大通道,為華東、華中、廣東沿海提供穩定的煤炭資源。對于發電企業來說,這兩項都具有開創性意義。
此外,電解鋁等下游用電產業在發電企業經營版圖中的位置也日益顯赫。在電解鋁領域做得最好的發電企業———中電投目前已成為國內第二大電解鋁生產企業,僅次于中鋁,今年上半年,電解鋁產量達45.25萬噸,同比增長102%。
當然,煤炭生產、交通運輸、下游用電產業,并不是發電企業多角化發展的全部內涵,此外還有金融保險、技術研發、設計制造眾多領域。可以說,非電產業遍地開花、與發電產業齊頭并進,發電企業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發電企業。經過2009年的風雨洗禮,這一趨勢愈益顯山露水。也正是發電企業在多元化、立體化道路上的一路小跑,讓看似虛無縹緲的戰略轉型化為現實的繁榮與華麗。
主題:另一片天地
關鍵詞:走出去投資技術輸出加大
多元化發展是向綜合能源集團轉型的必然選擇,而“走出去”則是發電企業戰略轉型的另一面。盡管部分企業戰略指向“國內一流”,但對“走出去”同樣情有獨鐘。或許,具有國際競爭力是發電企業的普遍理想,而“走出去”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展示和檢驗國際競爭力的寬廣平臺。今年以來,雖然全球金融危機繼續蔓延,但發電企業今年的“走出去”步伐似乎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
華能向來是“走出去”的佼佼者,2003年收購澳洲電力50%的股權,2006年開始開發瑞麗江項目,2008年收購新加坡大士能源。截至2008年底,華能境外業務的營業收入已經占到了總收入的6%以上。今年,華能“走出去”又獲新突破。3月23日,華能控股的西安熱工研究院與美國未來燃料公司在上海簽署協議,我國干煤粉加壓氣化技術首次進入西方發達國家和國際能源市場。4月29日,華能緬甸瑞麗江一級電站最后一臺機組如期實現投產發電。11月11日,華能投資20億新幣的大士能源登布蘇多聯產項目在新加坡裕廊島開工,這是新加坡第一個以煤和棕櫚殼為燃料的大型熱電聯產項目。
華能之外,其他發電企業也不甘人后,紛紛跟進。中電投正式簽署東南亞水電項目建設、運營和移交協議備忘錄,規劃容量1650萬千瓦,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海外水電開發項目。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中國華電香港有限公司在柬埔寨投資建設額勒賽河下游水電站項目,電站總裝機容量33.8萬千瓦,是華電集團境外投資開發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8月,三峽集團與巴基斯坦簽訂邦吉水電項目合作諒解備忘錄,電站裝機容量700萬千瓦,堪稱巴基斯坦的“三峽工程”。11月10日,大唐集團首個電網項目———柬埔寨王國斯登沃代水電站送出輸變電工程及金邊西—馬德望23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國內發電企業獲得海外電網項目,肯定是一個極大地突破。
所列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當前,發電企業“走出去”方式多種多樣,既有直接投資開發,也有技術輸出、勞務輸出等。發電企業直接投資開發的海外項目日益增多,而且與國內情形相似,也呈多角化之勢,煤、電、鋁一個不少。盡管如此,但發電企業的主戰場依然在國內。隨著建設綜合能源集團的推進,發電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將進一步加大。
主題:走出泥潭
關鍵詞:扭虧贏利挑戰加大
其實,不管是多元化,還是“走出去”,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提高贏利能力、最大限度實現保值增值。今年以來,發電企業雖然依舊處于“嚴冬”之中,但經營形勢也多少顯出些“暖春”之意。
回顧去年的經營形勢。去年第一季度,中央五大發電企業首次出現整體虧損的消息,讓很多人震撼。之后,發電企業每況愈下,國家兩次調整電價也沒能力挽狂瀾。五大集團去年全年虧損約325億元,全國火電行業虧損超700億元。
搬掉“虧損”這座大山,成為發電企業共同的心愿。今年年初,中央五大發電企業設定的2009年利潤目標驚人一致,均為“扭虧”,無一例外。然而,更加嚴峻的外部形勢,讓“扭虧”前途未卜。一方面,電煤價格居高不下,煤電矛盾加劇,往年遲早會簽訂的重點電煤合同,今年卻難產以致夭折。另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又疊加了電力需求不足的不利因素,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大幅下降。前11個月累計平均利用4138小時,同比降低189小時,其中火電同比降低130小時,水電同比降低318小時。
發電企業對于煤炭企業提出的每噸漲價80元~150元,堅決說“不”。在國內外煤價懸殊的情況下,為保證燃料供應,發電企業非常組合,不惜遠赴重洋,加大海外購煤力度。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0個月,我國煤炭出口1890萬噸,同比下降50.6%;進口9687萬噸,增長170%,由去年同期凈出口236萬噸“逆轉”為凈進口7797萬噸。從實際效果看,發電企業“抱團取暖”,基本保證了電煤價格的平穩運行。
此外,國家擴內需、保增長的一攬子措施取得積極效果,電力需求逐步回升,為發電企業“扭虧”改善了外部環境。據統計,全社會累計用電量從8月開始恢復正增長,前10個月累計用電2.9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9%。1~11月,全國發電量3291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
中央五大發電企業中的三家今年上半年提前實現了“扭虧”目標,另外兩家在第三季度也實現了累計贏利。其他發電企業經營形勢也普遍向好,但依然有不少企業在虧損邊緣掙扎。
11月18日,國家出臺了電價調整方案,陜西等10個省(區、市)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上調0.2~1.5分錢,浙江等7個省(區、市)下調0.3~0.9分錢,利好大于利空。但煤炭方面又一輪漲價風來襲,讓發電企業明年的經營狀況再次蒙上陰影。
今年以來,發電企業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共性也是明顯的,直掛戰略轉型云帆,搖動多元發展巨槳,乘風破浪駛向光明的大洋彼岸。但由于行業的特殊性,政府宏觀調控對發電企業的經營形勢有重要甚至是決定性影響。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