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革命發展的歷史來看,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帶來產業結構的大洗牌、大調整,都會淘汰一批落后產業和企業,催生一批新興產業和企業。不少產業和企業已經成為這次經濟危機的犧牲品,正所謂:“沉船側傍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世界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發展和前進的。這次經濟危機留下的主要成果和今后世界經濟的發展引擎也許就是低碳經濟,與此相關的產業和企業將會成為后危機時代的弄潮兒和主導者。
低碳經濟將為化工產業帶來發展良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經是我國上世紀的流行語,這一理念主導和影響了幾代學子的前途與命運。化學常識告訴我們:“碳”是一種化學元素,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煤炭、石油、瀝青、石灰石和其他碳酸鹽以及一切有機化合物的成分,“碳”的元素符號是“C”,“碳”和它的化合物廣泛應用于工業、醫藥等領域。北京化工大學的校訓是:“宏德博學,化育天工”。化育、變化就是化學的特性,相同的化學元素,由于結構不同會生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比如堅硬無比的鉆石和柔軟易碎的石墨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的化學成分都是碳,決定這一對孿生兄弟截然不同命運的原因是碳元素之間的不同結構。化工就是能夠分解、合成化學元素,改變物質結構,制造新物質的產業。
“碳”原本是人類的“朋友”,過去和將來都為人類造福。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無節制地消耗煤炭、石油等碳資源,不斷地把地下的碳“搬”到了地上,加之未能妥善地捕捉、儲存、利用,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致使自然環境嚴重污染,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冰山不斷融化,海面不斷升高,給人類帶來了嚴重危機。
由碳資源變成碳危害主要是通過化學變化過程實現的,因此,“解鈴還需系鈴人”,要化解這場因高碳而導致的全球氣候危機,化學工業責無旁貸、義不容辭,低碳經濟不僅給化工產業帶來了嚴峻挑戰,而且帶來了發展良機。
說到低碳經濟給化工產業帶來的嚴峻挑戰,主要是因為:我國許多地方在GDP增長指標的壓力下,淡化了節能和環保意識;一些化工企業本身是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戶,近年來發生的重大污染事故大多與化工企業有關;化工產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急需盡快調整結構和產業布局,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節能降耗與碳減排的壓力和潛力很大。英、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低碳經濟的先行者。英國已經把發展低碳經濟置于國家戰略高度,將低碳經濟視為未來企業和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并希望借此重塑自己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不僅要通過發展、應用和輸出低碳技術創造新的商機和就業機會,而且要在支持世界各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發展方面成為世界的先導。美國奧巴馬政府在低碳經濟的競爭中也不甘落后,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應對危機的重要經濟刺激手段,計劃在10年內創造500萬個新能源、節能和清潔生產就業崗位,計劃投入大量資金發展低碳經濟技術,引領世界潮流。英國政府在2001年就成立了碳信托有限公司,并投入巨資用于研究開發碳捕獲和儲存技術(CCS)并加速技術商業化。美國陶氏、杜邦等化學公司幾年前就進行了產品結構調整,剝離和轉移了一部分高碳傳統產業,已經大舉進軍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和環境科學領域。
從當前的發展態勢來看,我們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國化學工業面臨著大而不強的狀況,在高新技術包括低碳經濟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夠高度重視,急起直追,那么我們與發達國家已經縮小的差距將會再次拉大,在后危機時代失去話語權。
我們在看到發展低碳經濟給化工產業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由此帶來的發展良機。
一是化工產業為碳減排提供技術
發展低碳經濟不僅為化工產業科技創新、技術進步提供了壓力和動力,而且為化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商機。化工產業在實現碳減排目標中,既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有關研究表明,與非化工類產品相比,化工產品能帶來更多的二氧化碳減排數量,在所有被認定為碳減排領域中,有40%左右得益于塑料和保溫材料等化工產品。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銷售大國,我國汽車市場仍然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化工產品的技術進步將會使汽車的能耗大幅降低。比如剛度大、強度高、質量輕、耐熱、耐磨的工程塑料及新型復合材料的使用,會使汽車零部件減輕40%左右的重量,從而使燃油大大降低。
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我國空間巨大的建筑行業將會強力推進節能環保材料的使用,聚氨酯、聚苯乙烯等化工產品將會大顯身手,贏得市場。如果能夠在建筑行業廣泛使用節能保溫材料,可使建筑行業的能耗降低30%以上。
催化熱裂解(CPP)制乙烯技術的推廣;離子膜電解槽取代隔膜電解槽;碳纖維材料取代飛機和風力發電設備的金屬材料;工業鍋爐定期清洗等等,必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化工產業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市場巨大,大有可為。據有關資料介紹,如果碳纖維材料能夠在飛機上使用,將可使飛機節油20%以上。
二是化工產業為碳利用拓展市場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溫室氣體是逃逸的二氧化碳。如果將資源放對地方,在二氧化碳沒有逃逸之前將其捕捉,采用化工新技術,新工藝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將是一件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事業。而能夠擔當此項重任者非化工產業莫屬。我國一些化工企業已經作出了嘗試,并且取得了成功。比如,利用二氧化碳生產碳酸二甲酯技術可將工業生產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變成碳酸二甲酯等精細化工產品。通過羰基合成等工藝技術,可使二氧化碳與氫反應生產甲烷、甲醇、碳纖維、工程塑料、瀝青以及建筑材料等,不僅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還能拓寬氫能利用的空間。
三是化工產業為碳捕捉開拓途徑
在工業領域減少碳排放的主要方法,除了采用化學方法實現碳利用,變廢為寶之外,還有碳捕捉。碳捕捉的主要方法是碳燃燒和碳封存,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將二氧化碳注入油田,以提高石油開采量。歐洲國家早已實施了在發電廠碳捕捉和將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的技術。據有關專家介紹,我國已經掌握了碳捕捉、分離與凈化技術,在二氧化碳綜合利用領域的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不大。盡管碳捕捉技術的推廣和商業化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們相信,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化工產業的發展和國際技術交流的擴大,碳捕捉將會成為化工產業發展的新途徑。
在世界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該是到了轉變“談化色變”觀念,重新認識和定位化工產業的時候了,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化工產業的發展,中國要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離不開打造一批像巴斯夫、陶氏化學、杜邦化工這樣的跨國化工企業。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