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近日在哥本哈根說,他主張用“碳預算”方案來使全球公平地減排,避免不合理的減排安排對發展中國家造成損害。
潘家華說,根據一些研究機構的測算,如果要在2050年前把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內,目前全球年人均碳排放應該是2.33噸,乘以全球人口,就是現在的全球碳排放限額,有關專家將這稱為“碳預算”。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年人均碳排放遠超過2.33噸這一水平,而多數發展中國家遠低于這一水平,還有增長的空間。
潘家華說,“碳預算”概念首先由中國專家提出,目前英國和德國一些研究機構和學者也采用這一概念。
他指出,目前在減排問題上,各國就“誰應該減得多,誰減得少”爭論不休,這是因為各種標準評估并不合理。
潘家華認為,美國年人均排放約20噸二氧化碳,人均減少1噸,影響并不大;如果發展中國家年人均排放4噸,減少1噸,相當于減少25%的排放,對發展中國家影響巨大。而合理地增長1噸,卻可以使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潘家華主張,減排行動要公平,首先應強調“人際公平”,因為消費不是國家的消費,而是人的消費;其次要強調“代際公平”,因為二氧化碳是一個積累的結果,而現在的排放空間有限。他說,應該根據歷史個人排放水平、碳排放總量控制需求等數據來計算現在的人均碳排放權。根據這些條件,制定“碳預算”方案,從而實現公平減排。楊駿黃堃
數說中國減排貢獻
近年來,我國加快了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步伐:
2006年至2008年,中國淘汰落后煉鐵產能6059萬噸、水泥產能1.4億噸。
- 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國已關停小火電機組5407萬千瓦。
- 實施“限塑令”,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20萬至900萬噸。
- 截至2008年底,中國農村建成戶用沼氣池3050萬戶,年產沼氣120億立方米,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萬噸。
+ 2008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達到2.5億噸標準煤,約占一次能源的9%。
+ 中國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累計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關于碳匯,中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0.54億公頃,居世界第一;全國森林面積達到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13.92%提高到18.21%。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