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減排會不會導致經濟減速?

2009-12-31 12:33:48 中國新能源我

   問:近日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備受關注,全球熱議氣候變化問題,并將焦點集中在碳減排問題上。但直觀感覺,與會的發達國家盡管希望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卻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不愿承擔更多碳減排責任。我想要問的是:減排會導致經濟減速嗎?

———上海莘松路 王然

答:在聯合國確定的6種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是規模最大、影響程度最深的一種,也與人類的各種生產和生活活動聯系最為緊密,因此,有效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目標。據科學估測,要維持地球溫度“2度”以內的上升幅度,全球必須在2050年前削減基于1990年排放水平的80%碳排放量。這意味著,在2020年前,必須削減25%-40%的碳排放量。

碳減排已是大勢所趨。目前爭論的核心在于,如何讓各國在自愿的基礎上確定各自的減排的數量和時間表。而要各國政府最終確定減排數量和時間表,前提是搞清楚減排對于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有關碳減排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碳減排會在總體上減緩經濟增長的速度,并犧牲某些局部經濟利益,這與碳減排的目標內涵有關。眾所周知,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廣泛使用的化石類能源密不可分,大量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類能源消耗的過程,便是在向大氣源源不斷地釋放那些在地底下封存了億萬年二氧化碳的過程。在此背景下,要實現碳減排的目標,不外乎通過三種方法:開源、節流和回收。

“開源”是改變當前的能源使用結構,尤其是開發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品質,比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這些能源的使用過程并不對外排放二氧化碳;“節流”是在同等的產出水平下,提高化石類能源的使用效率,也就是目前提倡較多的“節能”,如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碳排放水平;“回收”則是通過先進技術將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固態或液態,重新收回,并封存到地底下或海底下,此類技術的代表便是CCS(碳捕集和封存)。

  以上三種碳減排的方法,顯然都和技術進步有關,而技術進步顯然離不開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也就是說,社會為了實現碳減排必須投入大量的成本,而受技術進步周期性規律影響,這些技術在短期內是無法收回成本的。因此,從技術角度來解決碳減排問題,必然意味著付出高額的經濟成本。

而實際情況則是我們可能不得不在沒有完全攻克碳減排的技術難題之前開始行動起來,也就是通過縮減生產和生活的規模來推動碳減排。這是碳減排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各國政府擔心過高的碳減排指標會拖累本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考慮因素。舉個例子,比如某國承諾在2020年前削減排放20%,然后將這一指標相應地分解到該國所有的地區、行業乃至個人,并根據不同情況,給他們確定不同的減排比例。此時,如果技術進步只能實現15%的減排量,而又無法從外部獲得減排指標,那么,另外的5%減排量就來自生產和消費總量的削減。通俗地講,也就是削減了5%的國民生產總值。正因如此,在沒有徹底核算本國經濟對碳減排的承受能力之前,各國政府都不會輕易對國際社會作出減排承諾。

在以上兩點因素的影響下,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減排前景似乎不甚明朗。與此同時,來自全球變暖的氣候壓力卻又有增無減,國際社會必須加以應對。也正因為有如此多的困擾,近日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才更加吸引全球目光,人們期望能夠通過各國的協作與努力推動碳減排這個對人類有益的行動。

首先,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立場上,各國普遍認為,氣候變化是地球面臨的一個緊迫環境問題,必須予以重視和解決。因此,主要碳排放國家和地區,都在近期宣布了系列的減排目標和大致的行動計劃。中國政府便于11月17日宣布到2020年將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40%-45%的“碳強度”,這是中國首次對國際社會正式作出具體的碳減排承諾,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和加速國際減排框架的形成。其次,國際社會也基本認同在碳減排的指標分配上,應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區別對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對于碳減排而言有著重大意義。它預防了發達國家在承諾碳減排指標上進行不合理、不科學的比對,也承認了發展中國家在碳減排過程中維護發展權的必要性。此外,在實現碳減排的政策對策上,基于提高效率的“總量控制與交易”原則也得到了普遍認同,也就是在各國的碳減排承諾基礎上,對生產和消費進行“碳排放”上的總量控制,然后允許他們之間進行碳指標交易。這實際上是繼技術進步、縮減經濟規模之后的第三種碳減排機制,目的是實現“碳排放”指標的有效分配,以及提高“碳排放”指標的使用效率。

  在其他推進全球碳減排的對策中,有一項是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的,那便是由發達國家出資設立用于資助發展中國家減排的“碳基金”。據測算,要真正發揮效果,這個碳基金的規模應在數百億美元,這也是目前國際社會的主要爭議所在。出于歷史排放的角度,發達國家理應承擔起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的責任,設立此類碳基金以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更多的技術和培育相應的碳減排能力,但主要發達國家卻至今不愿承諾具體的出資規模和比例,這也是本次氣候大會獲得廣泛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的來說,盡管碳減排對經濟發展有所不利,但較之于受氣候變化影響而遭受重大損失而言,碳減排帶來的經濟成本尚處于可控范圍之內,相信人類的智慧會幫助地球渡過這一難關。而實現碳減排的目標,技術、制度以及全球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減排 哥本哈根 低碳 低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