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產業出現產能過剩及部分技術難關尚未攻克的局面,多晶硅企業已經達成共識:要想發展,必須邁過技術升級這道“坎”。
內蒙古惟一建成投產的多晶硅企業——內蒙古神舟硅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淑萍告訴記者,現在,國內只有個別多晶硅企業獲得了百噸級自主技術,實現了較好的生產運行。而千噸級以上規模的投產企業,時至今日仍然未能順利攻克相關技術難題,以至于達不到設計產能,有的企業產量甚至僅占設計產能的1/5。同時,即使是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能夠全部達產,因配套節能環保技術不成熟,也難以摘掉“高能耗、高污染”的帽子。
南京大陸內蒙古多晶硅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目前,多晶硅企業生產的工藝路線主要有改良西門子法、硅烷法、流化床法和物理冶金法,前面3種方法都可以歸類為化學法。改良西門子法因其技術相對成熟、投資風險較小、擴產最易而被廣泛應用。該技術是國際上采用的主流工藝方法,產品占據市場份額的80%左右,但是其核心技術只有美國、德國、日本和挪威等國掌握。國內最早的生產廠家是四川峨眉半導體廠和洛陽中硅高科公司,兩廠的年產量分別為100噸和300噸,都已經較好地掌握了百噸級生產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近期多晶硅巨額利潤的刺激下,這兩家企業也做出千噸級的擴產計劃,但是至今未能順利攻克技術升級的相關難題。
與此同時,內蒙古鋒威公司、徐州中能公司、江西賽維公司、南玻集團、江蘇陽光公司、云南愛信硅公司等企業的產能計劃一個大過一個,大部分新項目都采用西門子法,技術支持方為俄羅斯稀有金屬冶金研究所。而該技術缺乏千噸級生產實踐經驗,關鍵技術也被國際巨頭壟斷。俄羅斯技術本身并不具有實際生產經驗,而且由于國內相關專業人才的缺乏,交鑰匙工程恐怕很難順利實現。因此,我國多晶硅企業動員各方力量,實現技術升級非常緊迫。
內蒙古神舟硅業公司副總經理劉淑萍認為,國家近期出臺的相關政策就是要實現技術升級和解決過剩這兩個問題?!笆聦嵣?,國家政策對已經投產或已立項的多晶硅企業沒有影響,而且提高準入門檻、引導國內多晶硅滿足自需等這些條款有助于本土企業占領國內市場。而國家限批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是國家希望多晶硅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升級,促進節能減排。這將迫使各家企業加快進行節能減排的技術開發和改善,也將有一批小企業因為成本壓力而被淘汰,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p>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