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3日,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透露一條令人振奮的信息:我區新能源產業異軍突起,在風電裝機容量達到60萬千瓦的基礎上,當年建成光伏發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在建規模17萬千瓦,是2008年全國的總和,居全國光伏發電前列。
荒原奏響“太陽頌”
去年12月16日,華電集團旗下首座10MWp太陽能電站在寧東并網發電,這是目前亞洲投產的規模最大太陽能發電項目之一。
據公司負責人講,該項目具有環保和低能耗等特點,與傳統火力發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萬噸。
自治區發改委能源處負責人介紹,近期,自治區政府將與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共同舉行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太陽山、寧夏發電集團太陽山、浙江正泰石嘴山、華電寧東各1萬千瓦光伏電站集中并網儀式。起步較晚的我區光伏發電后來居上,令全國矚目。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用說,沙荒地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豐富的區情,決定了寧夏發展新能源產業大有可為。目前,寧夏太陽能發電走在了全國前列。
寧夏光資源豐富,是全國太陽能輻射的高能區之一。太陽輻射量年均為4950-61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時數為2250-3100小時,日照百分率50%-69%,大部分地區屬太陽輻射一類區。目前,寧夏光伏產業已經從硅材料—電池板—光伏電站實現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
2007年,寧夏發電集團建設了第一個光伏并網電站——330千伏銀川試驗電站,并于2008年9月并網。2009年6月,一次開工建設了總投資約30億元、總規模17萬千瓦的全國最多的12個光伏并網電站。
走進去年9月底并網發電的我國第一個10兆瓦荒漠式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中節能尚德石嘴山太陽能光伏電站,記者看到3.7萬塊太陽能電池板在賀蘭山腳下的亙古荒漠中組成浩大的陣列。這座太陽能電站的并網電價為1.09元/千瓦時,年均收益率為8%,12年左右可收回投資。與同為10兆瓦發電量的燃煤火力發電站相比,每年還可減排二氧化碳約1.6萬噸。
在配套產業方面,我區建設了寧夏發電集團、陽光硅業、國電集團、隆基硅業等企業的多晶硅、單晶硅及太陽能電池項目。目前,全區多晶硅產量約1700噸、單晶硅產量約600噸,太陽能電池組件具備2萬千瓦/年生產能力。據測算,寧夏陽光硅業有限公司和國電寧夏太陽能有限公司多晶硅項目的建成,將使惠農區成為國家萬噸級多晶硅生產基地,年可新增產值100億元以上,帶動整個光伏產業實現產值超過300億元,相當于惠農區2008年工業總產值的兩倍多。
戈壁唱響“大風歌”
寧夏處于甘肅、內蒙古、遼寧大風帶,風能資源富集,理論蘊藏量為2253萬千瓦,適宜風電開發的風能資源儲量達1214萬千瓦。
從賀蘭山到太陽山,從寧東到固原,昔日沉寂的荒塬長出一片片歡快旋轉的巨大風車“森林”,唱起了歡快的大風歌。在壯觀景象的背后,是一個迅速崛起于戈壁中的新興產業。
自2003年11月23日,賀蘭山風電廠并網發電,改寫了寧夏僅有水電和火電的歷史之后,我區“追”風的腳步快馬加鞭。目前已開發建設了賀蘭山、青銅峽、寧東、紅寺堡、麻黃山等十大風電場,風電裝機已達到53.67萬千瓦,在建風電項目裝機26.9萬千瓦。
創造了全國風電建設“寧夏模式”的寧夏發電集團去年底總裝機規模達到500MW,年發電量約10億KW.H,可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與常規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5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4750噸,減排二氧化碳105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920噸,節水50萬噸。
我區還通過與德國恩德、日本三菱等公司進行技術嫁接合作,具備了500臺/年的風機生產能力,相關風機零部件配套生產企業達到8家,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齒輪箱等風機核心部件國產化取得突破性進展。
打造重要增長極
寧夏起步雖晚,但發展速度驚人。自治區發改委負責人解釋說,關鍵是寧夏有資源的強大誘惑,更有政策的強力推進。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開辟新的增長級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制定了《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若干意見》等配套措施。正是相中了豐厚資源和利好政策,中節能、華電、大唐等一大批國內巨頭紛紛趕赴寧夏追風逐日,圈地掘金,使我區新能源產業基地迅速崛起。
到2010年,全區風電總裝機將達到100萬千瓦,建成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項目10萬千瓦,煤層氣發電項目達到2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占全區電力總裝機容量的7%;到2015年,風電總裝機達到300萬千瓦、建成太陽能發電項目60萬千瓦、建設一兩個秸稈和城市垃圾發電示范項目,新能源發電比重達到14%;到2020年,風電總裝機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建成2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項目,爭取五市都建設垃圾發電項目,新能源發電比重上升到18%。
伴隨著風風火火的新能源開發熱潮,寧夏必將成為全國新能源發展戰略中不可小覷的主戰場,新能源產業必將成為寧夏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增長極。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