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北京專稿/記者 李航】1月4日,澳大利亞伍德賽德石油公司(Woodside Petroleum)(下稱伍德賽德)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聲明,稱其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601857.SH/00857.HK,下稱中石油)之間的天然氣供應的框架協議已于2009年12月31日失效。伍德塞德在聲明中還表示,該公司將與中石油就液化石油的供應協議繼續保持協商。
對于初步協議失效的原因,伍德塞德的媒體負責人伊芳波爾(Yvonne Ball)女士在1月5日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強調,一切以伍德塞德發布的公告為準,伍德賽德與中石油的合同因為到期而失效。除此之外的信息暫時不透露。
中國石油國際事業公司在同一天表示,“該框架協議所涉及的布勞斯(Browse)項目開發被推遲,伍德賽德公司已經不能在協議約定的時間內實現供氣。因此,該框架協議到期不再延期。”
2007年9月6日,中石油與伍德賽德能源公司就布勞斯項目液化天然氣簽署了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中石油每年將從伍德賽德經營的位于澳大利亞西部的布勞斯天然氣項目購買200萬至300萬噸天然氣,開始供貨時間為2013年至2015年間。據估計,銷售協議總價值約為450億澳元(約合400.5億美元),成為當時澳大利亞數額最大的一宗出口交易。
然而,框架協議于2009年12月31日到期之際,中石油未與伍德賽德簽訂正式供應協議。
價格是主要因素
中信證券的石化行業分析師黃莉莉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從2007年到2009年國際天然氣價格的變化,有可能是中石油沒有進一步發展該項目的考慮因素之一。2007年天然氣價格較高,美國天然氣價格一度達到7.5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而當前天然氣價格相對比較低,為5.5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告訴《財經》記者,“這應該不是賣方主動取消合同,而是買方中石油因液化天然氣價格暴跌而采取的主動措施。”
他認為,這是中國買主運用自己巨大國內市場去爭取更好交易條件的表現。
當前,美國非傳統天然氣技術快速進步,世界天然氣的氣源在增加;與此同時,作為液化天然氣(LNG)世界最大的買主美國、日本和韓國,其經濟仍處于恢復狀態。出于上述原因,世界天然氣供給相對充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天然氣價格。
黃莉莉說,近期,中石油簽了不少LNG進口單子,例如,從卡塔爾輸入200萬噸LNG。中海油也簽下了不少LNG的訂單,這些液化天然氣多集中在2010年至2012年向中國運輸。雖然國內對天然氣的需求每年呈兩位數的增長,但是一旦這些項目順利到位,國內天然氣供應還是會出現短期過剩。加之2007年天然氣購買年價格很高,因此,此次中石油與伍德賽德合同的中止未必是件壞事。
項目延期
據新華社報道,初步協議失效系布勞斯項目的開發被推遲,導致伍德賽德公司無法按原計劃供應天然氣。因此,原定的天然氣供應時間表已不切實際。
布勞斯天然氣項目位于西澳大利亞,開發需要投入數百億美元。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伍德賽德募集到的資金還遠遠不夠。伍德賽德公司為布勞斯項目的經營方,預計該項目將總共需要約300億至500億澳元的投資。
澳大利亞《悉尼晨報》1月5日披露,該項目的首批天然氣要推遲到2016年才能發運,比伍德賽德公司預期要晚3至4年。
另據當地報紙《澳大利亞人》同一天的報道,伍德賽德公司與其合資伙伴未能就布勞斯天然氣項目選址達成一致,導致該項目向后拖延,公司無法按照原協議規定的時限向中方提供天然氣。澳大利亞聯邦和西澳大利亞州政府也已經提出,希望各方最遲在2010年4月底前作出一致決定,以保證2012年如期做出項目的投資決定。
影響有限
"合同失效,對中石油的影響有限。"國信證券石化行業分析師嚴蓓娜告訴《財經》記者。根據2007年中石油與伍德賽德簽署的框架協議,伍德賽德將在未來15年至20年內,每年向中石油供應200萬至3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總價值估算約400多億美元。由于是一個長達15至20年的銷售合同,因此每年價值約為20多億美元,約合140多億元人民幣。根據1月5日A股收盤價13.98元/股計算,中石油的市值為255.86萬億元,因此,該合同的失效對中石油的影響有限。
對于中石油與伍德賽德此次合同失效,不少人聯想到2009年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601600.SH,下稱中國鋁業)收購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失敗之事。對此,梅新育告訴《財經》記者,兩者性質完全不一樣。力拓案屬于對澳大利亞資產的股權收購,而中石油與伍德賽德之間的協議則純粹是市場買賣行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1月5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企業404億美元天然氣合同失效一事,只是涉及兩國企業之間的合作。
1月5日, 中石油股價并未顯示出合同到期失效的影響,中石油H股報收9.84港元/股,漲5.92%,中石油A股報收13.89元/股,微漲1.91%。■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