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電力
  • 水電
  • 張建云:愿為水利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張建云:愿為水利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2010-01-14 13:12:24 中國水利網站   作者: 高立洪  

2009年12月2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200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南科院)張建云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張建云的當選,是他多年來在科研領域以勤奮嚴謹的態度和求實創新的精神,兢兢業業、刻苦鉆研、勇攀科技高峰的結果,是南科院的光榮,也是水利行業的光榮。日前,本刊記者就當前水利特別是水利科技的一些重大問題,對張建云院士進行了專訪。

 

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科學事實,水利系統應積極行動,主動適應

 

現代水利周刊: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您長期從事氣候變化影響研究,目前執掌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并擔任首席科學家。請問,對待氣候變化,科學、理性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

 

張建云: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歸根到底又是一個發展問題,受到各國政府和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重視。在前不久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11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足以看出各國政府對氣候變化的重視程度。

 

目前,社會公眾大多已認識到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也初步體驗到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我認為,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是不爭的科學事實,并已對水、農業、環境等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等產生了重要影響。關于未來的氣候變化,對溫度變化趨勢的預測基本是一致的,即未來溫度仍呈繼續上升的趨勢。但對各地區的降水預測,不同的氣候模式得到不同的結論,甚至是相反的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雖然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測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但是任何消極被動的不作為態度都是不正確的,也是不應有的。我們水利人要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提高對氣候變化及其可能影響的認識;要考慮氣候變化最不利情景,制定行動策略;要在工程規劃、設計和運行管理工作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做最壞打算,向最好努力;要將常態應對與非常態應急結合起來,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保障國家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并在低碳經濟發展戰略中發揮水利行業的支撐作用。

 

現代水利周刊:水是氣候變化影響的主要領域,您認為,水利系統應如何主動適應,將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張建云:面對氣候變化,水利應積極作為,采取主動適應策略,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重點是加強防洪工程和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建設,提高防洪抗災能力與水資源調配能力。

 

二是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緩解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減少污染排放,減少能源消耗。

 

三是水利行業應積極響應國家低碳經濟政策,在支撐低碳經濟發展、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要大力發展水電,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增加水電清潔能源的比例;要進一步加強退田還湖、退耕還林工作,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發揮濕地和林草的“碳匯”作用,降低二氧化碳濃度;要在水利行業大力倡導綠色經濟、綠色生活,提倡節約用水用電,保護生態環境;要為國家發展低碳經濟如發展核電提供水資源保障。

 

當然,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應對氣候變化對水的影響,同樣需要建立協同機制,加強部門合作,廣泛開展國際交流,促進信息共享。

 

現代水利周刊: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科技支撐。作為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的主任、首席科學家,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研究方面,您最關注哪些問題?

 

張建云:在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評價與對策方面,有大量科學技術問題需要研究。一是對氣候變化的一些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如水文要素、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發生了哪些改變;二是深入分析變化成因,研究氣候長期變化、水文自然規律、下墊面的人類活動等各種影響的貢獻及其相互作用機理;三是科學評價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陸面水文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四要研究對策與措施,包括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水資源的戰略布局和防洪標準體系、發展低碳經濟的水利對策等。

 

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多部門聯合攻關的課題。根據當前氣候變化國際研究前沿和熱點問題,結合我國突出水問題,建議在水文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及規律、極端天氣事件與洪澇干旱災害形成機理、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國家水安全、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的影響及應對措施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等五個方面,加強科學研究,為水利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技支撐。

 

進一步加強水文、防汛和水利信息化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現代水利周刊:您長期從事水文、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等科研和管理工作。您認為,在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影響下,如何更好地做好水文、防汛抗旱和水利信息化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張建云: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環境因素變化的影響,干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問題,嚴重地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進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特別要加強水文、防汛抗旱和水利信息化工作。

 

在水文方面,一是牢固樹立“大水文”發展理念,增強服務意識,拓寬服務領域,積極推進從行業水文向社會水文的轉變。二是進一步加強水文站網建設,盡快構建全國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站網體系。三是結合國家防汛指揮系統二期工程和全國水資源信息系統等建設,提高水文站網監測自動化水平,全面推動水文現代化。四是加快國家水文數據中心建設,實現水文資料的社會共享;加快水文預測預報及信息服務等業務系統的升級開發工作,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及水平。五是要加強水文基礎工作和基礎研究,比如建立水文技術標準規范體系,開展全國河湖普查,編制中國水圖,開展氣候變化對水文循環和區域水資源等影響及對策研究等。六是進一步理順水文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加強支撐水文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各項保障措施。

 

在防汛抗旱方面,一是要在防洪抗旱戰略思路上,進一步大力推進實現“兩個轉變”,即“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農業抗旱向生產、生活、生態全面抗旱轉變”,開展防汛抗旱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等戰略研究。二是要進一步加強防洪工程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國家批復的各流域防洪規劃,加強目前仍較薄弱的大江大河局部堤防和海堤工程、中小流域防洪工程及行蓄洪區工程建設,提高抗御洪澇災害能力。加快制定并全面實施全國抗旱規劃,加強抗旱設施和應急供水能力建設。三是要進一步加強非工程措施建設,加快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二期工程建設,加強山洪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加強大范圍干旱的監測和預測分析,加強洪旱災害的風險分析和預案制定工作,提高防洪抗旱的科學決策水平。四是要進一步加強防洪抗旱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研究,如大江大河防洪戰略及防洪工程體系研究,氣候極端事件與水旱災害形成及對策研究,3S技術在防洪抗旱減災中的集成應用研究,城市防洪關鍵技術研究,防洪工程隱患探測和安全評估技術研究,防洪工程除險加固技術和新材料應用技術研究等,為防洪抗旱減災提供技術支撐。

 

在水利信息化方面,一是要重視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充分依托國家公用網絡和通信資源,加快水利網絡系統和通信系統建設,盡快實現縣級以上水利部門的互聯互通,增強水利應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要重視業務應用系統建設,主要包括各級水利數據中心的建設,各種監視、預警、預報、調度、決策支持和信息服務等業務系統的開發。在數據庫建設和業務系統開發中,要高度重視規范標準體系建設。三是要全力推進水利信息化重點工程建設,如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二期工程、國家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水利電子政務系統、全國農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統、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與管理信息系統等。四是要重視信息化系統的運行管理,改變重建輕管的做法,切實落實運行管理費用,保障系統的正常運行和效益的發揮。

 

用10多年時間把南科院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研究院

 

現代水利周刊:您是南科院院長,南科院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么?帶領南科院實現這一目標,您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是什么?

 

張建云:走過70多年的風雨歷程,南科院已發展成為擁有30多個特色優勢專業研究方向、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綜合型水利科研院所。2001年,南科院被確定為國家級社會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

 

水利部部長陳雷多次到南科院考察指導工作,對南科院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在2008年全國水利科技大會上,陳雷部長提出,要依托南北兩大科學研究院,建設國家水利科技創新基地。為貫徹陳雷部長指示和全國水利科技大會精神,南科院組織編制了《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學科建設和人才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和《國家水利科技創新南方基地建設規劃》,描繪了南科院未來發展的藍圖。

 

根據規劃,我們將用10多年時間,將南科院建設成為學科門類齊全、科研體系完備、擁有一支高素質科研隊伍的國際一流研究院,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水利水電交通科技問題,在科學理論、技術方法、研究思路創新等方面為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確定了三大戰略步驟,即用5年左右時間,優化專業結構,完善學科布局,奠定發展基礎;用5年左右時間,以重大項目為驅動,加速核心學科發展,促進優勢學科形成;再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跨越式發展,使南科院成為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一流水利水電交通科研機構。

 

現代水利周刊:您認為,南科院近期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張建云:我個人認為,南科院近期需要花大力氣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強傳統學科創新,積極培育新學科。近期要在環境工程、信息技術應用、現場觀測和檢測儀器研制等方向整合科研力量,拓展新的學科。二是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推動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設立“基礎研究工作站”,選拔有較好理論研究潛質并有研究興趣的科研骨干進站,保障其收入水平,讓他們潛心開展基礎研究,力爭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三是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增強科研能力。將在已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部級工程技術中心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建設其他有專業特色的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中心;同時用7~10年時間,建成五大科研基地。四是要對照國際一流科研院所的發展要求,大力培養學科帶頭人,打造人才梯隊,實現科研隊伍新老交替的順利銜接。五是要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各項工作和諧發展,為做好科研工作創造和諧環境。

 

 

檔案

 

張建云,1957年8月出生,江蘇沛縣人。1982年7月華東水利學院陸地水文專業大學畢業。1987年5月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專業研究生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92年12月獲愛爾蘭國立大學一等榮譽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6月愛爾蘭國立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水文、防汛抗旱、氣候變化影響、水利水電信息化等科研工作。曾長期從事和負責全國水文情報預報工作,研究并主持開發了“全國洪水預報系統”、“國家防汛會商系統”和“防汛抗旱水文氣象綜合信息系統”等一系列業務系統,為國家防洪抗旱調度決策和指揮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主持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工程設計和一期工程建設的技術工作,構建了國家防汛抗旱減災決策平臺,提升了全國防汛抗旱決策指揮水平,推動了全國水利信息化,已在近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洪水預報理論研究及應用、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評估和適應研究、設計暴雨和設計洪水應用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主持編寫了《水文情報預報規范》《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規范》等國家、行業技術標準和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工程一系列標準規范和技術規程,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主持完成國家科技攻關(科技支撐計劃)、863、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2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出版專著4部、譯著1部、參編著作4部、主編著作5部,發表論文百余篇。指導培養博士后2名、博士12名和碩士6名。

 

曾任水利部水文局總工程師、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等職。現任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兼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主任,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江蘇省首批中青年首席科學家等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