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2℃證據不足

2010-01-22 13:37:58 科技日報   作者: 游雪晴  

為將全球氣溫上升值在本世紀末控制在2℃以內,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政要為減排“溫室氣體”而爭論不休。然而,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錢維宏教授則質疑——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2℃證據不足。

1月20日,大寒節氣,又一股強冷空氣大范圍橫掃中國,讓北半球多國深陷嚴寒的論調又多了一個論據。近幾年全球性冬季酷寒不僅與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兩次報告顯示的多年暖冬不符,也讓人們對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疑惑。

上個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為將全球氣溫上升值在本世紀末控制在2℃以內,各國政要為減排氣溫上升的罪魁禍首“溫室氣體”而爭論不休,然而,本世紀末氣溫真的會上升2℃甚至更高么?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錢維宏以其最新研究成果對此結論提出質疑——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2℃證據不足。

氣候變化曲線:“曲棍球桿”與“濕面條”

錢維宏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本世紀將全球氣溫上升值控制在2℃以內,是基于IPCC在2001年的第三次和2007年的第四次報告中給出的結論,并預測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在未來百年將持續上升1.4℃—5.8℃。事實上,最近10年來,自然界出現了與IPCC的預測完全不同的溫度變化。”

錢維宏介紹說,西方國家科學家對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早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期,我國科學家也認為這兩個長的溫度變化事件在中國發生過,但不能肯定是否具有全球普遍性。

這些研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方學者曼(Mann)等根據全球儀器測量記錄及從冰芯、石筍、珊瑚、樹木年輪等自然資料中獲得的歷史氣候數據,建立的近千年北半球溫度序列。強調近千年來北半球溫度處于緩慢下降的過程中,到20世紀才突然上升,并把這條曲線形象地比喻為“曲棍球桿”,這個結果被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所引用。其中心思想是,20世紀變暖是近千年來前所未有的,所以20世紀變暖是人類活動影響造成的,也就是說是溫室效應加劇的結果。

然而由于這根“曲棍球桿”,扭曲了很多科學家長期研究認識到的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期的顯著差異,因此IPCC的報告引起了很多科學家對這一序列的爭議。2008年曼等又給出了近兩千年的全球溫度序列,這次的序列不再是“曲棍球桿”了,而像一根“濕面條”。

錢維宏認為,由于前期溫度只能用樹木年輪和冰芯等代用資料,所以歷史千年溫度序列存在不確定性。但盡管千年溫度序列中前八百年的資料存在不一致,但近百年來的全球溫度上升是公認的,因為工業化開始后有了儀器測量的準確資料。

最近的暖平臺是千年一遇的共振現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驅動了過去百年的增暖和1970年代以來的強烈增溫,又是什么讓這幾年的溫度變化改變了趨勢?持續增加的溫室氣體濃度是否會驅動全球溫度在本世紀末上升達2℃的閾值?這個結論科學嗎?

錢維宏介紹說,曼等一批科學家在獲取長期歷史環境序列資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是預測未來的基礎。氣候預報同天氣預報一樣,首先要依靠觀測獲取可靠的以往氣象要素,再通過分析得出變化規律,最后用各種方法做出可信的預報。因此,需要對曼等給出的不同序列做出詳細分解分析,才能為未來百年的溫度預報打好基礎。

針對曼等人的千年“曲棍球桿”溫度序列,錢維宏研究組先后在2004年的中英、中德氣候變化會議上和2006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這一序列中具有“長期趨勢和短期振蕩”的結論。去掉前八百多年的長期降溫趨勢和近百年的增暖趨勢后,留下的序列中存在一個60—70年的規則振蕩。據此,錢維宏指出,2040年代前后和2070年代前后先后會出現一個冷、暖期,1998年開始全球平均溫度會有所下降。

2009年國際上有兩條比較公認的全球溫度序列:一條是英國Hadley中心從1850年以來的觀測溫度序列,另一條就是曼等人的“濕面條”溫度序列。錢維宏的研究組首先用觀測序列做了分析,通過分析,他們得出結論,1850—2008年的溫度長期趨勢是每百年增溫0.44℃,1910—2008年期間每百年增暖0.74℃,1976—2008年期間每百年增暖1.70℃,但1998—2008年期間每百年降溫0.10℃。這條觀測的溫度序列中還存在年際的、準20年和62年的周期振蕩——年際的溫度變化落后于赤道太平洋年際的海溫變化,20年的溫度振蕩落后于太陽輻射的變化,62年周期的溫度振蕩落后于北太平洋的海溫變化。這些周期變化就是短期振蕩。

錢維宏研究組又用“濕面條”溫度序列去掉中世紀暖期、小冰期和全球增暖期的基本氣候態,發現余留序列中還存在準21年、準65年、準115年和準200年的多時間尺度振蕩。這4個自然振蕩中,除了準65年的振蕩與海洋變化有關外,其他3個振蕩是太陽輻射強迫的結果。準21年的振蕩形成了10年際的暖期和10年際的冷期。本世紀的10年形成了過去千年中首次上述4個振蕩暖位相的疊加,即共振現象。這也就形成了國際社會關注的全球增暖以及在峰值附近的10年際溫度暖平臺現象。

2℃閾值證據不足

根據全球增暖期的長期趨勢和多時間尺度周期振蕩,錢維宏研究組的近期分析認為,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下降會持續到2030年代的冷期,而在2060年代再次出現一個暖平臺。如果保持每百年增暖0.44℃和多時間尺度振蕩不變,本世紀的全球平均溫度最多上升0.6 ℃,不可能達到2℃的閾值。

過去幾百年和近百年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沒有出現溫度變化中的這些周期振蕩。錢維宏認為,這些溫度周期性振蕩不但是有規則的,也找到了對應的強迫源,它們不可能是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強迫,也不可能是火山活動滯后位相的影響。全球氣溫上升2℃來自多模式在多個排放前景下的模擬結果,但21世紀模式結果中沒有體現溫度的多時間尺度振蕩。

“唯一不解的問題是每百年增暖0.44℃中有多少是人類活動的貢獻?是否還包含有自然強迫和自然變化的成分?雖然近百年的增暖與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關系還不清楚,但減排仍然是必要的,因為人類生存需要清潔的空氣和環境?!卞X維宏強調。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