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氣候變化研究爭議不斷 中國應有自己的聲音

2010-01-25 08:52:32 科技日報

“氣候門”事件真相尚未大白,又一樁“嚴重違背事實”的丑聞襲來,面對撲朔迷離的數據,有關專家認為——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麻煩不斷,“氣候門”事件真相尚未大白,又一樁丑聞襲來:1月20日該組織正式承認,其2007年發表的氣候變化第4次評估報告中存在重大“失誤”,喜馬拉雅冰川將在2035年消失的結論嚴重違背事實。

IPCC之所以公開認錯,是因為發出這一警告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結論是以《新科學家》雜志1999年刊登的一篇報道為基礎的。然而,該報道的作者皮爾斯承認,他是通過電話采訪完成了那篇報道,而且采訪對象是印度一位不知名的科學家賽義德·哈斯南。哈斯南則公開表示,他的有關主張“純屬猜測”,沒有得到任何正式研究支持。

“早在數月前,IPCC專家、奧地利著名冰川學家卡澤爾就已在該組織內部發出警告,指出這一錯誤,但當時并沒有人在意。”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黃鍔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了這樣一個細節。

這一被稱之為“IPCC門”的事件,與去年年底的“氣候門”事件遙相呼應——去年11月,多位世界頂級氣候學家的郵件和文件被黑客公開,這些郵件和文件顯示,一些科學家在操縱數據,以支持氣候變暖結論。

從“氣候門”到“IPCC門”,再到最近兩個月來世界各地頻頻爆發的寒潮,氣候究竟是“變暖”還是“變冷”,已越來越撲朔迷離。黃鍔透露說,去年9月,IPCC內部的一位德國專家拉蒂夫通過研究發現,未來10年地球將進入一個較冷的時期,但他的聲音當時被忽視了,直到最近才重新得到人們的重視。

而這樣一系列事件,則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對學術研究本身的思考。

啟示一:氣候變化的爭論還將繼續

在1月20日的聲明中,IPCC副主席讓·帕斯卡爾·范伊佩爾塞勒稱,他們的報告中存在數據錯誤。但同時強調,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這一總體結論是站得住腳的。“我不認為一個錯誤就會削弱這份長達3000頁的報告的可信度。”

在“氣候門”事件爆發后不久,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主任劉洪濱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這并不是什么大事,IPCC的結論不是建立在一兩個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的。”

“其實對氣候變化的爭論從一開始就有,所有的環節都存在爭論。”劉洪濱說,對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學界一直有很多看法,有人覺得是太陽的周期活動造成了全球氣溫的波動;還有的對模式的可靠性、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景等也都存在質疑。具體而言,現在的模式,在完整模擬氣候圈層的作用方面還很欠缺,遠未達到理想效果,只是在長期的宏觀趨勢預測上做得還算較好。

“但從長遠來看,全球變暖仍是大勢。”劉洪濱指出,實際上近10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穩定,并沒有上一個10年升溫那么明顯。就中國而言,四川地區的溫度不升反降,北方地區的升溫要比南方明顯。

“這個道理很簡單,”劉洪濱解釋說,“二氧化碳量每天都在增加,但不可能明天的溫度就一定比今天高,后天的溫度就一定比明天高。氣候變化是在一個大的趨勢的基礎上,再疊加了很多自然系統的周期波動,周期都不相同,有的上千年,有的幾十年,所以在具體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很復雜。注意我們的措辭,是全球平均升溫,而不是一致升溫。”

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則認為:“氣候變化的爭論還將繼續,現在誰也說服不了誰,因為現有的對氣候系統完整觀測的時間還不夠長,只能再通過二三十年的觀測,結合過去100年的記錄,才有可能看得更清楚。”

啟示二:中國應展開獨立的氣候變化研究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IPCC工作組專家羅勇曾指出,中國氣候變化的研究水平與國外相比有巨大差距,而差距之一就在于中國缺少獲國際公認的自己獲取的觀測數據。

在“氣候門”被披露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界專家的第一個反應也是,國內學者以后要慎用外國的數據,最好盡量使用自己獲取的一手數據。

該專家解釋說,目前國內學者在研究氣候變化時大多使用國外的數據,現在看來這些數據都有可能是被處理過的。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中國缺少自己獲取的原始數據,即使有數據,質量也不是很高、精度也不夠。此外,由于國內學者都喜歡往國外學術期刊上發文章,而外國學術期刊看重的是國外數據,不認可中國的原始數據。

這似乎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位專家說:“如果國內數據與國外數據是一致的,沒問題;但果然有分歧,就會說你的數據不行。這就導致了國內學者在寫論文的時候傾向于引用國外數據。”

中國不僅僅需要獲取自己的原始數據。更進一步而言,正如羅勇所指出,中國需要在氣候變化上展開自己獨立的研究,發出自己的聲音。

啟示三:科學研究應該秉持公正

黃鍔告訴記者,對于氣候變化的研究,本應當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但現在的學術界,卻出現了“變暖”說一家獨大的局面。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目前IPCC是支持“變暖”說的主要力量,而IPCC的研究又是國際氣候談判科學依據的主要來源,因此,在美國,很多科學家的想法就是:既然IPCC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科學界,他們就不好再發出質疑的聲音,以免讓公眾對科學界失去信心。

而另一方面,在“氣候門”事件后,美國《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報道中就分析指出,“氣候門”所涉及的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環境中心等多家研究機構在近10年中獲得的研究經費增長迅速,有的甚至增長了近10倍。

中國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員陳顯堯擔心自己在申請課題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困難,盡管氣候變化是目前正“熱”的領域,但他的研究卻是其中相對較“冷”的一個方向。

與IPCC的論斷“全球正在加速變暖,而人類行為是其主要原因”不同,從海洋角度研究氣候變化的陳顯堯認為,全球溫度可能存在一個65—70年的自然振蕩過程,而過去10年恰好是這個振蕩過程的高峰,因此對全球加速變暖的原因還需進一步分析。

“與主流聲音相比,我算是少數派吧,并且力量還很弱小。”對此,陳顯堯頗顯無奈。他還給記者講述了一件小事:最近他與IPCC的一位外國專家通電郵。在郵件里,他闡述了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論,并在最后問對方是否真的相信全球變暖是人為因素。“我本想和他進行學術上的討論,可沒想到他在答復中只強調IPCC的結論具有權威性,不可置疑。我感到很遺憾,他并沒有在學術上說服我。”

“科學家要有誠實、正直的品格,不能為了拿到科研經費而跟著主流走。”丁仲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的這番表示,似乎意味深長。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中國 氣候 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