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氣候變冷變暖再起爭端

2010-01-26 08:37:18 瞭望   作者: 皇甫平麗  

聲勢浩大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使“氣候變暖”的話題進一步升溫,但是北半球緊接著卻出現了一系列異常低溫天氣。怎么解釋這種極端的寒冷天氣?氣候變化的趨勢究竟如何?怎樣看待變暖和變冷之爭?

冷暖之間,公眾莫衷一是,國際氣候學界也掀起新的探討和爭議。寒潮天氣或許正可為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和決策帶來更理性和冷靜的空氣。氣候學家認為,應該清醒地看到和承認,人類對于氣候變化的研究還剛剛起步,研究資料不足,模式還不清晰,很多問題尚無法定論或存有爭議,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目前,氣候學界的主流認可氣候變暖的說法,因此關于氣候變冷問題的研究不是很受重視,但有一些專家指出,這個寒冬已經提示我們,天氣和氣候的變暖變冷都值得重視和研究,因為兩者都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需要人類更好地做好準備和適應。

嚴寒帶熱“變冷說”

近日,北半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創紀錄的低溫和雨雪天氣中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場暴風雪給美國東北部佛蒙特州帶來83厘米降雪,打破了1969年創下的76厘米的降雪紀錄。北達科他州4日氣溫達到全美最低的-46℃。

在歐洲,英國正在經歷自1981年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寒潮。地處南歐的西班牙也發出了低溫警報。

亞洲各國和地區也感同身受。韓國大部分地區4日遭遇大雪,是自1937年有記錄以來積雪最厚的一次大規模降雪。中國首都也連續降雪,氣溫達到40年來最低。位于南亞的印度和孟加拉國也受到寒潮襲擊。

寒冷的天氣與公眾心目中對“氣候變暖”的印象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有關氣候變冷的說法因此受到了關注。

英國《每日郵報》10日刊文《我們是否進入30年的地球變冷期?》,報道稱,包括德國著名氣候學家莫吉卜·拉蒂夫在內的多位權威氣候科學家指出,連日來的異常氣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氣候變冷的開端,在接下來的20年至30年間,地球將經歷一個“小冰河期”。

據報道,拉蒂夫等人的預測基于對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水溫度變化自然周期的分析研究。

《每日郵報》“小冰河期”的報道被廣泛轉載,吸引了眾多的眼球。但英國《衛報》隨后發表的一篇報道說,拉蒂夫批評《每日郵報》等幾家媒體的報道曲解了他的研究成果。這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的成員說,他發表其研究成果的時候,同時強調海水溫度變冷雖會一定程度上抵消氣候的變暖,但氣候變暖的趨勢仍然存在,而人類活動仍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一個因素,雖然不是唯一一個因素。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楊海軍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訪問時指出,“小冰河期”的預測很大膽,但究竟能否定論還很難說。楊海軍認為,目前的現象還屬于天氣的范疇,還不能就此否定氣候變化的長期趨勢是變暖的,只是在這個長期趨勢下氣候變化還會有或冷或暖的小周期,主要是一些導致氣候變冷的因素可能會抵消氣候變暖的程度,甚至在某些時間內占上風。

圍繞氣候變化的另一個很大爭議是,究竟氣候變化是人類引起還是自然變率。俄羅斯著名天文學家、俄羅斯科學院天文觀測總臺宇宙研究室主任阿卜杜薩馬托夫就認為,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太陽活動,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微不足道。他認為,目前的“溫室效應”理論看似合理,但缺乏確鑿的科學依據。

阿卜杜薩馬托夫被歸為“變冷派”,因為他認為,由于太陽對地球輻射將會于2041年或2042年達到最低值,從2012年至2015年起,全球氣溫將開始緩慢下降,降溫期將會持續50年左右,在此之后氣溫又將開始新一輪的緩慢上升。但這位稱自己為“少數派”的科學家強調,屆時全球范圍內年平均溫度將會比現在降低大約1℃到1.5℃,人們無需為此擔憂。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王紹武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地球氣候是不是現在就會進入寒冷時期還很難預測。不過他表示,在20世紀后期,有好多人根據太陽活動周期預測21世紀20~30年代世界將進入相對冷的時期,這種預測是有可能的。

王紹武說,這個寒冬使大家開始重視研究這個問題,但是世界究竟何時進入寒冷期、寒冷期會持續多長時間、寒冷期強度有多強等問題,目前還沒有較為成熟的預測方法,還需要嚴格地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認為,今天還很難回答“未來世界會不會進入小冰河期”這個問題。因為氣候變化是個很復雜的科學問題,影響氣候變化的因子非常多,彼此之間關系又非常復雜微妙,忽略任何一個因子,都可能會影響預測的準確性。

丁一匯說,人類活動、自然外強迫(主要是指太陽活動和火山活動)和由大氣圈、海洋圈、生物圈、陸地圈和冰雪圈這五個圈層組成的氣候系統的內部變化是影響氣候變化的三大因素。從三類因素分析來看,按照平均60年的周期算,以1998為界,預計未來十幾年氣候仍然繼續變暖,但遭遇冷事件的風險增加了,冷事件造成的災害影響可能會越來越大。

“冷插曲”仍待研究

丁一匯形容,今年的嚴寒天氣是氣候變化“暖調”中出現的“冷插曲”。但是,這樣的冷事件“插曲”究竟會持續多長時間?他認為,這個問題是氣候研究的一個挑戰,仍需要綜合考慮、分析自然的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的多重影響作用,才能得出更準確的氣候預測。

丁一匯認為,今年冷空氣暴發之所以如此偏早、持續、頻繁,主要有“北極濤動”出現負位相和厄爾尼諾異常變化這兩大原因。但他認為,一次“冷事件”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年平均溫度變化,也更難改變氣候變暖的趨勢。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極地冷渦未來強度會逐漸減弱,經過1月下旬的過渡期,當2月份赤道太平洋增溫中心到達東太平洋正常位置時,氣候會重新回歸偏暖的狀態。

英國氣象局的專家也認為,英國當前的嚴寒天氣和北極濤動有關,和厄爾尼諾現象似乎也有一些關系,但不是很明顯。該局專家約翰·哈蒙德認為,當前的嚴寒仍屬正常的地區性天氣變化,并不意味著氣候變化或全球變暖的停止,因為全球變暖是一個宏觀的長期進程。

楊海軍認為,目前的嚴寒很可能表明年代際振蕩進入冷位相,但這還只是一種可能。

這些氣象學家還都承認,北極濤動的原因尚待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北極濤動出現負位相到底是暫時的還是會連續下去,現在仍無法作出科學的定論。

楊海軍對本刊記者指出,天氣現象總是變化無常、很難預測的,而長期的氣候變化趨勢研究也極其復雜。這項研究其實只開始了10~20年,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觀測資料仍非常缺乏,雖然陸地上和大氣的資料多一些,但海洋中的資料仍然很少,長期的資料也很少,因此,正確預測氣候變化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科學挑戰。

楊海軍認為,通過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可以為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參考,也使人類能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問題。他提醒說,拋開變暖變冷的爭議,僅從氣候變率增大導致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加大這一點來說,對于酷熱、暖冬和酷冷等極端天氣現象都應該盡可能地做好研究、預測和應對。

充滿不確定性的科學

對于氣候變暖說的否定者來說,嚴寒天氣是一項新的證據,而支持氣候變暖說者則強調這些不過是氣候變暖過程中的暫時現象,甚至是氣候變暖直接帶來的結果,媒體近日對這些爭議也報道得不亦樂乎。

氣候變化并不是非黑即白,媒體的報道能否保持對科學的尊重和客觀平衡的立場,真實傳達科學家的聲音?公眾能否不人云亦云?對此,拉蒂夫認為媒體和公眾還是應該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復雜性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他對《衛報》的記者說,媒體對自己的曲解已經不是一次兩次,這些曲解的報道往往是為了吸引眼球,但是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高度復雜的問題”,“沒人會在媒體上討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是因為我們都對天氣變化有直接體驗,因此大家都以為自己可以論斷全球變暖的問題。”

面對復雜的前沿科學問題,任何輕易的論斷都是不科學的。因此,也有觀點指出,一些堅信全球暖化的人士將本次大范圍嚴寒簡單歸因于全球變暖的做法不太嚴謹,科學研究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否則就可能會對政府的決策產生誤導。

在哥本哈根大會召開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季風與環境研究組發表的一份報告也說:“現在的一些氣候變化報告和會議,科學字眼退出了主題詞。”實際上,科學應該是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提,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的不確定研究仍然需要放在首位。

這些擔憂不無道理。就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氣候門”事件爆出。這一丑聞顯示科學家本身對氣候是否變暖也不是完全沒有懷疑,但是一些科學家卻似乎有隱瞞和操縱數據以支持全球變暖說法的嫌疑。

北京大學研究小組的這一報告指出,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在資料、機理解釋、預測等方面仍然具有實質性的不確定,并不斷有新的問題和挑戰出現。例如,最近10年來實際觀測到的全球平均溫度并沒有按照IPCC預期的上升0.2℃,而是出現了一個年代際平臺。

報告呼吁,這一溫度平臺的出現,是一個新的科學問題,應在哥本哈根高峰會議上得到探討,而不是回避新問題,完全以全球變暖作為大會的出發點和前提。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 氣候 變冷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