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國氣象局權威解讀《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

2010-02-23 08:51:57 新華網

圖為陳振林、王邦中接受記者采訪

近日,中國氣象局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務院批準的氣象防災減災專項規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計劃財務司司長王邦中接受新華網和中國氣象報聯合專訪時,就這一規劃予以解讀。

 

  氣象災害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記者:我國每年遭遇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哪些,氣象災害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陳振林: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70%以上為氣象災害。我國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每年遭遇的氣象災害主要有臺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

  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大背景下,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頻繁,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氣象災害的突發性、反常性、不可預見性日益突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近20年來,中國平均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800多萬公頃,造成人員死亡44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800多億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

 

  使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影響能降到最低

  記者:請簡要介紹《規劃》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根據《規劃》,經過10年的建設,我們將能見到一個怎樣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王邦中:《規劃》主要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現狀和面臨的形勢;第二部分是指導思想和目標;第三部分是氣象災害防御戰略布局重點;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務;第五部分是氣象災害防御工程;第六部分是保障措施。

  未來我們將能見到一個怎樣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規劃》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及其信息發布能力,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方案,增強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意識和知識水平,完善“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機制和“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我們期望在2020年八大工程得以建成,使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對百姓的影響能降到最低。

  陳振林:《規劃》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務院批準的氣象防災減災專項規劃,是指導我國未來十年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的頒布實施對于指導各級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對于解決涉及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全局的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統籌防御各類氣象災害;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記者:2020年,當這一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成后,我們能取得怎樣的社會經濟效益?

  王邦中:效益分類有很多種,即使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來講,不同行業情況也不同。在1996年氣象部門做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顯示,當時的氣象投入產出比平均為1:40,2006年這一比例提高到了1:50。如此推算,將來所取得社會經濟效益會更大,氣象服務的效益會越來越顯著。據統計,我國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已由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紀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例從上世紀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

  陳振林:1:50的比例從國際水平來看,已經屬于世界前列,其他國家投入產出比大都在1:10左右。我們的目標是: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到規劃期末,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率減少50%以上,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降低50%。

 

  提高公眾防御氣象災害意識 減災效果才會更好

  記者:防御氣象災害,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規劃》中有沒有對社會參與方面做出規定?

  王邦中:忘掉災害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提高全社會的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非常重要。在防災減災工作中,不同的社會角色應該發揮出各自不同的作用。《規劃》中有多處提到了社會參與的問題。比如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是專業部門要做的事情,但是信息卻要讓社會方方面面都知道;比如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是專家在做,但是百姓要理解風險評估的結果,了解哪些地區是災害的多發地、易發地,哪些地區容易出現什么災害;比如在應急處置中,除了政府有關部門采取措施之外,百姓也要在第一時間采取防范措施。《規劃》在八大防御工程中也專門提出,要對公眾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提高公眾防御氣象災害的意識。只有社會公眾意識到位,知識到位,能力到位,減災的效果才會更好。

  陳振林: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需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在防災減災救災各個環節,如果缺少社會的廣泛參與,就不會發揮有效的作用。發達國家有很多非政府組織、很多志愿者自發參與救災防災。我國要加強非政府組織、公眾志愿者行動等參與防災減災的工作。部門聯動的有效性與公眾的自覺性相結合,防御體系就會更加完善。總體來看,我國的防災體系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根本上是因為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009年因臺風死亡人數已降至40多人。比如美國“卡特琳娜”颶風發生之后,他們都來學習我們的經驗。

 

  提高預報的精細度、預警時效和準確率

  記者:規劃提出,到2020年,突發氣象災害的臨近預警信息至少提前15到20分鐘送達受影響地區的公眾。一般臨近預警信息要在多少時間內送達,如何保證在沒有電和各種通訊手段的危急時刻把預警信息提前送到民眾手中?

  陳振林:臨近預警時間范疇為0到3小時。突發氣象災害的臨近預警信息送達公眾時間受突發氣象災害臨近準確預報提前時間、氣象災害預警發布手段時效和受影響區域范圍、人口數量等方面因素影響。因此,對于不同災害、不同情況,突發氣象災害的臨近預警信息送達公眾時間也不盡相同。

  理想情況下,可能提前2個小時送達。最壞情況是,我們提前1-2小時作出準確臨近預警,但由于災害預警發布手段的發布速率限制(如手機發送速率),以及發送地域范圍廣、人口多,可能導致災害發生后還未將預警信息完全送達。實現15至20分鐘的提前量對整個現代氣象業務系統都提出了高要求。

  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監測和預警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預測,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業務系統,提高預報的精細度、預警時效和準確率,這是我們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前提。

  第二,我們要加強部門合作,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預警發布業務系統,加快建設土洋結合、有效暢通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手段,聯合廣播電視、信息產業等部門,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并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發布資源,著力解決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這是我們實現這一目標的保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中國氣象局 氣象災害 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