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美利堅:從煤井起飛的鷹

2010-02-24 10:50:58 能源   作者: 王守謙  

 對于美國人而言,1876年的春天似乎格外溫暖。在費城的費爾蒙特公園,被稱之為“獨立百年紀念展覽會”(the grand Centennial Exhibition)的世界博覽會已喧囂了數月。由格蘭特總統(Ulysses S. Grant)親自啟動的克利斯蒸汽機,以其長達13公里的連接軸,向方圓85畝以內的各種機械釋放出1400匹馬力的動能。這臺大得驚人的機器,如同美國工業成就的另類櫥窗,向四方來賀的各國政要展示著美國“煤”力四射的經濟傳奇——盡管同場展覽的貝爾的電話、愛迪生的復式電報更為新奇,但在美國人看來,高速發展的煤礦業才是放飛美利堅這只工業雄鷹的搖籃。

  同英國人一樣,美國煤礦的發現和開發也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當“五月花”號的首批乘客穿過17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政治陰霾、踏上北美大陸的時候,他們的目標原本是自由、貴金屬和通往神秘中國的水路。遍布眼前的茂密叢林讓他們感到失望,以致于有人把這里描繪成“一片丑惡而荒涼的原野”。這些殖民者并不知道,他們腳下有一塊足有半個歐洲那么大面積的煤田。直至18世紀,這塊煤田的價值才被英國地質學者查爾斯·萊爾爵士(Sir Charles Lyell)發現。他回憶道,“煤層非常豐富,山脊上和山谷里到處都是,我在別處還從未見過如此易于開采的煤藏。”但是,這一時期的美國人仍然是把木材作為其取得熱能的主要手段的,如同后來英國人對晚清礦業的感嘆——“那被束縛的黑色精靈就躺在他們悲愴的步伐之下,無法施展自己的超凡力量”。

  需求永遠是改變現狀的動力。隨著英國殖民者在與法國人、印第安人的廝殺中逐漸取得優勢,俄亥俄河分岔口地區成為其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主要據點,煤炭也開始得到應用。興奮的英國人用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的名字,將這個煤藏豐富的地方命名為“匹茲堡”(Pittsburgh)。他們把這里變成了北美版本的伯明翰,利用豐富的燃料發展冶鐵業,制造用于開礦和屠殺土著的鐵制工具。由于擁有廉價煤炭和來自英國的工業范本,匹茲堡成為西部地區孤獨的工業前哨。除它之外,全美249家工廠只有4家使用蒸汽動力,其余工廠的動力源(10.25,-0.05,-0.49%)多是水、風和騾子。

  資本和利潤的魔力,很快使北美早期殖民者與他們的宗主國英國決裂,并先后通過獨立戰爭和1812年戰爭實現了“建國大業”,開始自主決定經濟發展方向和資源利用模式。由于美國工業大多分布于燃料匱乏的東海岸,開發國產煤藏就不再只是要替代英國進口煤炭的經濟問題了,而是關乎美利堅合眾國穩定大局的政治問題。

  從1814年開始,美國人開始嘗試將薩米特山的無煙煤運到東海岸的費城,以便緩解1812年戰爭引起的進口煙煤的短缺。被燃料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軋鋼廠老板懷特(Josiah White)和哈澤德(Erskine Hazard),成為最早將無煙煤應用于冶金業的費城企業家。但是這一成功嘗試并未使他們的軋鋼廠有更大發展,反而由于營銷無煙煤的巨額利潤而使其放棄了老行當。懷特和哈澤德修建了利哈伊運河,著手將內陸地區的煤炭銷往費城的數萬個家庭。它和隨后開鑿的斯庫爾基爾運河一起,形成了美洲第一個內陸運輸系統,其經濟意義已遠遠超出了煤炭運輸的范疇。

  盡管這一時期的運河并非全是因煤而起,但其它運河都出現了財政困難,唯有輸送煤炭的運河收回成本最快。開發和運銷煤炭的高額利潤,吸引了大批冒險家和來自英國的熟練礦工移民。隨著機器和人流的涌入,當地市鎮化的速度開始加快。這些“黑金”的淘金者和黃金的淘金者一樣,成了帶動美國內陸地區經濟繁榮的動力。

  運河為美國東海岸的家庭用煤和工業用煤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供應。推動煤礦產銷的動力不再只是礦業經營者的夢想,還包括煤炭消費者的需求。由于運河吞吐量較小,運輸速度慢,而且在冬季用煤高峰期容易結冰,鐵路這一新的交通形式很快從英國引入,成為替代和補充運河運輸的主要手段。雖然和英國一樣,美國鐵路網也是緊隨運河誕生,但卻比英國更快地擠垮了運河的生意。拜煤炭業發展所賜,斯蒂芬孫的新發明漂洋過海,第一次在歐洲以外的地區開枝散葉。依托著無煙煤礦區的巨量貨源,費城-里丁鐵路公司(The Philadelphia and Reading Railroad)成為美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公司之一。

  無煙煤生產和運銷的發展,還捧紅了美國的制鐵工業。在此之前,由于煙煤含硫量較高,匹茲堡的工業用鐵多由木炭煉成,新英格蘭則從英國高價進口焦炭。煉鐵成本不但是冶金和制造業的發展短板,甚至制約了鐵軌向全國的延伸。吊詭的是,這一僵局難倒了冶金業老板,卻最終被煤炭業的經營者打破了。后者為擴大無煙煤在工業領域的市場,引入英國技術,成功地利用含硫量較低的無煙煤煉出了鐵。

  煤和鐵的充足供應,帶來了1835-1855年間美國制造業和采礦業的大規模增產。使用鐵制機械和燃煤動力的公司,將那些使用木制機械和水動力的同行擠出了市場。由于機器的動力不再受制于水源,大批工業企業開始遷入勞動力更為豐沛的城市。隨著制造業在美國產業構成中的比例由17%上升到30%,美國逐漸由被殖民對象轉化為海外殖民國家。在蒸汽動力的推動下,它的鐵甲艦駛到了更遠的地方。1843年,美國以中美《望廈條約》的形式第一次確認了她在遠東的戰略存在。十年以后,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又率領四艘軍艦開到日本江戶,以武力威脅幕府開國。它還試探性地在中國臺灣武裝登陸,目的在于為其更宏大的海洋戰略尋求煤炭中轉補給。

  煤鐵事業的發展,不僅使美國在國際政治版圖上擁有了一席之地,而且改變了其國內的政治格局。自建國以來,美國就存在著“工業北方,農業南方”的結構性差異。隨著美國東北部經濟在煤炭工業推動下蓬勃興起,基于土地、市場和勞動力的矛盾就在南北方之間逐漸激化。對于北方以煤炭為中心的工業企業而言,南方種植園主將棉花出口至英國、又從英國進口工業品的行為是無法容忍的。北方企業家希望擺脫與英國曖昧的貿易關系,使南方融入他們所主導的國民經濟體系。堅硬的煤鐵,最終擊敗了柔軟的棉花,一場“黑白大戰”毫無懸念地以北方勝利而告終。因為“與南方相比,北方在工業上擁有著絕對的優勢:工業產量是南方的10倍,鐵儲量是南方的15倍,火器產量是南方的32倍,而且更重要的是,煤產量是南方的38倍”。

  以煤鐵主義為主導的南北戰爭,將美利堅鑄造成為一個統一的帝國,也改變了帝國的權力分配格局,成就了煤業經營者在帝國經濟格局中的“君主”地位。“煤業卡特爾幾乎控制著美國的每一塊無煙煤,其觸角已經達到了數百萬美國人的壁爐里”。“從煤炭產地到費城、紐約甚至倫敦的動力中心,仿佛是一條經濟領域內的食物鏈,它為區域經濟的發展供應能量,為食物鏈上的各個環節贏取利潤”。在19世紀的最后十年,美國超過英國,煤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在美國消耗的各種能量中,由煤炭提供的比例達到71%。這種能源格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直到20世紀初,美國礦工運動都因為受到官方和輿論壓力而沒有多大起色。

  煤是一柄雙刃劍,在生產專制的同時,也生產針對專制的抗爭。隨著煤業卡特爾的不斷擴大,礦工群體的規模和斗爭能力逐漸超越了官方和煤炭企業的控制。1902年,礦工聯合會(the United Mine Workers)以大罷工的方式,迫使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介入勞資糾紛,并作出了對礦工相對有利的裁決。隨之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進一步加強了煤礦業和礦工在美國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權重。戰爭和礦工罷工造成的燃料短缺,迫使美國政府在制定勞工政策、處理勞資關系時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通過接觸、談判和立法方式調整煤礦業勞資糾紛,逐漸成為美國勞工政策的樣板。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政府為應對大蕭條造成的階級沖突,實行新經濟政策和親勞工立法。劉易斯(John L.Lewis)領導的礦工聯合會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就某種程度而言,這或許是煤礦業在推動美國經濟起飛之后,另一份留給美國政治的重要遺產。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美利堅 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