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全方位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2010-03-09 09:02:38 中國信息報   作者: 印久青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氣候變化問題已從科學問題上升到國際經濟和政治問題,甚至演變為一種意識形態。不久前結束的哥本哈根會議暴露了某些西方國家既希望占據道德制高點,又不愿承擔應有責任的虛偽一面。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國家,我國政府對氣候變化高度重視,如何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也是我國實現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的重大課題。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一些委員對氣候變化及相關問題有深入獨到的思考,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發表了他們的見解。

某些西方國家心態不夠“陽光”,政府應加強對輿論的引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明森在小組發言中說,哥本哈根會議表面是要全世界共同行動起來拯救地球,控制全球變暖。但這個神圣而嚴肅的會議主題早已被一些國家扭曲了,變成了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們的真正目的就是借溫室氣體減排這把“劍”來壓制發展中國家崛起。看看那幾個發達國家的態度就知道了。世界最大經濟體,不管是排放總量還是人均排放都列第一、第二的美國,連《京都議定書》都遲遲不愿簽署,第一階段的減排指標也遠遠沒有完成。可以說,除了歐洲少數幾個國家以及一些太平洋島國外,沒有哪個國家真正對氣候變暖、海平面升高之類的議題感興趣。他們都在做著自己的美夢,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拉著溫室氣體減排的大旗,通過讓第三世界承認他們不該承擔的減排指標,達到壓制、控制、遏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目的。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資源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曦說,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美國特使斯特恩公然反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聲稱:“我們絕對承認排放(溫室氣體)到大氣層的歷史角色,但說內疚或者補償我是明確不同意。”王曦委員說,斯特恩的話代表了美國政府的觀點,可能也反映了美國企業界和公眾的主流民意。美國拿到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溫室氣體減排主張,雖然遭到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反對,但在美國國內,不論是企業界,還是主流民眾,都沒有對美國政府的這種主張表示激烈的反對。

張明森委員說,對于西方世界的這一做法,中國政府是看得很清楚的,對這次哥本哈根會議采取的措施也非常有理、有力、有節。通過這次會議我們再次重申,發達國家應該為100多年來的排放埋單,他們應該承擔比當前更多的義務和責任,減排指標必須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區別對待,發達國家應該就此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只有這樣才是公平的、公正的、合理的。我們的這一觀點符合科學道理和歷史事實,也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張明森委員指出,遺憾的是,中國政府的這些觀點和努力并沒有得到國內民間及學術界的比較得力的配合。他建議,政府在處理類似帶有技術性、學術性的國際事務或國際爭端時,要積極引導并善于利用國內專家學者的言論的作用,其作用有時要比單一的官方作用大得多。

加快我國低碳產業發展,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能源、新技術、新產品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既是對世界未來負責,也是我國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正因為如此,盡管某些發達國家已經暴露其虛偽和不負責任的一面,我國政府還是向全世界作出了對未來減排的自主性的莊嚴承諾。面對全球變暖、能源危機的嚴峻形勢,加快低碳產業發展也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戰略選擇。

王曦委員說,從美國的主流民意和美國政府的態度可以看出,美國公眾沒有為改變生活方式做好準備,美國企業界也沒有為改變生產方式做好準備。考慮到美國面臨的諸多問題和“由奢入儉難”的處境,氣候變化問題對美國來說相對不緊迫,經濟上可行的新能源、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出現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國面臨的問題雖然不是“由奢入儉難”,但同樣需要新能源、新技術的拯救。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同美國的需要不謀而合。現在就看誰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的“內功”做得更好、更快。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主席胡彪根據湖南省的經驗,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一是必須把建設低碳城市作為我國低碳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為建設低碳省區、低碳國家開辟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實路徑;二是在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情況下,著力圍繞“循環、低碳、綠色”做文章;三是注重倡導低碳消費,構建基于合理有效利用資源、充分保護環境的“綠色消費”模式;四是注重發展低碳技術,積極推進低碳制度建設;五是注重發展清潔能源,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能源機構轉換;六是加快建設覆蓋全國的能耗監測平臺,建立健全涉及各個行業的能耗統計指標體系,為客觀、全面的統計及公正、公平的考核奠定基礎,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節能降耗的政策措施得到全面、及時的貫徹落實。

以城鄉貧困人口為目標,建立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社會救助機制

我國是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對自然生態和自然資源依賴程度高,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比較顯著,約95%的貧困人口生活在生態脆弱地區。如何幫助這些人口增強抵御氣候災害的能力,是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針對這一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全國政協委員的討論會上,民革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民革中央認為,建立針對城鄉貧困人口的社會救助機制,提高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應急能力,是下一步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國已出臺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但針對受災人群的社會保障機制尚且缺位。城鄉貧困人口和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口受氣候災害的影響最大,需要建立針對他們的社會保障救助機制。民革中央稱,從增收致富到降低氣候變化條件下生存發展的脆弱性,孟加拉國建立了一種能夠快速有效地鎖定最需要幫助的人群的救災程序,建立的救助體系有長效機制,有專門的資金和人員負責選擇、設計和實施社會救助行動。孟加拉國適應氣候變化建立社會保障機制的經驗值得借鑒。

民革中央建議,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中,增加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救助政策和行動方面的內容,在中央和地方公共財政中建立適應氣候變化專項資金;借鑒孟加拉國經驗,在食物救濟、就業援助等方面建立長效的適應氣候變化救助機制,尤其是在鎖定救助對象上建立有效的機制,提高救災資金使用效率;在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和人群建立社會救助監測體系,提供快速反應的信息基礎。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