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李綱:中國“能源三角”挑戰

2013-07-17 09:41:48 財新《新世紀》   作者: 王曉慶  

李綱 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

王曉慶 財新記者

【對話背景】

2013年世界能源結構正處于轉型之中。世界經濟論壇和埃森哲管理咨詢公司(Accenture)在2012年就共同發布了《全新能源架構推動有效轉型》的報告,針對如何推動全新的能源結構實現有效轉型為決策者提供了建議。

報告將新能源架構定義為:在政府、業界和民間社會的影響下,由能源資源、能源載體和需求部門組成的綜合性實體系統,需要契合“能源三角形”中的三個要素——能源獲取與安全、經濟增長與發展和環境可持續發展。能源架構的設計宗旨則是:促進經濟增長與發展,以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為全人類提供可用能源并保障能源安全。

這份報告推出的時機,也是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環境污染問題突出、能源供應需要考慮可持續性的關鍵時期。在“能源三角形”框架下,中國將如何獲得平衡的發展是不可回避的新課題。

6月下旬,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李綱在上海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李綱認為,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該在這個維度下思考應對和轉型之策,外來壓力和內生動力協同發力,從法律法規制訂到理念更新層面都要建設到位,才能有效平衡能源三角。“如果一味尋求經濟增速,而忽略資源約束,發展動力則是不可持續的。”李綱說。

【對話摘登】

財新記者理想中的全新能源架構應該是什么樣的?有效轉型的取決因素是什么?

李綱:能源問題是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之一,而全球能源結構正經歷著重大變革。從去年開始,世界經濟論壇聯合我們的專家團隊推動了“全新能源架構”這項行業議程,并與行業合作伙伴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動開展相關對話和研究。我們關注的世界能源架構是指在企業、政府部門和民間社會的共同影響下,由能源資源、運營機構和需求部門組成的綜合性實體系統。為了直觀表達能源架構的概念,我們使用了“能源三角形”的框架,包含經濟增長與發展、能源獲取與安全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這是能源架構應當平衡支撐的三個最終目標。

簡單地說,一個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能源,但是如何選擇和使用能源又勢必會對環境利益產生影響。所以,政府、業界和民間社會作為肩負能源結構有效轉型的三大利益相關方,必須做出正確的權衡取舍,不僅要在決策中考慮國家和區域的約束因素,從典型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學習,而且要衡量考核能源轉型的績效,規劃出具體的行動目標。

財新記者國目前在能源三角架構方面的情況如何?

李綱:每個國家從現有能源架構轉向未來全新模式的道路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各國進行樣本分類,并設計了能源架構績效指數(EAPI)作為工具,幫助各國監控其轉型過程并設立基準。我們的專家團隊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全新能源架構的區域研討會,未來還將對這一工具不斷擴充,根據需要引入更準確的數據及其他相關指標。

中國在我們的研究樣本中屬于增長型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專注于緩解能源供應瓶頸問題和減少能源供需失衡。中國在提高能源效率和優化能源結構方面的指數得分正在提高,但也面臨著能源消費大國的獨特挑戰。

例如城鎮化的挑戰:在中國有史以來速度最快、覆蓋面最廣的城鎮化進程中,預計內需市場的增長點很大一部分來自未來15年從農村遷居到城市的消費者。他們可能會占未來中國城市人口的六七成。

我們基于對中國前30年的發展、今天的現狀以及未來趨勢,在平衡“能源三角形”的前提下,從城市發展的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審視中國城市發展路徑,關鍵依然在于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的有效利用。中國的城市需要同時具備管理經濟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建設是最需要投資的領域。

財新記者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也有擺脫能源依賴的客觀需要,這兩者之間應該如何平衡?

李綱:中國對資源的利用和依賴不會有革命性的突然轉變,但在利用過程中,怎樣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提高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效率,這兩個要點逐漸得到重視。不僅中國政府在推進能效倍增計劃,讓作為“第五種燃料”的“能效”扮演重要角色,也有更多企業愿意在這方面有所投資。就傳統企業利益而言,環保投入一般是增加成本的,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正在影響有遠見的企業。其次是法律法規的完善,然后是政府通過服務職能推進公私合作,還有民間社會和輿論的監督??這是一個同時牽涉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轉變過程。

就能源結構而言,中國在對清潔能源如風力、水能、太陽能、核能的開發中,逐漸意識到要提高它們的比例,但畢竟今天它們的綜合占比還是個位數。怎樣把清潔能源的使用占比提升到百分之十幾,并真正平衡市場供需變化,是中國需要考慮的迫切議題。

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和國際天然氣供應量的提升,中國石油進口及能源價格方面的壓力可能有所緩解。然而中國對高碳化石燃料依然過度依賴,煤炭用量占基礎能源總量近70%。怎樣在清潔煤等行業創新中取得進展,實際上是中國在處理能源依賴和環境影響問題時面臨的大課題。

財新記者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新能源架構中的角色?

李綱:中國很多企業的發展路徑都是從物資短缺時代走出來的。“只要我造出東西,價格又足夠便宜,就一定能賣掉”——這是傳統的發展方式。現在大部分企業經營必須以市場的需求來驅動,應當精準把握市場的需求來指導生產、研發和營銷。這需要企業建立新的能力,這不是中國傳統大企業與生俱來的。獲得市場信息和需求反饋,然后轉化為新的產品與服務——歷史較短的民營企業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但歷史比較長的、國營的、較封閉的、壟斷的行業在這方面的能力偏弱。總的來講,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能力都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現在例如能源、電信之類的行業處于壟斷的、政策保護的狀況,民營資本不能自由進入。即便這些企業已經接受市場的觀念,但由于沒有危機感,轉型動力還是不足。在這種行業中缺乏的不是理念,而是能力與執行力。我相信正有力量在刺激他們的改變。大家也期待改革進程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更多行業,比如電信行業的移動虛擬運營商。這些都是新的開始,讓更有活力、更有市場相關性的力量或者資本參與市場競爭,會帶來新的商業生態,促使大企業必須要轉變。客觀事實也逼著企業轉型,比如人力成本的增加迫使勞動密集型的中國企業發生變革。

任何轉型一定會有陣痛,不免會有企業被淘汰,所以要把握好速度和頻率,中國需要時間適應這種轉型。這段時間中,不能簡單地說我們要放棄某些行業和企業,而是需要發揮國家政策的引導作用,幫助企業平穩、有效轉型。

財新記者中國經濟增長向內需要動力,中國的企業可以把握什么機遇?

李綱:所謂的內需就是中國消費者的需要。最大的前提是理解中國消費者需要什么。看看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增長曲線,你可以想兩個坐標軸:一個是人均收入,另一個是所謂的耐用消費品例如各類家電、汽車等的需求,人均收入的增長和耐用品的需求是逐年同步增長的,這可以很清楚看到。但實際上,經歷了這些波浪式的需求高峰后,中國現在的需求已經趨于平緩,出現了與發達國家類似的平淡時期。新的增長點可能會出現在最基本的需求上,比如說安全的食品、清潔的空氣、清潔的飲用水,這些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關注。

可以看到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正在成熟,從剛開始富裕時對大件耐用品的需求急速增長到趨于平緩,再到現在甚至有可能下降,但對有關生活質量的基本需求將持續走強。企業要在內需上做文章,就是要在消費者需要什么上面做文章,就是要理解到現在的消費者跟十年、十五年前很不一樣。




責任編輯: 曹吉生

標簽:李綱,能源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