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被錯殺”的多晶硅產業

2013-10-08 13:21:02 東方早報   作者: 江華  

中國多晶硅產業從無到有,破除了國外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大幅度降低了多晶硅產品價格,并為全球光伏發電成本的快速下降做出了顯著的貢獻。目前,中國已基本掌握了萬噸級多晶硅生產工藝技術,產業規模位居全球前列、部分企業生產技術與能源消耗水平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產品質量也穩步提高,在世界范圍內掌握了多晶硅發展的話語權。可以說,這份發展成果得來不易,凝聚著中國幾代多晶硅人的心血與智慧。

但是,伴隨著中國多晶硅產業的發展,有兩個聲音一直縈繞著多晶硅行業,一個是“多晶硅屬于‘雙高’產業”;一個是“中國多晶硅產業出現產能過剩”。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市場倒逼機制,中國多晶硅生產技術水平早已與發展初期不可同日而語,“雙高”的帽子可以摘除;而中國多晶硅產能過剩屬于結構性過剩,并不能改變中國仍需要大量進口國外多晶硅的事實。但是這兩個誤解仍然困擾著中國多晶硅行業,并且負面作用不斷放大。盡管中國多晶硅行業界多次向社會以及政府主管部門大聲疾呼,意圖消除不利影響,但關于這兩個錯誤認識卻仍是若隱若現,甚至一些行業專家也仍未轉變觀念,在支撐政府決策過程中傳遞了錯誤的訊息。

誤解一:多晶硅屬于“雙高”產業

“雙高”,即高能耗,高污染。首先,“雙高”并不是多晶硅產業的本質屬性。

關于高污染,業界主要擔憂的是四氯化硅的處理。目前全球80%以上的多晶硅生產采用改良西門子法,其核心就是通過氫化裝置,將副產物四氯化硅加氫反應生成三氯氫硅回到系統循環使用,或者將四氯化硅作為原料生產白炭黑等化工產品。隨著多晶硅產品價格的不斷下滑,四氯化硅回收利用成為降低生產成本的必要途徑,如果不加以循環利用,生產成本甚至會大于多晶硅售價。另外,多晶硅生產過程中有氫氣易燃易爆,氯化氫是強酸性氣體,但這些物料都是在系統中作為中間原料循環使用的。三氯氫硅提純后有一些無法利用的氯硅烷雜質,通過加堿中和后形成中性穩定的廢渣,可以作為建筑原料或填埋路基,中和后的污水達標排放污水處理廠。因此,對于一個合格的并且有市場競爭力的多晶硅企業來說,對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

關于高能耗,我們以公認的單位產出能耗比來衡量。以國際先進的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企業耗電水平和當前多晶硅市場價格來計算,多晶硅生產每萬元GDP能耗為2.3噸標準煤,遠小于電解鋁、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的單耗。并且從能量回收來看,經測算,從硅礦到工業硅,再從工業硅提純為多晶硅,制造硅片,電池片,組件,再到光伏發電系統,全流程消耗的電量,只要這個光伏發電系統運行2-3年時間就全部回收,其余20多年的壽命期所產生的電量是凈增加的。因此,無論是從多晶硅生產耗能本身還是從整個光伏產業鏈能量消耗與回收來看,多晶硅產業均不是高耗能產業。

從側面來看,多晶硅產業在發達國家的布局也可以間接說明多晶硅行業不屬于“雙高”行業。2005年以前,全球多晶硅產量主要集中在七大多晶硅企業,它們分別是美國Hemlock、德國Wacker、美國MEMC、美國REC、日本Tokuyama、日本Mitsubisi、日本住友,產品主要為電子級多晶硅。而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有更多的多晶硅企業出現。目前國外多晶硅工廠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幾乎沒有多晶硅企業布局(中國除外)。眾所周知,發達國家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如果多晶硅生產存在所謂“高能耗、高排放”,估計早就實施產業轉移了。事實上,部分發達國家如美國等將多晶硅企業列為清潔能源,這幾年對其進行了大量資助,此舉使得美韓多晶硅企業遍地開花。特別是在這些國家中,除了美國能源較為豐富之外,德國、日本和韓國資源均較為匱乏,但這并不妨礙它們基于戰略利益的考慮而鼓勵多晶硅產業的發展。因此“高能耗、高排放”并不是多晶硅生產的本質屬性。

其次,隨著中國多晶硅產業的發展與日趨成熟,中國多晶硅行業早已不存在“雙高”的問題。我們要承認在中國多晶硅發展初期,的確存在著高能耗、高污染的問題。在發展初期,雖然中國采用的也是西門子法,但由于不掌握閉環處理工藝,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主要副產物四氯化硅不能得到回收處理,部分企業受暴利驅使,隨意處置四氯化硅,環保排放不達標;另外,由于裝置規模小,技術落后,效率低,生產1公斤多晶硅耗電高達300-500度,成本居高不下。但是,隨著中國多晶硅生產技術的進步、規模的不斷擴大、熱氫化冷氫化等生產工藝的掌握,中國已基本掌握萬噸級多晶硅閉環生產工藝,多晶硅生產能耗不斷下降,物料循環利用率不斷提高。目前全國平均綜合能耗已經從2009年的近200KWh/kg,下降到目前的120 KWh/kg,部分先進生產線的綜合能耗已下降至80KWh/kg,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均不低于98.5%、99%、99%。

誤解二:中國多晶硅產能過剩

僅從統計的產能看,2012年中國多晶硅產能達到19萬噸,多晶硅表觀消費量15.4萬噸。2012年中國晶硅電池產量23GW,以每瓦耗硅量6g計算,所需多晶硅13.8萬噸。因此,單從數字來看,中國多晶硅確實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國2012年仍有8.27萬噸的多晶硅需要進口,而中國2012年多晶硅實際產量僅有7.1萬噸,其他產能均未轉化為產量。也就是說中國多晶硅產業呈現的是一種結構性的過剩。

從企業競爭力看,中國多數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差別巨大,在價格杠桿的調節下,多數企業并不具備競爭優勢。據賽迪智庫不完全統計,中國多晶硅企業產能在1000噸以下的有16家,1000-2000噸之間的有16家,2000-3000噸之間的有4家,大于5000噸的有6家。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多晶硅企業主要以小企業為主。其中產能2000噸以下的企業基本上來自于中國早期的多晶硅生產技術,這些企業的基本特點是氫化能力嚴重不足,需從外購置三氯氫硅,而向外運四氯化硅,一方面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對環境壓力也巨大,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這些企業基本上都已經停產,并且勢必要被市場淘汰出局。因此,中國多晶硅有效產能遠未達到19萬噸。

從目前的市場價格來看,中國多晶硅產量遠不能滿足中國市場需求。2008年,多晶硅價格曾經達到500美元/千克,在太陽能行業快速發展和高額利潤的驅動下,國內掀起了一波建設多晶硅項目的高潮,一大批新建和擴產項目相繼投產,國際上,老牌骨干多晶硅企業也紛紛擴產。隨著產能的不斷釋放、下游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滑對上游多晶硅產品價格的倒逼以及國外多晶硅企業對中國多晶硅市場的低價傾銷,多晶硅產品的價格開始迅速下滑。2011年一季度多晶硅現貨價格為70美元/千克,至2011年底已快速下滑到近30美元/千克,而到2012年底,多晶硅產品價格已跌至16美元/千克,而中國50%以上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仍在30美元/千克以上。

隨著價格的快速下滑,多數多晶硅企業被迫減產或停產。據賽迪智庫調研統計,中國具備生產能力的多晶硅企業在2012年就有80%以上的企業停產,截至2012年底,全國仍在保持開工的企業僅有8家,產能約占全國總產能的50%。而由于價格下滑嚴重,即使仍在生產的企業產能利用率也不高。2013年上半年,中國在產多晶硅產能約為9萬噸,產量約為3.1萬噸,仍有約4萬噸需要進口。預計2013年中國電池組件產量將超過23GW,所需多晶硅13.8萬噸,但從目前中國在產產能來看,即使滿負荷生產也不能滿足中國多晶硅市場需求。即使部分企業復產,由于從全球來看,有效產能大抵供需平衡,甚至超出,因此多晶硅價格上漲空間有限,國內有實力與技術實現復產的企業產能有限。而從產能有效性來看,中國多晶硅行業并未出現產能過剩,甚至仍有優勢企業存在擴張的空間。

“有形的手”影響多晶硅發展

外國政府對本國多晶硅企業從投資補貼、融資支持、稅收優惠、土地優惠和電價補貼等方面予以支持,但中國則與此相反,受小部分多晶硅企業急功近利和不規范操作所影響,中國多晶硅被冠以“兩高一資”的帽子,國務院也于2009年在出臺的38號文中將多晶硅產業列為過剩產業進行宏觀調控,多晶硅產業所享受到的優惠政策也相繼被取消,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一是不鼓勵新上或改擴建多晶硅項目,自2009年出臺38號文之后,多晶硅項目的審批權收歸中央政府,自那以后極少有多晶硅項目通過審批,更遑論投資補貼。二是多晶硅項目的環評也收歸中央政府,沒有路條就無法做環評,因此部分多晶硅項目的技改則無法順利進行,不利于多晶硅技術進步或成本的下降。三是國家取消多晶硅優惠電價,自2010年6月1日起,多晶硅所享受的優惠電價全部取消,實行當地的標準電價,這也導致中國多晶硅生產成本大為提高。四是融資遭遇難題,由于多晶硅不被國家支持投資,導致部分項目的融資也處處碰壁,貸款難度增大,更遑論貸款優惠。五是多晶硅企業,目前除了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之外,已無任何稅收優惠政策,早些年享受的多晶硅出口退稅政策也由于所謂“兩高一資”的帽子而取消。六是輿論環境惡劣,由于多年來的片面報道,導致多晶硅聲名哀鴻遍野,提及多晶硅項目,都會想起這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使之處于風口浪尖上。

多晶硅是信息產業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的基礎原材料,據美國半導體協會2000年的報道,當年75億美元的硅材料支撐起2700億美元的IC產業,進而支撐起上萬億美元的信息產業,故有人稱“硅材料”是經濟的倍增器。

中國多晶硅產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并成長為全球重要的多晶硅產品生產基地,有力地支撐了中國乃至全球光伏產業的大規模發展,成績得來不易。但受多晶硅產品價格大幅下滑以及國外多晶硅產品低價傾銷的影響,中國多數多晶硅企業運營困難,現金流的壓力使它們既不能持續生產以改進工藝參數、降低生產成本,也沒有資金實力進行技術改造升級。而由于政策對多晶硅產業的限制、社會各界對多晶硅產業發展的錯誤認識,以及近段時間以來光伏行業面臨的困境,投資者不敢跟進,信貸部門也嚴格控制對多晶硅企業的投資,再加上政策對多晶硅企業的歧視,這些多晶硅企業前景不容樂觀,甚至中國部分領先多晶硅企業也出現了大幅度的虧損。

因此,若不盡快轉變錯誤認識,加強對優勢多晶硅企業的支持力度,中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多晶硅競爭優勢將會損失殆盡;另一方面,中國多晶硅產業仍然存在著高純度多晶硅(電子級)生產技術有待突破,部分關鍵設備、零部件及原材料依賴進口,多晶硅系統集成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并且中國對多晶硅基礎物性和前沿技術研究嚴重不足,不利于后續繼續保持中國多晶硅產業的競爭優勢,仍需要政府與社會的大力支持。

值得慶幸的是,國家于2010年出臺了《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對多晶硅生產的選址、能耗、環保、規模做出了明確規定和限制,行業標準的出臺一方面提高了行業門檻,有助于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未來光伏產業扶持政策的差別化對待,實現扶優扶強。

在此,我們再次呼吁盡快更正認識,摘掉多晶硅“雙高”的帽子,還多晶硅產業以真實。切實在國家能源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予以統籌考慮,提升多晶硅產業在半導體信息和光伏產業中的戰略地位。更正以往一刀切的做法,統籌制訂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積極促進中國多晶硅產業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為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




責任編輯: 曹吉生

標簽:多晶硅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