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國際合作分論壇實錄

2010-03-22 09:04:16 搜狐財經

 [主持人侯云春]: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很高興由我來主持本屆論壇第五單元的討論。我們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國際合作”。大家知道,進入工業社會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成果和舒適的現代生活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環境的

中國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制定了節能減排的國家行動方案,提出了2010年節能減排的目標。同時,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20年中國的單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這是一個鄭重的承諾,也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中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雙重壓力。

如何采取具體的政策和行動推進節能減排,如何在節能減排的過程中加強國際合作,我們希望來自國內外的朋友,共同就這個問題出謀劃策。今天我們榮幸請到了三位演講嘉賓,他們分別是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英國政治經濟學院的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教授,第三位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先生。

現在我們請萬本太總經濟師給大家演講。大家歡迎。

[萬本太]: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下午好。我說明一點,我們環境保護部周生賢部長本來應該親自到會作講演的,因為他臨時有事,委托我代替他宣讀他的講演稿。他講演的題目是“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16:1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實現從解決溫飽、脫貧致富到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演繹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但產業結構偏重和過于依賴物質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資源環境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 [16:14]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進入新世紀,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并重、同步和綜合;從基本國情出發,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16:14]

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是一個勇于創新、勇于變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歷史范疇,說到底要通過繼承創新,科學總結,在歷史的比較、國際的觀察和現實的把握,不斷深化對環境保護規律的認識,以新舉措、新經驗和新成效推進環境保護,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中國環保新道路,從探索過程看,具有繼承性和創新性,每一個創新都是對過去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從探索重點看,具有多重性和階段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探索重點;從探索內涵看,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是一個海納百川、高度開放的系統工程;從探索任務看,具有長期性和前瞻性,要求著眼長遠從根本上扭轉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趨勢;從探索途徑看,具有實踐性和針對性,必須立足當前解決現實環境問題。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是我國環保事業大發展的30多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30多年。   

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提出以來,我們主動實踐,大膽創新,深入研究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社會和諧對環境保護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環境保護規律,并取得積極成效。

對環境保護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我們認識到,發展就是燃燒。在一定條件下,燒掉的是資源,留下的是污染,產生的是GDP。科學發展就是消耗的資源越少越好,產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資源節約”,后者是“環境友好”,總括起來就是又好又快發展。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環境問題而言的,環境問題是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主要因素。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首先體現在環境保護上,環境保護取得的任何進展任何突破任何成效,都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貢獻。必須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以水環境容量和承載力為基礎,統籌環境與經濟關系,給江河湖泊以人文關懷。

其中,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是核心,恢復生機、提升活力是目標,遵循規律、道法自然是前提,系統管理、綜合治理是方法源截污、轉型發展是關鍵。節能減排是環境保護的硬抓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點任務是削減主要污染物派忙總量,減輕環境容量負荷過重的壓力。“十一五”以來,主要污染物減排取得明顯成效證明,節能減排是保護環境、調整經濟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的重要手段。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環境問題是貫穿于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

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保護和改善環境;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能夠保障、促進和優化經濟增長。追求和實現環境與經濟高度融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中促進發展,是經濟及環境政策的內在要求。環境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經濟發展決定人們的生活水平,環境狀況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放心的食品和優美的環境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關系社會穩定,關系發展的根本目的。

對探索環保新道路的方向、原則和框架體系的認識更加深化。探索環保新道路,從時代要求看,必須堅持環境與經濟相融合,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從核心任務看,必須堅持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從價值取向看,必須堅持環保為民的根本宗旨,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從實現途徑看,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從動力源泉看,必須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盡早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正確處理好“六個關系”,構建“六大體系”。一是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二是正確處理預防與控制的關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體系;三是正確處理成本與效益的關系,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四是正確處理激勵與約束的關系,完善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五是正確處理統一監管與分工負責的關系,構建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六是正確處理規范引導與自覺自律的關系,形成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體系。

對做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環保工作的認識更加深化。加強環境保護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推進環保事業發展的大好機遇。為確保擴內需一攬子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們深入研究金融危機對環境保護的新挑戰,牢牢把握隨著擴大國內需求作為一項長期戰略的實施,必將帶來“產業結構調整、消費水平升級、環境問題轉型”。

對這一變化趨勢,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要有足夠的應對準備,需要從八個方面入手做好有關工作:一是擴內需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難得契機,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產業;二是擴內需難以逆轉短期內重化工產業快速發展態勢,必須毫不松懈地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三是擴內需推動落實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必須充分發揮環評制度參與宏觀調控的作用;四是擴內需要求加快城鎮化進程,必須切實解決城鎮突出的環境問題;五是擴內需需要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統籌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六是擴內需促進經濟社會政策的創新,必須不斷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七是擴內需為科技自主創新帶來難得機遇,必須大力研發推廣高效綠色適用技術;八是擴內需引領消費水平升級,必須提倡和引導綠色消費。 [

對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綜合作用的認識更加深化。環境保護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具有“先導”、“優化”、“助推”、“擴容”和“增值”的綜合作用。發揮好這一綜合作用,既可以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又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先導”就是推動區域、流域和行業規劃環評,明確生態功能區劃分,對發展什么、鼓勵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加以明確,引導地區和企業搞好經濟發展;“優化”就是利用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助推”就是對符合中央政策和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按規定標準程序加快審批,為不合規定的建設項目設置不可逾越的“防火墻”;“擴容”就是通過推進污染減排,騰出和擴大環境容量,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增值”就是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發展環保產業,形成現實生產力和創造綠色物質財富。

認識上的深化推動環保實踐不斷突破,環境保護成效不斷顯現。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有所減緩,重點流域區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主要污染物減排取得好于預期的明顯成效。2006-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 。二氧化硫“十一五”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可以如期實現。第二,污染防治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國脫硫機組裝機容量占全部火電機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71%。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3%。

第三,淘汰落后產能步伐加快。2006- 2009年,上大壓小、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8172萬噸、煉鋼產能6038萬噸、水泥產能2.14億噸。第四,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持續改善。與2005年相比,2009年環保重點城市空氣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24.6個百分點;地表水國空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下降29.2個百分點;七大水系國控斷面一類到三類水質比例提高37.3個百分點。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環境污染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潛在的環境問題還在不斷顯現。究其根源,經濟增長方式粗莽、經濟結構不合理是主要癥結。面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日益突出的矛盾,中國政府在對今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時強調指出,我國已進入只有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才能促進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

轉變發展方式,給探索環保新道路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當前探索環保新道路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深入研究如何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綜合作用。具體來講,需要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第一,深入推進污染減排,以倒逼機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污染物減排是淘汰落后產能的“緊箍咒”。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健全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體系,把污染減排與改善環境質量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建立減排目標著眼環境質量、減排任務立足環境質量、減排考核依據環境質量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通過污染減排的倒逼傳導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第二,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源頭控制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的制度化保障,是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控制閘”,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調節器”,我們將繼續研究健全環評、評估、審批責任追究機制和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強化建設項目環評管理。完善規劃環評,探索戰略環評,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以及生態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社會組織體系。

第三,健全環境標準,以市場準入引導新興產業發展和技術水平提高。環境標準是綠色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提升的催化劑。一項新的環境標準出臺,往往孕育著新興產業的發展機遇。我們將加快推進環境標準管理體系建設,著力提高標準體系的協調性、完整性和適用性,構建新時期環境質量標準體系、污染源監控標準體系和清潔生產標準體系,引領技術升級,推動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

第四,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以環境成本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必然是經濟社會政策創新的過程。創新經濟社會政策包括環境經濟政策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可靠保證。我們將繼續探索完善環境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一體化。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完善鼓勵節能環保的財稅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深化綠色稅收、綠色證券、綠色采購、綠色貿易等環境經濟政策。

第五,強化環境監管,以依法行政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我們需要有效協調各方面的行動和力量,忠實履行環境監管職責,為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創造良好外部條件。我們將以建立與新時期環保任務相適應的環境監管能力為目標,探索建立健全先進的監測預警、完備的執法監督和高效的環境管理支撐體系,逐步提高環境監管能力,依法強化環境監管。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氣候變化問題,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應該也只能在發展進程中加以解決。中國政府作出轉變發展方式這一重大抉擇,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在要求,也是從根本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命運不關乎機會,而關乎對機會的把握和選擇。我們相信,只要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在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征程上奮勇前進,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謝謝大家!

主持人:剛才萬本太先生在他的容量很大的演講當中,展示了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目標、思路、舉措和取得的進展與成效。我們非常感謝萬本太先生的演講,也感謝周生賢部長為這次演講所作的精心準備。

下面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尼古拉斯·斯特恩教授演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尼古拉斯·斯特恩教授曾經擔任過英國政府氣候變化及發展經濟學顧問,直接向英國首相、財政大臣和氣候變化評估小組匯報工作。他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很深的研究。這里我需要提醒一下,為了便于有更充分的時間互動、討論,下面兩位演講嘉賓的時間每位是10分鐘。下面請尼古拉斯·斯特恩先生演講。

[尼古拉斯·斯特恩]:我想氣候變化在21世紀初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和問題,如果我們一個問題解決不好,那么可能另外一個問題也解決不了,我們氣候問題處理不好,那么,發展問題也會解決不了。而且氣候可能會使我們有一個比較惡劣的發展環境,使我們的發展受到阻撓。我們現在要為發展創造這樣的一種環境,實際上,在氣候變化方面,曾經有一些人設置障礙,有一些利益的集團,現在并不是兩個勢力決定是否應該做這個事情,我們覺得氣候變化是一個必須要做的,才能對發展有益的事情。在這個環節中,我們會談到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國際合作。

我們在哥本哈根第十五屆的會開得還是非常失望的,大家可能還記得,在英國的60年代曾經有一些政治方面的紛爭,和當時哥本哈根的會上發生的事情是非常相似的。而且我也想指出,我們在這個會上還是有一些成果,比如設置了一個談判的平臺,在這個大會上,我們也認可了2度的目標,而且必須要從每個國家每年能夠籌集到大概一千億美元的資金,另外還有一個高級顧問委員會,也是獲得了新的融資手段和渠道。另外,在IEDD+這個情況也取得了新的進展。

 

實際上我們當時辦這個會的時候,并不預想所有的這些人都會來參會,實際上最后還是有很多國家來了,而且有很多國家最后在會后發布了他們想要來加入哥本哈根協議的一些聲明。比如英國的布朗首相,還有埃塞俄比亞的總統,我和這個委員會有比較密切的合作。

另外在林業合作這方面也是有一些新的進展。實際上墨西哥將會成為下一屆會的主辦方,實際上為十六屆的會,墨西哥已經設置了一個聯絡組。所以,會在原來28國集團、30國集團的基礎上繼續跟進。

當然,不知道下一個會的談判平臺有多么牢固,我們拭目以待。這是基本上我們認為比較積極的一方面。但是也有一些不利的情況發生在這個會上,比如國家之間有很多的猜疑和不信任,比如有一些發展中國家說他們可能是被發達國家誘導到這個會上,實際上被設了一個圈套,怕中他們的埋伏,很多人用了這個詞。而且,發達國家是想設定一些能夠有法律效力的協議,發展中國家必須要遵從這樣的協議,他們認為這是不可接受的。

另外,其他國家的政策制定和其他方面存在一些誤解。比如中國在制定五年計劃的時候,中國是進行了深思熟慮的,而且中國在這個目標方面,展示了非常強的堅定性和決心。中國的總理也說,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我們設置了一個到2020年的目標。我想那些代表發達國家說話的人不一定了解中方做出的這種承諾。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集思廣益的平臺,而不是由這個發達國家來主導的平臺。我們在這個平臺中,希望能夠有一個更加合作的、氛圍比哥本哈根要好。

我也想講一下在林業這一塊,我們有一些進展,但是在技術方面沒有什么進展。比如技術的分享、技術轉讓這方面沒有什么進展。我想中國在這方面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還有一些程序也是比較復雜。192個國家都要參與討論決策,我認為這可能會比較復雜。我想在下一屆墨西哥的會上能夠有所進展。

我們為什么會設置2度的目標,我想這是有道理的。我想達成一半一半的2度的目標的機率,我們必須來看一下這張圖所展現的這樣一個路徑。我們現在大概是排放有470億噸,Gt和10億這個單位是一樣的。目前我們的人口還在增加,所以每個人單位的排放不能超過200萬噸,實際上中國目前是超過6,印度是超過4,所以,我想這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達到這個目標的話,必須思考怎么達到。 [page]

為了能夠實現這個50%的機率,我們必須要把這些相應的指標完成。另外,我們也不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一些環境惡化,比如亞馬遜河的泛濫,或者冰川的融化,或者其他環境的危機,這些我們都沒有考慮進來,我們只是考慮了按正常的情況下要達到2度的標準要實現的減排的要求。請大家記住,我們現在大概是480億噸的水平,我們希望能夠把這個水平到2050年的時候降到200億以下,才能實現我們在哥本哈根協議中描述的目標。

提交給哥本哈根協議的一些內容有哪些呢?實際上,這個看上去并不是非常積極,每個人都做了一些相應的貢獻,我們必須要在20年之后達到不高于現在排放的一個水平。如果你是什么都不做改變的話,2020年可能需要450億噸這樣的排放量。但是我們希望如果能夠達到2度的目標,我們在2020年的時候應該是一個更低的,大概440億噸的排放。我想還是有能力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必須要坐下來討論如何實現這一點。

中國是一個比較大的發展很快的國家,煤炭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產品。剛才萬先生也講到了中方在這方面想做的一些工作,對于中國來說,45%的排放減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要到2020年的時候整體的排放量要達到115億噸,中國希望能夠在2030年的時候達到大概140億到150億之間這樣一個排放量。我剛才描述的這種情況會發生的話,那么中國將會占世界2020年預算的一半。當然,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定的減速,比如2020到2030年比2010到2020年慢一些,但是算法還是這個樣子的。沒有一個好的或者不好的說法。我只是把算法擺在大家面前。

中國要怎么做呢?如何才能幫助世界達成2度的目標呢?基本上,我想中國是想在2020年的時候達到現在的一個排放水平,就是回到現在的排放水平之上。我們都希望中國的發展速度能夠達到7%或者7%以上,在接下來20年是這樣子。如果我們這個乘以4的話,再算一下排放量的話,到2030年的時候,我們就意味著中國必須要在每五年減少29%的排放量。所以,每十年要減50%左右。大概是在每一個五年計劃中有一個除以2的減排規模。我想這個還是可以實現的。比如你能夠在五計劃中把這個能源消耗量減少20%,另外,每一個能源單位產出的排放量能夠減少的話,還是可以幫助實現這個目標的。

我想這個工作還是可以實現的,不僅需要很激進的做法,而且也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我想目前有一個能源的革命,這個革命會使大家都受益。我們原來提到的這種非常重或者倚仗淡水原料的路徑是對環境非常不利的,而且也會自取滅亡。我想所有的世界上的國家都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現在有一個新的工業革命的發生,我們感到非常振奮,也是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了,我們應該把它的看出作是一個機會,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一個低碳的發展之路。這個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

再來看一下我們的創新浪潮。之前的浪潮在過去40到50年中都是這樣一個形狀(圖),我們現在站在一個新的工業革命的終點。中國在所有這些行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家可能還沒有認識到追究能夠有這樣一個作用,中國已經發出了非常強有力的信號,要提高能效、減少排放,我想這也是我們這個論壇應該向外界發布的一個信息,中國在環保和能效這方面有多大的決心。

最后我想做幾個建議。為了達到目標,你必須要有一系列的激勵機制,減少二氧化碳,比如每噸二氧化碳定價20美元的話,大概就相當于你要對煤炭征50%稅率的稅,所以,這就能夠為中國創收大概1.2萬億的收入,能夠相當于GDP的6%,而且這個錢可以投入到新的研發項目中,還有之前提到的醫療方面的工作中。所以,我想中國目前還是有條件來推出這樣一個煤炭稅,其他國家也正在討論這樣的可能性。我想中國在轉型過程中是可以扮演這種領導角色的。

中國也正在轉變,中國在這方面對它想要達成的目標也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也相信中國會繼續朝著這個方向邁進,這也是我們一個真正的增長的故事。我想高碳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謝謝。 [16:45]

[主持人侯云春]:謝謝尼古拉斯·斯特恩先生的演講。下一位演講是香港中文大學劉遵義校長。 [16:45]

[劉遵義]:謝謝侯主任。女士們、先生們,我很高興能夠再回到這個論壇上來發言。首先感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這也是我第七次參加這個活動,每一次這個論壇都比上一次開得更成功。我今天想討論一下分擔責任的機制(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機制)。

我想尼古拉斯·斯特恩教授剛才講得非常清楚,目前在減排方面面臨非常嚴峻的任務,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必須分擔這種責任。碳減排必須要通過提高能效,這包括提高能效和減少能源的使用來實現。另外一方面是通過找到替代能源,比如水利、風力這些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我想兩方面都要努力,就是能效提高和替代。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他們要做到絕對的減排,應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發達國家還是有一些問題或者說困難。我想絕對量的減少還是相對比較小的,對于發展中國家,絕對量的減少,可能會比較困難。因為目前能源使用量還是比較低,而且每單位GDP的消費額未來還會增加,而且發展中國家現在還是在更多地提供實體型的產品,而不是服務。所以,在未來還是存在一定的壁壘。

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數據,可能大家也比較熟悉,首先在能源使用方面有一個最大的不同,我在這邊也跟大家展示了一張圖,大家可以看到,美國一級能源使用量是最大的、最高的,中國是在紅色的這條線上(圖),最下面那條是巴西,中間是日本、德國、印度。大家可以看一下,在單位人均方面,美國還是占非常高的水平,它的這個能源消耗量大概是德國和日本的兩倍,德國和日本又差不多是中國和巴西的兩倍,印度基本上還是比較低的。巴西是綠色的,紅線是中國,棕色是印度,大家可以看到,在這方面存在的差異還是很大的。

另外,這些差異的決定性因素是因為人均GDP不同而產生的,由于人均GDP不同所以也會產生能源使用的差異。而且我們認為人均GDP增加的話,人均的能源使用量也會增加,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公道的說法,會在目前的基礎上應該能夠讓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地增加它的能源使用量,因為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另外一個想說的就是在能效方面在不同的經濟體之間有很大的差別,能源和GDP的比例下降之后,仍然是很高的比例。印度還是比中國低一些。日本和德國確實有最高的能效的比例。尤其是在單位GDP的能源使用方面。當然有很多的原因,為什么他們的能效會低一些,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會低一些。有時候是根據它的產業組成不同,有時候就是發展中國家可能生產出更多的產品,而發達國家的服務業比例大一些。對于能源的使用和需求會小一點,比如說,生產汽車的當然就要比做其他輕工業的消耗能量多了。雖然時間不夠,但是可以指出的一點是在這些領域上都存在這樣的差距和不同,必須納入我們的綜合考慮當中。

今天當我們提高能效,做這些工作的時候,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人均能源消耗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同時人均碳排放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當然,對于發展中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僅僅是提高能效就已經能夠帶來很大的成果了。在未來十年,比如說發展中國家能夠下真功夫提高能效的話,至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均碳排放。

另外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在能源使用的成本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定量。尤其它也決定了每個國家人均能源消費的不同。這個表顯示的是每個國家汽油零售價的不同,最低是中國,事實上中國的汽油價格雖然現在比美國高一些,美國現在可能是世界上石油零售價最低了。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有非常高的終端汽油零售價格,日本相對來說也有比較高的汽油零售價格,巴西、印度相比中國來說,汽油的零售價也高一些,這是一個逆差。它這樣的一種差距,也會影響人均的能源消耗。尤其是通過打價格這張牌和稅收這張牌。 [

在我的建議當中,我想建議建立一個共同的能源消耗規范。當然我不會說具體的時間,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它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當然它的基本觀點是這樣的話,如果我們仔細想這樣的問題,看看長期的目標是什么,它的人均GDP可能都會增長這樣一個事實。但是同時考慮到一些地區的不同,比如北半球的能源消耗肯定要比南半球高一些,因為它有供暖的需要等等這些不同。

這之后我們看看不同的發展水平之上去怎樣設置一個能源消耗的上限。當然這是一個人均的上限,我們稱之為人均的能源消耗相對于人均GDP的比例。可以看到,藍點的美國是世界上最高的比例,日本是金黃色的三角(圖),和德國在同一條線上,還有中國和巴西,可以發現當GDP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讓初次能源的人均消耗達到一定的水平就不再往上漲了。

我們可以看看,在假設上來說,有可能達到靜止的消費或者比例上升的狀態,當你的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是有可能把人均的消耗給限制在一定的上限之內的。比如大概是40噸人均的水平,日本實際上在同期也是有非常穩定的人均能源消耗。我們希望左下角(圖)的這些國家,包括印度、中國和巴西,是一個比較緩慢的方式來達到全球共同的標準,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之后。比如我們需要讓兩方能夠向同一個方向前進,這樣大家可以找到一個中間道路,這就是我所謂的一個基本的標準。

一方面發達國家可以不斷地滿足他們的標準,哪怕這個標準因為技術進步或者其他方式變得越來越低,另外發達國家也可以能夠或者愿意不以犧牲資源的代價達到符合這樣的要求。我想這也是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合作的一種方式。這樣的一個標準不應當僅僅參照歷史的數據,也可以考慮到最新的技術發展情況,比如現在日本的GDP人均達到2萬美元的時候,它的人均能源消耗的上限大概是1.2億BTO,如果有了技術之后,在同樣的GDP之后,足夠的BTO標準就足夠了。所以標準是1億,而不是1.2億。如果有這樣好的機會能夠設定這樣的標準,就有很大的可能讓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進行合作。有了這樣的一個共同標準之后,我們就可以避免過去的那種相互的不同意見或者是爭論。就像我們在哥本哈根看到的一樣,因為大家都能夠朝著同一個目標邁進了。

事實上我們可以預見的是每一個國家可以獨立的并且分別做自己的工作,達成這樣一個共同的標準,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工具大家可以予以考慮,首先就是我們可以考慮一個全球性的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稅,如果我們能夠這么做的話,那就可能對這個能源價格實現一個升價的做法,每個人都會對石油和天然氣進行征稅,基本上比如說達到或者接近于日本、西歐的水平。當然,這樣一個征稅的負擔可能會由政府或者是出口商以及消費者共同承擔,對消費者來說,政府可以通過稅的稅收對他們予以相應的補貼或者補償。

當然另外一個做法就是進行資金的共享,建立一些共同的開發項目或者技術的研發項目等等。所有這些,我想都可以通過共同努力來實現。

最后,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全球的協議來避免氣候變化,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一地完成這樣一個目標,這樣一個協議需要大家以一個平等的方式承擔我們各自的負擔。不管是發展中還是發達國家,這是一個共享的任務。中國作為一個大的發展中國家,實際上已經致力于去避免全球氣候變化變暖,也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發揮領導性的角色,達成這樣的一致意見,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達成一個可以共同執行的計劃。謝謝。

[主持人侯云春]:謝謝劉遵義教授的演講。現在我們進入討論、互動階段。為了能夠使更多的問題得到討論,希望提問盡可能簡短,回答也盡可能簡潔。現在請大家提問。

[提問]:我是來自德意志銀行的代表。聽了三個非常好的演講之后,我有兩個建議。對于中國未來國際上的貢獻和角色是什么,我有兩個建議。第一,聯合國這樣一個進程,要達到一個國際協議,可能是比較慢的。同時,還有一個執行的問題。我們也希望在未來能夠看到商界包括那些大的私營企業、部門更多的動能,他們能夠通過跨境進行技術包括項目的轉移和交流。同時,私營企業部門包括企業和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應當進行這樣的一種合作,我們希望比如在關稅方面有一些全球一致的標準,比如我們出口信用,還需要一個能動的監管環境和框架等等。比如,德意志銀行現在也參與了很多歐洲公司,比如如何在未來十年把撒哈拉非洲那邊的太陽能通過集成的方式運送到歐洲予以使用,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希望能夠和監管部門進行合作,比如降低他們的關稅,促進跨境流動。對于中國來說,在未來十年,實際上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公司和技術了,不管是在太陽能、生物質能還是在風能方面,我對中國的建議是希望這些新能源的公司能夠更廣泛地參與到跨境的變革性的項目當中,并且在業界扮演一個領導性的角色。

第二,正像尼古拉斯·斯特恩教授說的,對于聯合國秘書長氣候變化的融資的咨詢團體,中國也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我也是咨詢團體的成員,比如調動每年1000億的資金投入,幫助發展中國家。這需要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共同投資。我對中國的觀點,2020年是一個比較長遠的歷程,中國會有巨大的能力實施你們的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中國也有很多可以做貢獻的。同時2020年中國如果變得更加繁榮的話,我想所謂的捐助國和受援國的差距或者是區別將會變得越來越模糊。所以,中國也可以向那些窮國提供更好的信用者和信用提供者的角色,一方面中國可以接受支持,另一方面中國也可以提供支持,這也是我作為咨詢團體的成員對中國的建議。當然2020年之前,氣候減排的在最不發達國家的幫助可以從三個方面,包括政策、資金以及基本的技術方面的支持。

[提問]:我是來自世界資源研究所的代表。我想劉教授和斯特恩教授能不能做一些回應。斯特恩教授,你說中國已經取得了很多的進展,這一點我同意,但是我在想,你認為中國有沒有這樣的能力來實施一個模型,讓中國在2030年迅速達到排放的高峰,開始進行下降?您認為中國在實施方面的可行性有多大?劉遵義教授,您談到了所謂共同標準的問題,就是人均的能源消耗和人均GDP相適應的上限的問題,你是如何設計出這樣一個共同標準? [17:05]

[尼古拉斯·斯特恩]:非常感謝。您是我幾十年的老朋友了,我們一直談論這個問題。打破排放和產出之間的所謂既定的聯系。比如,日本單位產出的能量的使用情況,比如,它的人均單位產出的排放大概是11到12噸,而世界的基本標準,肯定要達到單位GDP2噸的排放。所以我們必須打破這樣一種既有的公式,就是在產出和排放看似矛盾的集體之中進行各自分開的獨立工作。這是一個基本的觀點。 [17:06]

[尼古拉斯·斯特恩]:中國能不能達成這樣一個目標呢?我想中國如果有一個非常認真的模型的話,中國有很多研究所也在看這樣一個模型是如何實施它。實際上我也談到了我們需要做什么,比如在未來的幾個五年的計劃當中,可能需要達到20%的單位GDP的減排。 [17:06]

[劉遵義]:我們也是老朋友了,也談過這個問題。實際上我主要想關注能源這個方面,因為我談到實際上大家的基本需求是對能源的需求,而不是對碳的需求。剛才我的時間不夠,沒有談得特別細,實際上我們必須充分考慮這些所謂非碳的能源當中所帶來的實際的正面效應,比如有些國家的能源構成當中,非二氧化碳或者非碳能源排放比例比較高,那它的上限就可以設得高一些。同時,對發展中國家有很多問題,但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認識到,人均能源需求會不斷地上升,隨著他們人均收入不斷上升,這個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而在發展中國家,人們還需要更多的東西,包括能源。所有的這些加在一起,都需要生產性的能源應用,不管是你要汽車,哪怕是能效最高的汽車,甚至是電動汽車,它最終也需要能源。 所以,談到這個共同標準的共同上限這樣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共同上限也取決于你的人均GDP的多少,但是我想我們應該有必要把這個共同標準設得低一些,這樣人均GDP不斷上升的過程當中,人均消費可以被控制得低一些。但是,我想對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他們現在已經在這個階段了,如果他們能夠節能的話,至少要在未來十年或者未來二十年,他們就會有很大的整個碳排放的減少,光節能這一點就可以做很大的工作。

我有一個評論,有一個問題。評論是關于斯特恩教授剛才講到,發達國家的政治領導人和中國政治領導人有很多方面的誤解,中國領導人說到做到,發達國家領導人可能做了還能承諾,但是根本不實現,這里面我們都看到很多。您說這里面可能有誤解,我部分同意,但是我認為有時候他們是故意不理解的。因為中國在做這方面的行動,包括中國的很多高級領導在發達國家很多國會里面,中國很多介紹,他們說不理解,我覺得這是故意不理解的。氣候變化白皮書也頒布多次,很多媒體上面發表過,他們說不理解,所以我部分同意你的觀點,但是部分不同意。

[提問]:跟著想問一個問題,今年在墨西哥要召開的氣候公約氣候會議,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美國參議院能不能通過氣候變化法案,關于這個問題我想聽聽斯特恩爵士,你本人對這個怎么評論?英國、歐盟和美國是很好的聯盟關系,能不能英國和歐盟推動美國在氣候變化法案上面做一些努力? [17:10]

[尼古拉斯·斯特恩]:我不知道英國能夠或者是應當告訴其他國家,哪怕是美國怎么去做。但是,我想對于我來說,我非常樂于看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不管是中國、印度還是其他非洲國家進行合作。之所以我現在關注中國,實際上美國的意圖,一開始在哥本哈根協議之下,實際上也是不能達到所謂2攝氏度的控制升溫的目標。

[尼古拉斯·斯特恩]:實際上這個公式當中確實沒有公平可言,并不是非常公平的公式,如果在氣候變化中讓每個成員承擔更多的責任,就必須打破所謂產出和排放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共同承擔負擔的模式。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并不代表英國

[主持人侯云春]:我們這個單元的討論就到這里,我簡單總結一下。應對氣候變化是各個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我們這個單元的討論互動非常熱烈,表明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關注,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畢竟我們大家都共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盡管現在天文學家、科學家們預言,說在茫茫的宇宙當中,還有類似于地球這樣的條件,適宜人類居住的其他星球。但是,我想,太空移民可能是非常遙遠的將來才能實現的事情,我們在座各位不管是年長的還是年輕的,恐怕都沒有這個希望了。

[主持人侯云春]:昨天有學者建議,說把論壇當中大家的發言記錄下來,看看哪些講對了,哪些講錯了,我相信我做的這個判斷可能是最正確的。我們不得不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的子孫后代也不得不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作為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我們只有呵護它、保護它的義務,沒有褻瀆它、破壞它權利。希望我們大家共同攜手并肩,團結合作,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吧。

[主持人侯云春]:今天下午的討論到此結束。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國際合作 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