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消納引進高耗能產業
風能、太陽能被稱為清潔能源,也許沒有人會想到這與污染有何關系。但殘酷的事實卻是,在中國,他們是同樣沒有完全脫離“污染魔咒”的產業。
而值得警醒的是,這些污染也許本可避免。
禍福相依?
在風電領域,有個專業術語叫切出風速。簡單來說,就是風力過大時,風力發電機為避免機器損壞自動停止運行的風速。各個機型并不相同,一般切出風速為25米/秒以上。
仔細想想,這彷佛是個寓言——哪怕是以風為命的風機,對于風資源的索取都是有節制的,只有這樣,才能持續正常的工作,這就是自然規律。
而自詡聰明的人類,卻因貪婪一再犯錯。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三北”地區,有不少地方為搶占所謂先機大力發展新能源,在電網建設滯后電力輸出困難的情形下,又不遺余力地引進高耗能產業解決電力的本地消納問題。——大自然本來賜予了這些地方寶貴的清潔能源,而人們卻因不停索取更高利益引進高耗能產業,對自然沒有敬畏,對資源沒有珍惜,更對未來缺乏規劃。
以甘肅為例,《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從當地電力系統拿到的一份資料顯示,甘肅目前有風電場48座共有風機4436臺,風電并網容量659萬千瓦,僅占甘肅全網總裝機的21.9%。也就是說,約4/5的風電無法輸出。
富余電量的本地消納,便成為這些省份甜蜜的煩惱。
“為加快風電就地消納,以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減輕電網送出壓力,瓜州縣委、縣政府千方百計從政策上求支持、在招商引資上求突破,通過不懈努力,一批以100萬噸高純硅材料系列、120萬噸水泥、1000萬平方米石材加工為代表的高載能項目落戶瓜州資源綜合利用園區,部分項目已經建成投產,預計達產達標后,電能消納達到35億度以上。”
以上這段話是記者在甘肅省瓜州縣公眾信息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這篇顯示由瓜州縣發改局馬振旭撰寫的題為《新能源項目建設為瓜州縣高載能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的文章發表于2012年11月,文章指出,風電一期工程建成后,按年有效發電時數2139小時計算,可為瓜州縣提供清潔的電能81.4億千瓦時,而瓜州縣目前每年消納電量近3億千瓦時,僅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為3.5%。
“千方百計……通過不懈努力,一批……高載能項目落戶瓜州……”即便這篇文章用了“高載能”而非“高耗能”的表述,依然讓人感覺怪異。畢竟,一方面,國家正在不遺余力整治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另一方面,風電、光伏發電本是清潔能源,如今卻為了消耗這些清潔能源大力引進高耗能項目,而這些高耗能項目又往往伴隨著高污染,不得不說這是新能源產業發展中一個令人尷尬的悖論。
應該說,這篇文章的表述客觀反映了許多新能源大省地方政府的心態,這與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相符。記者的實地采訪也印證了上述文章的說法,甘肅瓜州縣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為了解決風電的本地消納問題,該縣引進了三新硅業、天富硅業、電解錳、石材加工等一批高載能項目,去年當地風力發電約60億千瓦時,本地消納電量只有6億千瓦時,其中三新硅業一家就消納電量3億千瓦時。
采取這種做法的當然不僅僅是瓜州。在敦煌,一位光伏電站負責人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由于敦煌的旅游定位,縣城對于高載能企業的設立限制較嚴,但在距縣城較遠的地方,這幾年也開始在發展工業。而原因,當然與當地光伏發電量過剩密切相關。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光伏電站所發電量只有約一半能夠并網輸出。
在內蒙古,去年9月份,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曾進行專題調研,并發表公開建議:在風電場附近興建高載能產業項目,同時從政策上,推動風電直接與高載能產業結合。例如,中電投集團依托在蒙東霍林河地區煤、電、鋁工業園區,進行微網運行,消納了當地30%的風電和光伏發電電量。
對于這種發展思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曾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明確表示了反對的態度。他指出,一些地區的工業多年來沒有發展起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這些地方不適合發展工業。執意發展工業可能是得不償失的,必須改變這種發展觀念。尤其是通過發展高耗能產業解決風電就地消納的問題,無疑是增加這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工業負荷與環境負荷。
“全世界都一樣,發展工業必須考慮環境承載力以及經濟布局,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李俊峰表示。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