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能源“砝碼”撥動氣候“天平”

2013-11-20 08:48:37 中國科學報   作者: 賀春祿  

被稱為史上最強臺風的“海燕”這種極端氣候的出現,或許還將更加頻繁。同時,全球還面臨著碳排放量節節上升的不利局面,因此,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各國迫在眉睫的問題。


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各國迫在眉睫的問題。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的前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近日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能源行業的角度看,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加大推進節能產業發展等,是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

氣候變化中的能源因素

長期以來,中國以煤炭為主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對于氣候的影響顯而易見。

為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國政府已經作出了積極努力,并初見成效。目前,我國水電裝機、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集熱面積、風電裝機容量等面積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杰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和行動上,已不再局限于短期單獨應對政策,而是著眼于長遠、納入國家發展管理體系當中進行統籌,并從全局建立相應機制應對氣候變化。

《報告》指出,2012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11年已經下降5.02%。

截至2012年底,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已達到2.7萬億元人民幣;全國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比例達到75.6%,在運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為54臺、數量居世界第一。

為激勵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中國持續加大了對該領域的投資。2012年完成水電投資 1277億元、核電投資778億元、風電投資615億元,在可再生能源并網、補貼等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不過,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當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成效最為顯著仍是海洋領域,如加強海洋防災體系構建、海洋監測預警等方面。

“但是,應對氣候變化僅僅依靠海洋領域是遠遠不夠的。我國不僅是碳排放量大國,還得面對霧霾日益嚴重的局面。所以今后應從能源領域入手,加強減緩氣候變化的工作。”侯宇軒說。

因此,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中國低碳綠色的發展目標,我國亟待推行優化能源結構、推行節能減排產業等多項措施。

可再生能源仍難挑大梁

對于減緩氣候變化尤其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言,調整能源結構無疑是最重要的環節。

在霧霾污染已成為大多數中國人“呼吸中無法承受之重”時,降低火電裝機以減少煤炭使用量,提高光伏、風能等非化石能源裝機總量與推廣天然氣發電已成為驅散霧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手段。

來自《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全部發電裝機的28.5%,比 2005年提高4.2個百分點,發電量占全部上網電量的21.4%。

盡管這組數字“看上去很美”,但仍然無法掩飾除水電之外的非化石能源發展不佳的事實。

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電力總裝機量達11.4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2.49億千瓦,占比高達21%。

換言之,除水電外,其他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僅占裝機總量的7.5%。而且,中國水電裝機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難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去年至今,以光伏、風能等為代表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可謂“一路坎坷”。歐盟對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風電大量“棄風”難并網等給行業帶來巨大影響。

盡管歐盟“雙反”大棒最終并未落地,中國光伏出口企業也因此逃過懲罰性關稅的“滅頂之災”,但整個行業已經元氣大傷。

那么,依靠尚未擺脫低谷的光伏和風能行業,究竟能否提升除水電外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

侯宇軒表示:“雖然近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只是在價格上給予支持,并沒有實質性地推動產業的發展。而且由于這些行業存在強大的政策保護,導致競爭中難發揮企業的‘鯰魚效應’,反而使得產品更新換代速率較慢。”

對于目前政府大力支持的分布式能源的發展,陳杰認為,分布式的并網與可再生能源電補貼等扶持政策運營成本過高,難以大規模持續推廣。

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比重仍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因此未來仍將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業內人士指出,今后相關領域的投資增速會有所放緩,不會像以往那樣盲目上馬建設新能源項目,補貼力度也將有所減小。

“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上,我國應當立足于提高技術水平與掌握核心技術,使可再生能源利用戰略更有效推進。”陳杰說。

只補貼上游 “走錯了方向”

而另一項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政策便是節能。2012年以來,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等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區、各領域節能目標任務。

《報告》指出,在推廣節能產品方面,2012年以來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了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比,并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比如中央財政安排300多億元資金推廣的相關節能產品已經累計形成年節能能力1200多萬噸標準煤。

但是,并不是所有節能產品都是在終端對消費者進行補貼。以綠色照明產品中最重要的LED燈為例。雖然過去幾年政府給予行業內企業大量補貼,但基本都補貼在上游企業購買Mocvd設備、土地資源的使用和稅收等方面。

不少業內人士均認為,這種只補貼上游的政策“走錯了方向”,大量補貼資金是否真的給LED產業帶來預期的正面影響仍值得商榷。

樂健科技CEO聶沛珈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作為中小企業管理者,她認為對LED行業的這種補貼方式值得商榷。

“政府的補貼應該更多地集中在退稅等方面,當前歐盟、美國均實施了退稅政策。比如普通消費者購買一個價值10美元的燈泡后就可以獲得退稅,算下來只需要6美元就可以買到產品。現在我國這種補貼政策其實使得LED產品與項目的質量無法獲得保證,不利于行業發展。”聶沛珈說。

侯宇軒也認為,這種補貼上游的做法無法刺激消費,而企業為獲得各項補貼而積極生產反而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

當前,我國LED行業產能過剩的趨勢已經初露端倪,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在終端價格方面給予補貼,以高性價比吸引消費者,才能讓中國LED產業健康發展。

陳杰則進一步指出,我國整體節能補貼仍然主導“生產導向”的操作思維,往往造成行業大量產能過剩,而技術水平卻遲滯不前。

“我國節能補貼政策應立足于‘需求為先,技術為本’的思維,通過補貼下游帶動上游相關產業發展,同時應特別強調技術補貼。節能的核心應體現在技術之上。”陳杰說。




責任編輯: 曹吉生

標簽:能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