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能替代的兩大措施--削減直燃煤和電源點西進,其變革成敗被環境、財政能力和產業轉型等諸多宏大要素緊緊束縛。
11月,北京的供暖季如約而至。在京城核心區的老胡同平房內,往常取暖的煤爐子基本被擱置,取而代之的是蓄熱式電采暖器。
作為北京空氣治污的重要手段,啟動于2001年的北京"煤改電"工程,已走過12個年頭。2013年11月14日,北京市電力公司的工作人員在西城區辟才胡同完成了最后一處合閘發電工作,標志著京城核心區今年的4.4萬戶居民"煤改電"外電源工程全面完工。
至此,首都核心區共計26.4萬戶居民完成了"煤改電"的任務。數據稱,預計今年可壓減燃煤20多萬噸。
愈發惡劣的空氣環境,迫使我國這個煤炭使用大國進入控煤階段,尤其在京津冀等重點地區。之前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中,均提出了"全面淘汰燃煤小鍋爐"的要求。
然而,大規模淘汰燃煤小鍋爐,如何保證居民、工業的同步用電用熱,成為各地方政府需要直面的問題。
國家電網公司研究戰略處高級工程師趙九斤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目前比較有效的替代,一是直接用電能,二是用氣。但是鑒于我國天然氣的資源量,最合適的選擇還應是電能替代。"
在此形勢下,國網推出了"電能替代"工作,并于近日將其列為公司發展戰略。其中,"以電代煤"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希望把工業鍋爐、居民取暖廚炊等用煤改為用電。
煤改電似乎已成為趨勢。但其并不能一蹴而就。實施當中的復雜細節,以及如何解決煤炭被替代后的電能供應等問題,都將決定各個地方"煤改電"工程的成敗。
直燃煤大限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歐陽昌裕給出的數據,2012年,我國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約為36億噸標準煤,在煤炭的使用量中,直燃煤約為8億噸,發電用煤為18億噸,是直燃煤的2.25倍。
"雖然使用總量不一致,但這8億噸直燃煤和18億噸發電用煤,所排出來的二氧化硫總量是相當的。而對于煙塵,2012年使用的直燃煤排放總量甚至是發電用煤的3倍。"歐陽昌裕如是說。
就排放強度而言,以同一單位熱值計,直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強度是是發電用煤的2.25倍。煙塵的排放強度,直燃煤是發電用煤的6.75倍。"所以說,煤改電工程中,最為重要的是要減少直燃煤的使用量。"歐陽昌裕告訴記者。
仍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假設其直燃煤的總量降為4億噸,另外4億噸被用于發電用煤。4億噸的直燃煤和22噸的發電用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將比原先減少13.9%,煙塵排放量將減少31.9%。
種種表明,直燃煤已經成為天氣污染的禍首之一。改變居民取暖廚炊的燃煤使用方式、淘汰工業燃煤小鍋爐,是削減直燃煤最主要的途徑,然而,實施起來并不容易。
迫于環境壓力,北京市政府對于居民"煤改電"工程給予極大的支持,針對參加"煤改電"工程的住戶,政府提供多種配套政策,包括提供財政補貼、出資進行房屋保溫改善、出臺峰谷電價優惠政策等。
但實行該"煤改電"工程已逾十年,也并未完全消除直燃煤的使用,甚至在城市核心區域,仍有2萬戶居民使用煤爐。
北京社科院助理研究員、法學博士王潔也表示,在整個煤改電的政策實施過程中,涉及的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以及居民均有抱怨,因為此項政策出臺前后并未按照法治方式去實施,導致工作人員工作量大,居民的實際需求也沒能得到滿足。
"政府出臺政策要淘汰燃煤小鍋爐,削減直燃煤,但政策出臺后配套的具體措施往往跟不上,落實到各個地方,煤改電需遵循的原則越發模糊,就會造成進展緩慢等諸多問題。"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分析稱。"北京作為居民煤改電工程的示范城市,有強大的財政基礎做支撐,那對于其他北方城市而言,想要完成居民煤改電的難度就更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居民取暖廚炊的燃煤使用量只占直燃煤的一部分,更大部分來自于冶金、造紙等工業燃煤小鍋爐。位于核心城市的諸多工廠,將面臨搬遷,或將燃煤改用電能或天然氣。
除了不用燃煤,如何才能保證生產的問題外,而最讓企業憂慮的則是使用電能或天然氣的成本問題。"我擔心的是,除了前期不菲的改造成本,后續的能源支出成本會否大幅增加。"山東一造紙廠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相對于居民"煤改電"出臺的優惠電價、補貼政策,鋼鐵、冶金、造紙等工業的"煤改電"工程并沒有相應的優惠補貼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企業進行"煤改電"的積極性。
電從遠方來
2010年,美國的電煤占其煤炭消費量的比重超過99%。2012年,我們國家的電煤比例僅為50%。按照中電聯的預測,根據我國的能源結構,最理想的狀態是電煤在終端煤炭消費總量里占75%左右。
歐陽昌裕稱,"這說明,雖然實行'煤改電'工程,但并不意味著放棄對煤炭的使用。只是更大程度地將散戶直燃煤利用集中起來,增加電煤的使用量。"
對于缺乏煤炭資源的東部地區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而言,"煤改電"工程還意味著未來所需火電將越來越依靠西、北部煤炭資源地,因這些地區將更嚴格地控制新上火電裝機容量。
"東部、中部的火電電源點逐漸向北部、西部資源地轉移,這一趨勢本來就有。不同的是,以前主要是出于資源配置的考量,而如今主要歸因于環境問題。"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稱。
國家電網積極推進的"電能替代"戰略實施路徑中,其中涉及"電從哪兒來"的板塊中,就提出"從遠方來",要把西部、北部的火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西南水電大規模、遠距離、高效率輸送到東中部地區。
要想實現長距離運輸電能,對電網的要求更為嚴格。因為,把大西北的電力運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需跨越幾千公里,技術上講,通過50萬的直流、交流線路是解決不了的,需要特高壓線路的輸送。
現實是,國家電網一直寄予厚望的特高壓工程在我國一直備受爭議,因此,工程實施進展緩慢。有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國家電網之所以如此積極推進電能替代工程,除了增加業務量以及名義上的"為改善環境污染做貢獻"外,還為了能夠推進特高壓建設。
國家電網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客觀上來講,電能替代工程,一定會促進特高壓的發展。"
另一方面,在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中,對于電煤西進的問題,觀點不一。有專家認為,火電電源點向西轉移,是對全國電力格局的優化,因此是合理的。但也有環保人士覺得,實現此種"煤改電",只不過將東部的煤炭使用量轉移到西部地區,"是拆西墻補東墻"的做法。
"未來幾年內,西部還有這個環境容量,但這其中確實存在隱患。如果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西部的生態、環境可能也將面臨風險。"歐陽昌裕坦承,"所以,國家還是要考慮煤炭的總量控制,不能突破天花板"。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