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世界能源地理研究進展

2014-01-08 08:42:44 《地理科學進展》   作者: 楊宇  劉毅  

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突出的問題,石油消費的對外依賴程度不斷提高,油氣資源的安全供應成為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戰略保障。如何應對不確定的國際能源體系,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贏得未來國際能源競爭的主動權,是21世紀我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世界能源地緣政治格局

正是由于能源在生產和消費上時空的錯位,使得研究能源地緣政治格局顯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有學者認為新地緣政治的邏輯是能源決定戰略,這一時期的地緣政治不再是單純爭奪控制世界地理要道和世界市場,而是深化為以控制世界能源為中心的理論。只有全面掌握各方面國際石油市場的格局、容量、分布,才能在國際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目前世界能源市場的供需基本平衡的狀態已經非常脆弱,結構性失衡突出,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已經超越消費國和輸出國的界限,擴大至全球范圍,地區能源一體化勢頭強勁。在世界石油新格局下,產油國與進口國之間的共同利益與矛盾分歧相互纏繞、相互依賴進一步加強,既斗爭又妥協,全球格局正加速調整。

對世界能源格局,我國學者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分析,產生了一些較具代表性的觀點。如徐小杰提出了油氣安全地緣政治學說,把北非、中東、里海、中亞、西西伯利亞等主要石油供應地區劃分為“大油氣心臟地帶”,把西歐、中歐、東亞和南亞等油氣消費地區劃分在“內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張宇燕等對能源格局的歷史進行了總結,認為當今世界能源格局主要有三大特點:大國主導的世界統一市場的形成,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再次出現;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由于歐洲整體力量的增強和中國崛起等因素,美國的地位相對衰落;部分國家在特定的領域擁有優勢,如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中東國家的石油資源、中國的人口規模等。郝麗莎等以石油探明儲量為考查指標,以1980~2009年為研究時段,分析了世界石油資源空間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認為世界石油資源的空間分布整體呈現多中心的圈層結構,其中波斯灣儲油層和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儲油層分別是東西半球的油極,核心地位不斷強化。

能源安全的內涵

在我國尚未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前,石油不僅可以滿足國內需求,還可以部分出口換匯,石油安全問題并不突出。但在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石油安全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20世紀90年代以來,圍繞世界石油格局變動下能源的供應與保障問題,我國學者展開了廣泛討論。

張雷對國際能源安全的問題及國家安全能源框架進行了分析,提出國家能源安全概念是由能源供應保障的穩定性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這兩個有機部分組成。能源供應保障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基本目標。

200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中,提出了石油安全的概念:所謂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數量和價格上能滿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需要的石油供應;所謂石油不安全主要體現在石油供應暫時突然中斷或短缺、價格暴漲對國家經濟造成損害,其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經濟對石油的依賴程度、油價波動的幅度及應變能力。

吳巧生等把油氣安全定義為合理價格下的可靠的、足夠的油氣供給。楊東輝從進口國視角出發認為,所謂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數量上和價格上能滿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石油供應,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問題:“買得到”“運得回”和“買得起”。安維華認為石油安全主要內容應包括石油生產的穩定、石油銷售運輸通道的安全及油價的合理波動等,其中石油的供應不中斷和保持油價的合理波動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陳清泰認為影響中國石油安全的框架由石油資源、石油供需狀況和石油安全對策等三大因素構成。

學者幾乎一致把石油的供給充足、穩定作為石油安全的核心問題。而對這一問題的深刻把握,迫切需要對世界能源地理進行深入的研究。

能源安全與供給

我國在能源安全領域遇到了很多問題:進口依賴度的不斷加深、國內石油戰略儲備的不足,使得國內在面對石油危機時變得更加脆弱;外貿結構沒有明顯改善、外貿方式和運輸通道的過于單一,使得通道在受到恐怖主義或敵對國家威脅時容易造成石油進口中斷的問題;石油產油國接連不斷的政治動蕩和軍事沖突使得中國能源安全戰略的研究更加迫切等。

學者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給中國能源安全帶來的挑戰。吳磊認為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的凸現是由于中國對石油的巨大需求與自給不足使外部風險因素逐漸增加。隨著中國未來石油進口需求不斷增長,對外石油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國內石油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必將日益密切,尤其是進入石油時代以來,整個世界能源供應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轉入了依賴世界市場為主的供應格局,發展中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世界石油貿易。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特別是國際油價的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石油安全產生重大甚至是深遠的影響。石油對外依存度的加深增加了供應安全的外部風險,進而使石油安全的脆弱性增加。

早在1995年,王逸舟便從經濟安全的角度強調國家在保障能源供給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主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所采取的能源安全維護措施,如能源來源多元化、建立戰略能源儲備機制、開展雙邊和多邊合作等。吳巧生等認為,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的關鍵是實施石油安全戰略,具體內容主要包括:通過多種渠道全力開拓國內外石油資源,以資源國際化為原則,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

石油供應不僅僅是一個市場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姜春良通過對美國控制下的世界能源格局的分析,認為因內戰而動蕩不安的中東格局和西方能源大國對中國的“能源威脅論”影響了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在和平與自由經濟競爭時代,能源安全問題的解決之道更復雜,需要市場、外交、軍事和經濟安全的綜合性一攬子政策和措施。郎一環等提出,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是石油地緣政治格局的決定因素。中國需要制定石油地緣政治戰略規劃,應對“一超多極”格局下復雜多變的國際關系;通過多元化利用國外石油資源,減少對個別地區的依賴,在上合組織框架內加強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能源合作;加強與亞太地區主要石油消費國的合作,共同應對石油供應安全挑戰。

能源儲備安全

石油儲備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石油儲備,但是中國的石油儲備起步較晚,是尚未建立起完備的石油儲備的國家。石油儲備在保障石油的穩定供應、穩定石油的價格、對可能的石油禁運起威懾作用,以及在必要時作為政府財政資金的重要來源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完善石油儲備機制,加強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建立中國石油儲備,是中國石油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借鑒發達國家能源安全政策的經驗,填補戰略石油儲備立法上的空白,確定適當的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建立起官民一體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盡快健全和完善與能源安全相關的法律規則體系。

能源運輸安全

從世界能源運輸格局看,中國的能源供應渠道方式較為單一,原油進口的過境運輸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特別是在能源地緣政治格局中,中國處于能源需求核心地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發展全方位的能源供應渠道是重要出路。結構單一的運輸方式是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隱患,多種運輸方式并舉是規避石油運輸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進口石油多元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管道和航線安全,恐怕是中國石油安全最薄弱的環節。馬六甲海峽是國際政治中的敏感地區,其鄰近的中國南海海域海盜活動頻繁,又是事故多發地區,如何降低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就成為中國對外能源合作的重點之一。

張榮忠對世界能源運輸線的咽喉要道,如曼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巴拿馬地峽和跨巴拿馬輸油管、俄羅斯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和港口、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能源運輸通道的風險與局勢進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國進口能源的風險和應對措施。李巖等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了中國進口石油路線周邊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石油地緣政治態勢,并就東南亞、東北亞、南亞和中亞等重點區域運輸路線的地緣政治格局和對中國交通運輸安全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能源安全的評價

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構建了不同的能源安全評價指標,對中國能源安全的狀態進行了評價和分析。

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郭小哲等從保障石油安全、災變安全、供需安全、效率安全、環保安全和效益安全6個維度出發建立了中國能源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吳巧生等從油氣資源供應安全、油氣資源產業安全和油氣資源金融化安全三大模塊建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安全評價體系,認為中國油氣資源安全存在對外偏向于較高風險依賴的安全機制,但自身抵御風險的基礎能力較弱,處于安全均勢到安全弱勢之間的狀態。張生玲從能源生產、能源消費、能源儲備出發構建了國家能源安全評價模型,并且依據模型評價結果提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對策選擇應以進口能源為主,以國內能源作為調節,實現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鼓勵企業走出去。陳軍等從供給安全和使用安全的角度創建測度中國石油安全水平的戰略評價分層指標體系,建立石油安全的戰略評價模型,并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歷史數據進行實證研究,表明中國的石油安全水平呈現緩慢波動上升的趨勢。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責任編輯: 曹吉生

標簽:能源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