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海油收縮新能源的背后

2014-01-26 08:08:13 解放日報   作者: 李蕾  唐燁  

中海油將關閉部分可再生能源業務,正為風力與生物燃料項目找賣家……最近,關于中海油收縮其新能源業務的消息在圈里流傳甚廣。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時,中海油對這一傳聞沒有發布任何正式回應。在國內石油三大巨頭中海油對新能源投資力度最大,投資新能源板塊上百億元,曾想將其打造成集團的六大核心業務之一。

中海油新能源業務會如何調整?除了市場本身變化之外,收縮背后還有什么原因?如何看待這樣的調整?

“棄電挺氣”?

中海油新能源業務可能收縮的消息從去年4月就被媒體報道出來,但是直到去年底才正式在集團公開會議上下決定,并將相關文件下發給了個人手中。

近年,國內新能源項目升溫,國內多家企業都積極踏入該領域,包括中石油、中石化與中海油三大石油巨頭。一位業內人士說,對于新能源投資,石油三巨頭從一開始走的是三種路線:中石油只發展煤層氣、煤制氣、頁巖氣等相關領域;中石化則口號“喊得震天,下手極為審慎”;只有中海油一開始力度就很大—

自2004年起,中海油就開始涉足新能源產業;2006年6月,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辦公室;2007年,中海油將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加強,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經過6年多發展,新能源公司的業務已覆蓋風電、煤制氣、動力電池、生物質能、太陽能及氫能等多個領域。

從目前資料看,中海油此次調整新能源業務,主要是逐步剝離風電板塊、保留煤制氣等與油氣相關業務。

在眾多業務中,風電一直是中海油新能源領域布局的重點,但也會是此次首先被剝離的資產。有媒體統計過中海油的風電業務資產,主要包括兩三年前相繼實現并網發電的內蒙古化德風電項目、海南東方四更風電項目、甘肅昌馬風電項目、內蒙古二連浩特風電場一期項目以及早在2007年11月就并網發電的在渤海建造的中國第一座海上風力發電站,裝機共350兆瓦,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總投資大概50億元。而早在2007年,中海油新能源公司與山東威海簽訂了總投資210億元、規劃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的號稱 “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于后來不了了之。

一位內部人士認為,風電業務基本上都是自主投資,處置起來也相對方便,直接將其售賣即可。對于可能接盤的賣家,業內認為,可能是在五大電力集團中的一家。卓創資訊新能源分析師分析,中海油出售風電項目會找有資質的企業,五大電力集團的資質更雄厚,而且均為央企,可能會賣一個好一點的價錢。

而對于中海油最大手筆的新能源投資—2009年斥資50億元控股的國內規模最大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商天津力神,并不在這次調整之列。至于已獲得批文的內蒙古和山西的兩個煤制氣項目,中海油將這兩個項目晉升為總公司直接領導的項目組,予以保留,并入天然氣板塊。業內人士說,煤制氣項目還是屬于油氣主業務,有利于未來走專業化路線,謀求進一步發展。

盲目跟“風”?

其實,在風電領域遭遇挫折的并不僅僅是中海油一家。 2013年,國內風電大佬之一華銳風電共注銷或轉讓子公司15家,其中8家為海外子公司;世界最大的風電設備制造商維斯塔斯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2012年稅后虧損高達9.63億歐元,遠高于前一年的虧損1.66億歐元。

為何風電領域頻頻有企業退出?

專家認為,國內風電市場趨于飽和、產能過剩是主要原因。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居全球第一,至2013年6月,累計裝機容量8000萬千瓦時左右,然而并網裝機容量僅80%左右,這使風電開發商投資收益大打折扣,甚至已經影響到投資商進一步向風電領域進行投資,風電產業的發展陷入了階段性“低谷”。更重要的是,有風電行業專家指出,目前很多風電場都建在西部和內蒙古等地,這些地方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引入風電項目更多的是為了引進裝備制造業,并沒有詳盡的關于建風電場的計劃,因此解決風電上網的動力就不足。而且,風電屬于“靠天吃飯”的能源,有風時,電能很大;但沒風時,電能就很小,甚至沒有。這樣一種不穩定的電源,對配套上網的電力設施要求很高。 “老實說,這些損耗大、不穩定的電能,對電網安全而言,反而是一種危險。而且電網建設總趕不上電站建設,出現"棄風"現象也難免。 ”國家電網人士坦言。

反觀國際風電市場,在經歷了1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最終也沒能逃脫歐債危機的陰影。風電市場從誕生之初,就因為其轉換率比傳統煤炭等化石能源要低很多,因此歐美等國大多采取政府補貼等措施扶持風電發展。然而,歐債危機等一系列問題讓歐洲國家緊縮財政,新能源獲得的補貼變得風雨飄搖。補貼機制不穩定不僅加重了項目的成本負擔,同時也增加了投資風險,更造成了海外風電市場的萎縮。據國外研究咨詢機構預測,2013年全球風力發電機市場需求減少5%,這是自2004年以來首次遭遇下跌。該研究機構的《2013全球風電供應鏈報告》強調指出,一些主要的風電市場需求量都遭遇了下跌,在美國和西班牙,由于政策不穩定造成風電市場產能過剩,大量廠房關閉對全球主要風電市場供應鏈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除去大環境“不給力”,中海油本身在風電領域也是“門外漢”。進入新能源領域之初,中海油一度雄心勃勃。在風能開發領域,更是提出了“以陸為主、規模發展、集中管理”,采取開發大項目、建設大基地的跨越式發展模式。但是,中海油畢竟是油氣企業,新能源公司也逐漸認識到,“作為一家油氣企業,中海油進入電力行業技術上并沒有太多優勢,同時在資源爭奪上也能力不足。 ”2010年,中國首輪海上風電招標,中海油也參與了投標,投標電價超過千瓦時一元,但參與此次競標的電力企業報出了更低的價格,中海油無奈沒能中標。

在陸上,中海油劃分的資源稟賦也不是很好,內蒙古和甘肅地區的限電問題嚴重,直接影響公司盈利。 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首次實現盈利993萬元,這也是新能源公司成立至今唯一贏利的一年。此次扭虧為盈,內蒙古風電板塊是“功臣”,內蒙古風電分公司2012年累計上網電量2.3億千瓦時,實現利潤2000萬元。不過,公司的盈利還是在爭取到財政補貼等多重努力的作用下才得以實現的。

因此,主業是油氣領域的中海油,在風電等新能源領域還屬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但新能源領域向來投資額大,回報周期長,長期低回報,甚至虧損,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講,都是不現實的。

理性回歸?

從媒體目前披露的中海油此次調整新能源的信息可以看出,中海油的最終取舍是“棄電挺氣”,進一步向主營的油氣業務靠攏。其實,早在2012年,中海油就開始了對新能源的調整:當年,中海油總公司提出了“二次跨越”發展,著重強調油氣主營業務的發展,而新能源業務要“以質取勝”,擇優發展,以往兩大新能源主線煤制氣、風電業務齊頭并進的態勢得以改進,主推煤制氣業務。業內人士認為,或許經過此次調整,中海油能夠憑借現有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非常規天然氣,促進公司在未來清潔能源爭奪中獲得主動權。

而這似乎也順應了國際油氣企業回歸主業的趨勢。在過去幾年間,國際石油巨頭BP涌入新能源領域;然而,2011年,BP宣布開始全面退出光伏行業,盡管他們在這一領域已經營了40年。2012年10月,在找不到買家接手的情況下,BP甚至將持有的特變電工下屬公司的股份全部贈送給后者,退出意愿可見一斑。

從某種角度來說,中海油“棄電挺氣”是一種理性回歸。當初,風電熱潮涌起時,能源公司紛紛涌入;但現在,熱潮退去,能源公司將新能源主戰場紛紛轉向自身主營業務。依靠主業的技術實力、經營實力、銷售實力來共同開拓,形成與主業相輔相成的局勢。

記者采訪的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海油退出“風電”領域,只是公司的業務調整,并不能說明整個風電領域就從此消亡。中國曾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要實現這一目標,發展新能源產業是必由之路,而風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新能源。只是,我國在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扶持,還需跟上。尤其是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的提升、上網電量的提升、下游市場的激活,地方政府對于風電核準和監管政策的細化等在風電領域的諸多事情還需理順。




責任編輯: 曹吉生

標簽:中海油,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