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煤炭
  • 綜合
  • 中國煤炭生產量穩定增長 供需寬松價格走低

中國煤炭生產量穩定增長 供需寬松價格走低

2010-03-26 13:14:00 互聯網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3月23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進入2010年以來,中國煤炭生產量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冬季低溫天氣已漸結束,市場供需總體呈比較寬松態勢,市場價格在2月份高位持續走低。

2月份,中國煤炭資源穩定增長,當月新增資源量2.3億噸,同比增長15.8%。由于煤價此前連續攀升,中國國內煤炭價格已高于從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尼等國進口的國際煤炭價格。導致今年前兩個月中國煤炭進口量繼續大幅增長,出口量仍維持低水平發展,整體呈現凈進口格局。2月份煤炭進口1311萬噸,同比增長168.5%;煤炭出口162萬噸,同比增長12.2%。

中國國內主要下游耗煤行業如電力、鋼材、水泥,化肥等相關產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累計同比增長水平都在15%以上。與目前中國國內持續大幅下跌的價格相比,國際價格已經明顯失去優勢,據此預計未來幾個月中國煤炭進口量有望小幅萎縮。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專家分析稱,4、5月份是中國傳統的用煤淡季,加之天氣轉暖,取暖用煤需求逐漸退出市場,電力和煤炭消費的淡季特征會更加明顯,市場煤炭價格有望繼續下挫。但今年中國宏觀經濟仍將向好發展,電力行業以及其他用煤大戶運營狀況都比去年有了明顯好轉,同時今年中國水電形勢不容樂觀,預計在今年夏季的煤炭消費旺季,中國國內煤炭需求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價格季節性回調。

進入3月,中國又一個主要煤炭生產省份河南省政府正式公布了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實施意見。到今年年底,河南省力爭建成3個年產5000萬噸大型煤炭企業,煤炭企業數量從近800家減少到50家左右,單個礦井的生產規模不低于每年15萬噸。

河南省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借鑒了“山西模式”。 中國能源界認為,以中國產煤大省山西成功實施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為濫觴,中國煤炭業漸次進入區域結構調整時代,中國“第一能源”煤炭業將一改長期粗放的發展方式從此走向集約、高效、安全和綠色。

2009年山西看準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能源市場倒逼機制,果斷推進煤炭業整合重組。目前,山西煤礦的數量已由2600座減少到1053座;煤炭企業的個數由2200家減少到130家;年產30萬噸以下的煤礦通過整合全部淘汰,90萬噸以上的煤礦占到煤礦總數的七成,平均規模超過年產100萬噸,保留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山西形成了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國有、民營和混合所有制企業辦礦數量比例為2:3:5的礦業新格局。“我們為煤炭工業結構調整設計了整合重組、技術改造、最終實現高產高效三個階段。目前第一階段取得重大成果,順利進入第二階段。”山西省省長王君說。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孔涇源認為,山西的做法符合煤炭產業基本特性,順應了經濟轉型的趨勢,在能源投資體制、資源綜合利用、安全生產和行業管理制度等方面實現了創新。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說,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和煤炭資源整合是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和產業水平的必由之路。國家要求到2010年底全國煤礦只保留10000多處,基本解決小煤礦問題。

小煤礦“浪費資源、草菅人命、破壞生態、腐蝕干部”的積弊,與中國追求的科學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生態、和諧社會等價值觀念相悖,解決小煤礦問題成為國務院“十一五”期間的一項攻堅工作。

煤炭業結構調整不僅僅是中部老牌煤炭基地的選擇,新興的西部煤炭大省避免重走老基地小煤礦遍地開花的老路,把煤炭資源整合作為追求規模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內蒙古以神華集團為藍本,請大型煤炭集團或國有合資煤炭企業整合地方民營小煤礦,消滅了1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毗鄰中亞能源中心的新疆也在加快整合步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在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透露,目前新疆煤炭企業的總數量從2002年的1820家降到259家,年產量從不到2000萬噸上升至9000萬噸,資源回采率提高到65%。

東部發達省份山東省也透露出信息,擬將省內合計產能超過1億噸的7家煤炭企業通過產權關系的整合,逐步建立統一的銷售、采購及資金運作平臺,實現省內煤炭儲備的統一規劃和開采。黑龍江等省的煤炭資源整合也在有序推進之中。

原煤炭工業部資深專家郝鳳印指出,中國煤炭資源賦存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區域差異很大,行業結構調整選擇在區域分層次推進是明智之舉。因為煤炭行業的調整還要兼顧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保障。

各地無論采取哪種模式,煤炭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山西省省長王君用“四個保護”形容十分恰當:“保護國家煤炭資源,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家園生態環境,保護干部遠離腐敗和礦難問責。為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綠色、持久、安全的能源保障。”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生產量 供需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