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上海共同見證中俄兩國政府《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的簽署。
根據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對騰訊財經表示,這一歷經十年的馬拉松式的談判能夠在今天達成協議,最大的背景在于美國的頁巖氣革命。這一革命使得美國有機會和俄羅斯競爭歐洲的天然氣出口市場,并由此制造了烏克蘭危機,影響到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
他說,在世界能源結構逐漸從石油轉向天然氣的過程中,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給了美國維持美元國際“霸權”地位的機會。世界的石油均由美元計價,而頁巖氣革命也幫助美國加強了自己在天然氣上的定價權。這種情況,促進了中俄合作的意愿。
韓曉平認為,俄羅斯選擇中國作為天然氣的重要市場,除了出口歐洲遇阻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是一個仍在高速發展的市場,相比增長緩慢甚至不增長的歐洲市場,中國是一個有增量的市場。對于中國而言,手里有著大量的外匯儲備,與其將美元握在手里貶值,不如將其換成資源。
雖然具體成交價并未被披露,但有推算認為,以總額4000億美元,供氣30年,每年380億立方米推算,俄方出價在35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高于中方從土庫曼斯坦等國進口價格(200美元)。
對于這個價格,韓曉平表示,這是中俄雙方互相讓步的結果。之前俄方一直要求的價格是400美元,但這個價格中國如果進口,中石油就處于虧損狀態,在國內是沒有競爭力的。但是350美元的價格就還是有一定競爭力的。而俄羅斯最終能讓步,也因為中國在稅收上做了一些讓步,將對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進行一定程度的稅收減免。
這個大單對于普通老百姓的影響,韓曉平認為,這首先是“兩個巨人通過能源結盟”,有利于保證亞洲的和平。另外,這一大單可以讓中國的能源結構從依靠煤炭走向更清潔的能源的方向上走得更遠,對當前的霧霾、污染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韓曉平還特別提到,能源結構的改變可以改變產業結構,從而影響到社會結構。他舉例說,日前被調查的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被立案調查,家中有現金一億元。這是因為煤炭這種資源分布不均勻,從而產生尋租空間,而天然氣分布更加分散,更加高效,更加靈活,這種分散的特征可以減少能源尋租的空間。
他認為,這個大單對中國的能源安全也有意義。相比石油而言,石油基本依靠中東,并不穩定;而天然氣則可以從接壤的鄰國進口,更安全可控。但這個大單還并不足夠,中國必須要進一步加強能源來源的多元化,此外,還需要加強中國獨立自主的頁巖氣技術研發。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