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上周簽署金額巨大的30年天然氣購銷合同,拉鋸近20年的談判終于有了突破性進展。在雙邊國際關系中,各國都會優先考慮本國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而審時度勢、各自適當妥協,才能實現共同利益。回顧中俄天然氣談判史,雙方在這場艱苦的談判中均展現出較大誠意,最終達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談判難點:價格和管道路線
價格是中俄天然氣談判的重中之重,也是媒體的一大焦點。由于各自的參照點和預期不同,對于價格“貴賤”很難得出清晰的結論。筆者認為,審視這筆能源大單,不應只看價格,事實上價格目前也很難完全確定,能大致確定的只是定價公式。
在中俄談判中,俄氣公司一直堅持東線價格應與歐洲氣同價——俄羅斯向歐盟售氣的價格為369美元/千立方米(2.3人民幣/立方米),而中方幾年前的底線則是不超過250美元/千立方米。
根據俄羅斯媒體報道透露的本次4000億美元合同金額推算,最終價格定在35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這一價格與中亞天然氣到中國境內價格——352美元/千立方米持平。考慮到天然氣長輸管線成本較高,東線俄氣比中亞氣離京津冀等經濟發達地更近,俄氣應該比中亞氣、緬甸氣和海外液化天然氣(LNG)現貨要更有競爭力。
但上述只是一個簡單計算。真正的定價可能是包含了多重變量的一個公式。作為長期協議,定價機制需要考慮掛鉤條件。一些業內人士猜測,這次中俄協議將按照與油價掛鉤的模式來計價,并且附加了“照付不議”條款(指在市場變化情況下,付費不得變更)。但這僅是猜測而已。事實上,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報道,這種計價模式在歐洲已經受到了挑戰。埃尼公司(Eni)近日已與俄氣修訂供氣協議,采用與現貨價格掛鉤模式,這種模式更加靈活,也對買方更為有利。在后續的談判中,中方完全有機會爭取到更好的定價方式,而目前的形勢也對中國更有利一些。
在路線選擇上,此前俄方一直希望先搞西線管道,將西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輸入中國新疆。而中方則因西部已有中亞管線和西氣東輸管線,而東北、京津冀等地區對天然氣需求更為強烈,自然更希望先在東線合作。顯然俄方尊重了中方意愿。
此外,雙方在管道建設、融資等關鍵問題方面都取得了共識,才令合得以最終簽署。
總體而言,這是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中俄兩國都處在復興進程中,維護自身經濟利益是必然的,對任何一方不利的合同都不可能執行30年。雙方不公布價格也有其道理,可免去外界很多關于誰賺誰賠的討論和質疑,表明兩國在處理國際關系上更趨務實和成熟。
協議為何在此刻達成?
俄羅斯作為中國的近鄰,是世界最大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備國、第三大能源出口國;中國則是亞洲重要的油氣消費國。二者地緣相近,被認為有著完美的能源供需互補性,但之前談判歷程的反復與艱辛一度讓人深感失望。
中俄天然氣談判久拖不決,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俄羅斯要價太高,超過了中國的實際承受力;二是,俄羅斯國內存在“資源民族主義”傾向,輕易不向中國公司放開上游油氣田,使得中國對整個價值鏈條沒有控制權,影響了中俄合作的積極性;三是,在俄氣“苦談”的十多年間,中國尋求從中亞、緬甸和海外獲得新氣源,這幾年進展頗大,有了更多進口替代選擇,也有了“再多談幾年又何妨”的底氣;四是,雙方缺乏信任,俄羅斯國內有些輿論希望俄羅斯避免扮演中國“廉價原料供應商”的角色,而中國也希望避免對俄羅斯能源的過度依賴。
然而,時過境遷,國際政治局勢和全球能源發展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受美國頁巖氣革命、歐洲尋求天然氣進口多元化等因素影響,俄羅斯面臨的外部風險顯著增加,轉向東方是必然的選擇。中國則面臨煤炭消費比重過大帶來的嚴重霧霾問題,迫切需要提高天然氣利用比重,引進俄氣無論對于外交還是環境都有利。尤其在烏克蘭危機等地區事件持續發酵的局勢下,中俄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性日益凸現。
中俄大單的簽訂,對于兩國都具有戰略意義。回顧這場談判,曾有過供氣量更大、價差更小的機會時刻,卻沒有談成,今年談成了,是目前局勢下各種力量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