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面向未來的能源安全戰略

2014-06-09 08:05:22 中國投資   作者: 王韜  

當前世界的能源供應與消費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全球性的能源市場將各國的能源安全前所未有地聯系在一起,建立面向未來的能源安全保障首先需要樹立“新的能源安全觀”

重構中的世界能源版圖

在這場曠日持久、日益發酵的烏克蘭政治危機中,最吸引人關注的不是烏克蘭內部復雜尖銳的內部矛盾,也不是俄羅斯與美國和歐盟的外交對抗和互相威脅的經濟制裁。在這場危機的演進過程中,俄羅斯利用能源供應這張“王牌”,或威脅,或拉攏,分化歐盟的立場和力量,向世人展示了能源外交的特殊價值。

德法意等歐盟主要國家都有1/3?1/4等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奧地利更是高達50%,并且在烏克蘭危機期間著急地在莫斯科與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簽署了南溪天然氣管道奧地利段建設意向書。在成員國各懷鬼胎的情況下,歐盟與美國揮舞的制裁大棒難免淪為虛張聲勢,而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上自然顯得胸有成竹。

近日,擔心被孤立的俄羅斯借普京訪華機會又與中國簽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氣合同,開發東線市場,鞏固同中國的關系并反制歐美的制裁。一石多鳥,俄羅斯能源外交的牌似乎打得得心應手。

不過這恐怕也會是俄羅斯最后一次如此順手的使用能源供應這張外交“王牌”。經歷了這一次教訓,歐盟必然痛定思痛,未來逐漸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盡管這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實現,但與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禁運”一樣,這場危機將迫使歐洲采取更堅決的措施,增強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威脅的抵抗能力。而俄國天然氣公司作為一家企業,在這場危機中所扮演的高度政治化角色,也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它的其他客戶敲響了警鐘。

當前世界的能源供應與消費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中印兩國將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50%,而發達國家的能源則會出現下降。隨著經濟增長,國際能源消費重心正在從西方向東方,尤其是亞洲轉移,從發達國家轉到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技術在北美的成功讓美國成為天然氣最大生產國,并可能在未來5年內超越沙特和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如無意外,未來幾年美國將開始陸續出口液化天然氣(LNG)與原油。

新技術的進步和高油價給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帶來了新的可能。除了美國,頁巖氣的熱潮也吹到了世界其他地方。歐洲的英國,波蘭以及一些東歐國家在這次烏克蘭危機之后也更加堅定了開發國內頁巖氣的決心。中國政府同樣對頁巖氣抱有濃厚的興趣,并且非常希望能復制美國的頁巖氣革命。非常規石油的開采更是顛覆了以往石油生產的一些概念,從加拿大的油砂瀝青,到巴西的海底鹽層油,從北極石油到墨西哥灣的深海石油,從輕質頁巖油到固態的油頁巖,產油國的組成和儲量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由于自身能源消費的增加以及成熟油田的日漸枯竭,一些沙特這樣的傳統石油出口國的出口能力正在下降。世界的技術可開采石油儲量中超過58%將來自非常規石油的開采,而很多擁有非常規石油資源的國家并不是傳統的產油國。

因此,傳統的歐佩克(OPEC)與國際能源署(IEA)所代表的供應和需求兩大集團現在各自都受到了強烈挑戰。世界能源的版圖正在重構,這也對傳統能源安全的理解提出了新的挑戰。

傳統視角下的世界能源

關注能源的供應充足、運輸路徑的安全以及價格的可負擔是傳統的能源安全的范疇。在這個能源安全框架下,一國應該盡量保障自己的能源供應免于中斷,或價格失控的風險。能源國際供應的主要商品則是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和海運則是主要運輸方式。管道運輸成本較低,同時比較快捷,但問題在于點對點固定,投資巨大,缺乏靈活性,而且容易受到沖突、自然災害等事故影響。而海運相比管道則更加靈活,但是運費更高。

作為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市場,經合組織(OECD)在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禁運后通過成立IEA共同保障發達國家的能源供應安全。通過建設石油儲備、燃料替換和緊急增產能力,IEA成員國共同建立應對可能的石油供應中斷的應急儲備能力,通過向市場釋放戰略石油儲備等方式來緩解石油緊張。目前來看,盡管各個國家進口途徑不同,但是通過建立集體應急儲備,IEA的機制很好地減低了成員國石油供應中斷的風險。但由于歷史原因,IEA一直沒有針對天然氣供應建立相應的應急儲備,而這一次歐盟在俄羅斯天然氣斷供威脅下表現出的軟弱正是暴露了IEA能源保障機制中的這個缺陷。除了建立戰略應急儲備,進口渠道多元化是能源供應安全最好的辦法。

在IEA成員國內部,每個主要國家的情況也還是有所不同。美國在頁巖氣革命后所處的形勢最為有利。美國的進口石油依存度在2012年已經降到了40%,是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低點。同時進口石油中的一半以上來自加拿大、墨西哥和委瑞內拉3個美洲國家,還有16%來自沙特,而中東石油占其石油進口的比例已經降到了28%。雖然進口國家比較集中,但是都很穩定可靠。美國目前的天然氣進口超過80%來自鄰居加拿大,而未來更有可能成為天然氣的出口國。

相比之下,能源生產不足的歐盟需要進口超過其能源消費需求一半的化石能源,其中包括83%的石油消費和62%的天然氣消費。石油的主要進口來源是歐佩克國家(35%)、俄羅斯(33%)和挪威(15%),而天然氣則主要是俄羅斯(34%)、挪威(31%)和阿爾及利亞(14%)從石油進口來說,由于IEA的共同應急機制以及歐盟相對分散的進口渠道和高油價,盡管大部分成員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都超過80%,但歐盟的石油供應風險并不算很大,唯一的擔憂同樣來自對于俄羅斯石油的依賴。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進口的依賴將成為歐盟未來能源政策的重要方向。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幾乎所有的石油與天然氣消費都依賴于進口,但其石油與天然氣的進口有非常不同的方向。日本石油進口的80%來自于中東,在IEA機制和美國影響的中東政局下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作為世界天然氣進口第一大國,日本2012年進口了全球近4成的液化天然氣。其中1/3來自東南亞,剩下的來自中東,澳大利亞,俄羅斯和非洲,具有很好的多元性。

中國作為國際能源市場的后來者,在選擇石油和天然氣源上具有一些局限性。目前,中國的石油進口非常分散,與美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很多進口國都有政治和社會不穩的風險,比如蘇丹、敘利亞、伊朗等。因此盡管中國的石油進口多元性不錯,但是卻經常面臨石油投資和人員安全的風險。中國石油進口有超過一半來自中東,因此中國在未來將不得不更多地參與中東事務,因為維持該地區的穩定將與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密切相關。中國天然氣進口的渠道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西北(中亞天然氣管道)、西南(中緬天然氣管道)、東北(中俄天然氣東線)和東部海上(LNG)的4大戰略通道(如圖所示)。在中國與俄羅斯簽下天然氣的世紀大單后,如無意外俄羅斯將成為中國天然氣最大的供應方。考慮到俄羅斯在這次烏克蘭危機中的做法,中國也不能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供應給予無條件的信任。中國目前天然氣進口LNG與管道天然氣各占一半,LNG的進口主要來自卡塔爾、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分布比較均衡。隨著國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的增加和美國開始向國際市場出口頁巖氣,中國的天然氣供應應該在2018年后迎來比較寬松的局面,供應無虞。現在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何進一步開拓天然氣利用市場,擴大消費,理順價格,提高中國對進口天然氣的消納能力,降低對煤炭的依賴。

由于海運線路的原因,中國目前有約85%的石油進口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如圖所示)。有一些學者因此把這作為中國能源安全的隱患,擔心會在未來發生沖突時被敵對勢力切斷,因而需要采取措施分流。尚未正式開始輸油(天然氣去年7月已經開始運營)的中緬石油管道正是在很大程度上為了分流馬六甲海峽。然而從中國能源安全的角度來說,所謂的通道安全其實并不是一個合理的命題。

首先,如果是出現大的軍事沖突,尤其是同美國的沖突,那么中國目前的海軍實力的確不足以保障馬六甲海峽的通航安全。同樣中國也很難保障中緬石油管道緬甸段的安全,因為管道本身在戰爭中也更容易被破壞。何況管道即使能正常運行,其最大容量也只有中國目前石油進口量的1/15,保障意義不大。在戰爭情況下,中國的經濟狀況與能源需求水平也將大不一樣,連國內產量能否得到保障都是另外一回事情,只能更多利用石油戰略儲備來滿足國內需求。因此戰爭作為一種極端特殊的情況,不能用來指導正常情況下能源供應安全的考量。

在和平時期,馬六甲海峽不但是中國石油進口的主要通路,更是日韓等東亞國家最主要能源進口通路。每天有約1500萬桶原油經過馬六甲海峽,而中國進口的400萬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除了能源通道,馬六甲印度洋的路線也是中國和東亞進出口貿易的主要通路,占世界貿易的1/4,歐美的消費品和工業產品進口都有賴于此。因此保護馬六甲海峽航運的通暢不光關系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更與東亞的能源供應安全和世界的經濟安全密切相關。即使出現小型的地區性沖突,世界各國也會由于經濟利益要求沖突各方保證馬六甲海峽的航運通暢。國際海運更是一個非常復雜和高度專業化的行業,國際油輪的所有者、運營方、注冊地、目的地都有可能完全不同,針對某一國家實行禁止通航將非常困難。因此除非出現大規模戰爭或像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那樣極端嚴重自然災害,馬六甲海峽很難對中國能源供應安全產生實際影響。

事實上,在目前全球化的能源市場里,能源安全的關鍵在于多元化和共同維護一個有效運轉的國際市場。即使是美國也不能獨力保證自己的能源安全。無論對于生產國還是消費國來說,維護能源國際市場的正常運行都與他們自身的利益休戚相關,也是他們之間的共同義務。全球性的能源市場將各國的能源安全前所未有地聯系在一起,每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都可能由于其他國家的能源政策受損或受益,比如美國的頁巖氣革命減少了其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帶來了更大的供應,因此對其他國家的能源供應也帶來了利好。日本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導致了日本和德國的棄核政策,前者增加了天然氣消費提高了LNG的價格,后者則增加了煤炭消費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

新安全觀:系統保障能力

在能源系統日益復雜的今天,能源安全早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能源供應充足的范疇,而是一個國家甚至多個國家彼此相互影響的能源系統性風險。今天能源安全的含義除了供應充足、價格可接受,還需要并符合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要求。同時,一國的能源系統需要具有足夠的彈性以抵御外來的沖擊和風險,尤其是在受到沖擊時不同能源形式直接相互轉換補充的能力。

以美國在兩次天災中石油供應的教訓為例。作為國際能源署最大的成員國,美國擁有100天以上的戰略原油儲備和龐大的國內原油生產能力。當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襲擊墨西哥灣時,盡管美國擁有巨量的原油儲備,但由于墨西哥灣的石油煉化基地全部停產,美國全國范圍內出現了成品油供應危機。而在2012年,颶風桑迪襲擊紐約后,盡管當時美國有原油也有成品油,但是由于颶風造成供電網絡的損毀,電動油泵無法將成品油送到城市的加油站,再次出現了成品油供應危機。2008年中國南方的凍災導致輸電線路中斷同樣體現了類似非傳統能源安全的挑戰。

由此可以看到,能源安全既有傳統能源供應的挑戰,但現在更重要的是能源系統本身抗沖擊能力和能源供應均衡性的挑戰。另外,能源的環境影響和可持續發展也很重要。盡管目前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將美國的這兩次颶風與氣候變化直接聯系起來,但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已經確鑿地說明,由于包括石油在內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氣候變化將會增加颶風等極端天氣的頻度和烈度。而這會反過來威脅我們能源安全。

因此,對于中國來說,要增加能源安全不應該簡單地將目光盯在能源供應來源和通道上,用傳統的安全思想去擔心只有在戰爭等極端情況下才會出現的能源通路中斷,而是應該更多地注重整個系統的抗沖擊能力,考察在未來氣候變化或其他非傳統安全因素挑戰下整個能源系統的保障能力。

中國提高未來的能源安全應該考慮一下幾個方面:

首先,通過豐富的多元化奠定能源安全的基礎。今天能源系統包括多個層次,從能源結構、發電技術、輸送途徑、儲能方式、基礎設施和終端用能設備,再到能源貿易的產品,交易方式和金融手段相比以前都有了極大的豐富。只有通過豐富的多元化才能分散能源系統過度依賴某一能源供應和能源形式的風險,多元化的市場也能夠鼓勵競爭,提高能源生產與使用效率。

其次,重視國際多邊合作和推動區域能源一體化。IEA作為能源多邊合作組織已經證明了其在保障成員國能源安全上的作用。隨著世界能源生產與消費版圖的變化,IEA也迫切需要和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進行合作,保障國際能源市場的平穩。除了IEA,中國也需要推動與其他多邊組織,如G20、上合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和東盟(ASEAN)的能源合作。東亞區域內,中日韓作為3個主要能源進口國和貿易伙伴,能源一體化合作將有效降低整體的能源風險和避免不必要的競爭損失。通過建立互相聯系的能源基礎設施和市場,東亞3國將大幅增強能源進口的定價權和資源保障能力。

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提高能源安全需要有面向未來的眼光。氣候變化將從能源供應、基礎設施和用能方式等各個方面對現有能源系統提出挑戰。化石能源的消耗在未來將日益受到碳排放的約束。氣候變化還會影響降水和水資源的分布,2012年中國水電發電量出人意料地創歷史低點即暴露了中國水電建設所面臨的長期風險。極端天氣和氣象災害更是對電網等能源基礎設施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戰,究竟是大規模集中式的能源基礎設施還是分布式小型能源網絡更安全,還需要更多科學的論證才能得出答案。

(作者: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能源與氣候項目常駐學者)




責任編輯: 曹吉生

標簽: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