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世界能源資源格局正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這將對中國能源和資源安全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中國必須以前瞻性戰略思維謀劃應對舉措。
建立中國能源資源戰略儲備制度。張茉楠提出,中國作為新興大國,戰略資源儲備還處于起步階段,應從經濟承受能力考慮,首先做好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國內緊缺礦產的儲備,如石油、銅、鐵、鋁、鉀鹽等,儲備形式采取礦產品儲備和資源儲備相結合;加強優勢礦產的資源儲備,防止因競相出口導致國際市場供過于求、價格下跌的局面。
要“走出去”,還要“拿回來”。張茉楠表示,中國應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資源,通過能源資源勘探開發、貿易和科技合作,以及運輸管道建設、能力建設,建設完善的資源能源貿易基礎設施,把資源“拿回來”,增強對國際大宗能源資源市場的影響力和定價權。
確立海洋資源開發戰略。我國的海洋資源極為豐富,張茉楠列舉了一組數據:2005年第三次石油資源評價結果顯示,全國石油資源量為1070多億噸,其中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噸,占總量的22.9%;天然氣資源量為54.54萬億立方米,其中海洋資源量為15.79萬億立方米,占29.0%。張茉楠提出,未來可以考慮以“海陸立國,開海固權,營疆造域,擇優出擊”作為海洋開發原則,全方位推進海洋資源的開發。
全面深化能源資源外交。張茉楠認為,中國應建立新型供給體制,充分發揮能源國際合作機制,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并通過油氣勘探開發、油氣通道、工業園區、服務區等重大合作項目,進一步提升能源資源國際合作水平。
加強能源“互聯互通”。張茉楠表示,中國應積極推動亞洲或更大范圍的“能源一體化”建設,創造一個相互聯系和競爭的市場。比如,建立包括天然氣管道建設、供電網絡建設、新能源網絡建設在內的亞歐能源基礎設施藍圖,加快發展新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時制定統一標準,并提供項目債券、風險資本或PPP等方式的融資框架。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