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節能環保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年會于11月27日-29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出席并演講。
李毅中稱,實現“資源消耗低”需要要采用經濟手段,回歸資源價值。我國能源資源無節制、低效率消耗的重要原因是使用成本過低。能源及資源領域市場化程度明顯滯后,要加快改革,充分發揮價格、稅收等市場機制的作用。
其建議深化能源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使價格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環境付出的代價;發揮差別化電價、水價等市場機制在資源能源配置中的作用,遏制高消耗,淘汰落后產能;要權衡利弊下決心抓緊分步實施資源稅和資源占用費的改革,并把稅費主要用于資源勘探開發保護的再投入;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征收范圍;逐步建立和完善工業領域碳市場交易機制,深入推進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等交易試點,形成全國統一的交易體系。“應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工業企業主動節能減排以促進綠色低碳轉型”,李毅中表示。
以下為演講實錄:
李毅中: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各位朋友,這一屆論壇主題是:綠色工業重塑藍天,這個題目出得很好,涵義是問題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所以感到我們工業戰線的同事們肯定是責任重大。這個題目聚焦在工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上,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應該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顯著特征。我想就這個問題談一些體會和大家共勉。
十六大確定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是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立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方針。綜合起來,包括了經濟效益、科技進步、質量品種、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人力資源等六個要素。而綠色低碳轉型既是新型工業化的顯著特征,更是必須實現的戰略任務,已成為全社會共識。實現這一目標與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什么關系?簡單地說,可以理解為一方面是“綠色低碳”滲透體現在新型工業化的要素之中,一方面要靠各要素共同發力才能實現工業的綠色低碳轉型。
首先,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關鍵是依法治理、加強監管。當然,“誰污染誰治理”,企業自然是責任主體,但不能僅僅依靠工業企業自身的自覺性。應當說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少企業往往從短期利益出發處于被動的狀態。環境之所以持續惡化,從理念觀念的角度看是環境保護曾長期讓位于經濟發展,使得環境責任弱化淡化,資源環境付出了過重的代價。為什么形成如此狀況,除認識上的誤區外,重要原因是法規制度不健全,環境違法成本過低。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包括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在依法治國的框架下,用制度保護生態,推進經濟綠色低碳轉型,這是保護資源環境的治本之策。新環保法將于2015年1月1日施行,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的法律制裁。該法被認為是現行法律里面最嚴格的一部專業領域行政法,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建立了“環境資源審判庭”??深A期,未來若干年內依據法律原則及相應制度對工業企業進行的環境責任追究將日趨嚴格,執行性也會愈強。
第二,實現“資源消耗低”尤其要采用經濟手段,回歸資源價值??茖W利用化石能源,積極開發新能源,更重要的是節能為先。能源資源無節制、低效率消耗的重要原因是使用成本過低。我國能源及資源領域市場化程度明顯滯后,要加快改革,充分發揮價格、稅收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可以在如下環節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深化能源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使價格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環境付出的代價;發揮差別化電價、水價等市場機制在資源能源配置中的作用,遏制高消耗,淘汰落后產能;要權衡利弊下決心抓緊分步實施資源稅和資源占用費的改革,并把稅費主要用于資源勘探開發保護的再投入;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征收范圍;逐步建立和完善工業領域碳市場交易機制,深入推進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等交易試點,形成全國統一的交易體系。總之,應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工業企業主動節能減排以促進綠色低碳轉型。
第三,提高質量、改善品種是實現綠色低碳的有效途徑。企業的責任是為經濟社會和改善民生提供多樣化的優質產品和良好服務,不僅在產品制造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都應該是綠色低碳的。即要有先進的標準、規范,嚴格控制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能耗、物耗、“三廢”排放,以使產品質量全部達標,包括使用中的能耗和可能造成的污染。如人們對汽車、家電等耐用品的要求更加熟悉,國家對百公里耗油、尾氣排放、單位時間耗電量等能效環保指標都有嚴格規定并有獎懲措施。不斷創新的高質量產品不僅能耗物耗低,而且延長了使用壽命或提高了材質、減少了重量,如新型建筑材料本身就是資源的節約;產品報廢淘汰后能夠回收利用、再制造循環使用,或廢棄物處理后能自然分解凈化,消除了對環境的污染。大力提高產品、服務質量,開發新品種、創建名品牌,“質量強國”的戰略已超越了質量本身,包含著綠色低碳的應有之意。
第四,科技進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要在成果轉化上下功夫。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不斷推進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的更新,提升了能效水平和治污水平。多年來如先進燃燒技術、高效鍋爐設備提高了熱效率,變頻技術、永磁電機提升了電機效率,LED半導體技術提高了發光效率,汽車電子技術提高了內燃機效率等,已在工業中廣泛使用;如煙氣脫硫脫硝除塵處理技術,污水生化處理技術、廢氣焚燒技術等也在“三廢”治理中廣泛使用。技術進步不斷推出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通過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提升了制造業的技術經濟水平。近年來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材料、新能源的結合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增材制造、能源互聯網等新技術,并引發了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的變革,將大大減輕發展經濟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偨Y經驗和不足,要特別抓住科研開發成果的轉化,在加強創新的同時,更加重視工程化、產業化、商業化,提升科技貢獻率,使更多的成果從論文、“樣品”中解脫釋放出來,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變為綠色低碳的物質財富。
第五,綠色低碳轉型將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應給予政策扶植和支持。不同行業成本構成中,能耗物耗的“物化勞動”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企業節能降耗就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從源頭上減少排放,治污上嚴格達標,雖然增加了當期費用,但換得了可持續發展的外部條件,搞得好還可以回收資源、變廢為寶。一般來講,企業對節能降耗是重視的,但也有不少企業在減排治污、環境保護上不夠自覺。因此,更要看到節能減排的社會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不能只看利潤指標,還要看其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犧牲環境安全換來的“效益”得不償失,此路不通。工業化不僅要制造物質財富,還要維系、恢復再生自然財富,不僅要重視當期經濟效益更要重視長遠社會效益,這才是正確的效益觀。
推進綠色低碳要實行獎懲分明的經濟政策。輕稅薄負可以包括對企業直接減負,以直接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也可以包括針對消費者綠色消費行為減負,增加并引導綠色需求。前者例如對廢物回收再制造企業減免增值稅政策、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三免三減半”所得稅優惠政策等;后者比如對消費者購買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以及免征車輛購置稅、車船稅、消費稅等稅收優惠政策等。而實行能源階梯價格,提高排污交費以至對超標超量排放開出巨額罰單也是必須采用的經濟手段。
第六,實現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要靠全民素質的提高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提高全民的節能環保意識,宣傳和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形成全社會關注綠色低碳發展的輿論環境。生態環境事關每個人的生命健康,要強化公眾監督、媒體監督,形成節約資源、減排治污的倒逼機制。環保部2014年初發布首份《全國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研究報告》,報告顯示80.9%的受訪者對我國整體的環境狀況表示十分擔憂。認同是認知的起點,認知是踐行的起點。要培養公民的環境友好、愛護生態、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的觀念和行為,節約、環保為榮,浪費、污染可恥,不僅是公民素質的體現,而且是良好的文明的社會風尚。對企業而言,要實現綠色低碳轉型,要靠全體員工的努力,不僅要有高管層的謀劃,專業技術人員的研發,更要有廣大操作者、作業者的辛勤勞動,“白領”、“藍領”共同努力把藍圖和愿景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