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詳細信息。專家認為,這表明中國政府渴望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愿望,但我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還存在相關法律缺失等迫切問題——
在國際油價過去幾個月暴跌超過30%的大背景下,一則有關中國國家石油儲備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國家統計局日前宣布,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在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儲備原油1243萬噸。這被視為我國首次公布戰略石油儲備的詳細信息。
而此前,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被視為絕密信息,不曾對外公布。
數據的不公開、不透明,一方面極易引起國際市場油價的大跌大落,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各國聯合起來應對能源市場的投機行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此次數據的公布表明了中國政府渴望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愿望。
盡管如此,在專家看來,我國石油儲備體系的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必須加大“馬力”進行完善。
追究數字概念意義不大
石油儲備是指政府、民間機構和石油企業保有的全部原油和主要制品的庫存總和。完善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可及時緩解全球能源脆弱的供需關系,及時規避石油市場頻繁波動、國際油價高位震蕩的局面。
我國的石油儲備工作從1993年開始醞釀,但真正被提上日程是在2007年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成立之后。當時,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達50%。相對于發達國家1973年的起步,我國的石油儲備建設可謂相當之晚。
一期工程數據公布后,1243萬噸的儲備到底是多是少,瞬間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有英媒指出,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4個儲備基地的儲油總量相當于大約9天的消費量。一時間,石油儲備能力嚴重滯后的言論相繼而出。
而事實上,這并不能真正代表我國的儲油總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龐昌偉說,石油儲備二期工程目前也已建成并開始儲油。而據林伯強估算,我國石油儲備總量已經相當于70多天的消費量。
不過,在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看來,對于中國來說,追究數字概念并沒有太大意義。“天數衡量適用于石油使用量相對平穩的西方國家,中國的石油消費量上升很快,每年都會有很大不同。用天數來衡量,意義不大。”
民間儲備是短板
過去幾個月來,國際油價暴跌30%以上。在專家看來,這是進行石油儲備的利好時機。
不過,相對于低收儲價帶來的誘惑,石油儲備基地建設不足的問題似乎更加嚴重。
據了解,我國三期石油儲備基地正在建設之中,預計完工時間為2020年。而這有可能錯過收儲的好時間。
在這樣的前提下,龐昌偉表示,必須利用民間儲備容量,比如租用民資油罐。
其實,早在2010年,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曾就社會庫容存儲國儲油的資格招標舉行開標,有三家民營企業入圍。這被視為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大門首次向民營油企開放。
不過,三家民企參與的情況并不理想,曾中標一年卻未見“半滴油”。
“我國民間資本擁有2億噸的收儲能力。這部分資源如果不調動起來,參與到石油收儲中,實在是浪費。”金銀島分析師奚佳蕊說。
實際上,“藏油于民”已是各國石油儲備的主要來源。相關資料顯示,占據世界石油儲備量第一的美國,其國內企業石油儲備遠超政府儲備。以2009年為例,美國的石油儲備相當于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占1/3。
在中國,民企儲油也被看作是未來石油儲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儲備建設,建立企業義務儲備,鼓勵發展商業儲備。
亟待補齊法律缺失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向記者透露,民間資本之所以難以參與到儲備體系建設中,與我國石油儲備法律體系建設滯后密切相關。“參與的相關程序以及規定和支持政策都不明確,風險很大。”
按照慣例,在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前,必須進行相應的立法,以對體系建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加以專門界定。美國、日本、德國等大多數國家均是如此。
然而,追溯到我國第一期石油儲備工程建設,由于面臨異常嚴峻的石油安全形勢,儲備基地的建設先于法制建設。到目前為止,相應的法律體系一直遲遲沒有跟進。
董秀成說,石油儲備戰略責任主體、管理體系、資金來源以及儲備動用的條件都沒有明確,這種倒置模式使我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存在很大問題。
2007年,《國家石油儲備管理條例》曾一度被炒得火熱。業界希望通過條例的出臺彌補石油儲備在法律上存在的空缺和不足,但迄今條例依然未能頒布。
如今,第一批石油儲備基地已經公布運行數據,第二批也基本建設完畢。專家表示,與之相關的立法、監管以及市場運作等一系列機制問題必須迅速明朗起來。
在董秀成看來,法律的缺失是石油儲備體系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
對此,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亦持相同意見。“石油儲備體系的建設不僅事關儲備問題。”劉毅軍說,如何使儲備體系發揮作用、使儲油成本得到有效彌補以及后期如何和市場對接等問題,都亟須相關法律出臺規范。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