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利用國際石油持續下跌趨勢,兩次提高成品油消費稅之外,目前似乎還看不出,中國未來會利用這個機遇做什么。
但油價底線的屢屢突破,其實恰好是我國實施能源升級轉型的窗口期。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能源自給能力保持在85%左右,石油儲采比提高到14~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
這份能源戰略,出臺于中國空氣污染日趨嚴重之時。目前,中國華北、華東乃至華南,都普遍遭遇嚴重的霧霾污染,屢屢爆表的PM2.5微小顆粒懸浮,已成為廣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國際上也對中國目前的煤炭能源結構,提出轉型升級要求。
在這種大環境下,改變煤炭能源結構、調整石化能源布局、加快清潔能源發展的轉型,中國早該有所行動。
石油價格暴跌,并不如人們所說是源于美國對俄羅斯發動的一場“金融戰爭”,雖然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推論有其一定的理由。歐佩克成員國在低油價下維持產量不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全球經濟疲軟,能源價格下跌的趨勢下,小幅減產對價格影響不大,大幅減產反而會丟掉石油市場的定價權;如果石油大幅減產,而市場價格不能如期迅速攀升的話,主動減產的石油輸出國將會面臨嚴重的收支危機,將會拖累本國的財政預算,引發動蕩;受美國頁巖氣開采影響,天然氣價格已經大幅度下跌,拖累了石油公司的盈利狀況,石油生產國普遍想利用這次機會打壓頁巖氣發展勢頭。
石油桶,從來都是和火藥桶并存。任何一方,都不會允許石油價格長期過低,因為建立于高油價基礎上的國家財政預算和國際收支,已經無力支撐低油價下的福利支出。依靠油價維持的脆弱的地區和平,并不能抵擋太久的低油價。畢竟石油這樣的國際大宗商品,更是諸多國家的經濟命脈,無法承受波動過大的震蕩,那將會摧毀整個國際經濟運行的基礎。
而對于中國而言,除了利用這段時間囤積石油之外,更應該做的是利用這個良好的時間差,做好新能源的技術開發和推廣工作。在石油跌價之時,加快煤炭能源結構的轉型,鼓勵更多的分布式新能源發展,加大天然氣能源站、光伏電站、風力電站等新能源建設,以便在未來石油價格再一次高漲之時,充分發揮能源補充作用。
相比于壁壘重重的大型風電、受困于“并網并價”的太陽能發電,在發展道路上,也許靈活式、區域性、可控性更為優秀的項目更受青睞,畢竟,靈活的分布式能源,如天然氣、光伏發電站等,能夠滿足用戶多種需求,形成管理便捷的能源體系和分級補充,而且能夠提升分布式項目的資源利用,實現環境保護和排放目標。
分布式能源最大的特點就是接近用戶端,無論是負荷、生產還是消費方式,都和原來的集中式不一樣。它配制能源的效率和方式更直接、更高效。獨立運作、自發自用的“分布式能源”,更能快速適應社會的需要。因為這種投入小、見效快、管理快捷的方式,比較適合社會團體或單位的應用。如今,已有能源企業在園區、公建、大型數據中心、城市綜合體以及交通樞紐等業態進行了獨立運轉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在短期里,分布式能源可能更多的會在天然氣、光伏電等單體、分布的能源體系內得到更快發展。從中長期來看,隨著分布式能源站的商業模式趨于成熟,社會資本轉向分布式能源站開發和運營環節是大勢所趨。而同時,中國社會的能源結構和制造產業,也會隨之轉型。畢竟,能夠玩轉高新能源的,同樣也會玩轉其他“高大上”的科技。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