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電力
  • 水電
  • 張博庭:水電規劃要強調生態文明

張博庭:水電規劃要強調生態文明

2015-01-12 11:24:30 中電新聞網

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的關鍵

是加速水電開發

2014年11月聯合國發布的報告稱,在遏制氣候變化問題上,各國政府為了避免發生無法逆轉的情況,就必須在2100年前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該報告顯示,要爭取平均溫度升幅不超過2攝氏度,至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較當前減少40%至70%,到2100年接近零。IPCC指出,如果不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1世紀末,氣候變暖將很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帶來嚴重的、廣泛的、不可逆轉的影響。例如格陵蘭冰原融化失控,從而導致沿海地區和城市被淹,還包括對農作物生長至關重要的季風被擾亂等現象。

此后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期間,中美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已經達成共識,承諾要共同解決好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美國承諾要把原來在2025年減排17%的模具表提高到26%到28%。中國承諾要在2030年前達排放峰值,屆時非化石能源的比重達到30%。

相對于國際社會日益嚴峻的減排壓力,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的任務更是十分艱巨。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的發展,我國已經燃燒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煤炭(達到50.2%),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也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人均排放也已經超過了OCED國家。在遭遇到國際社會巨大的減排壓力的同時,我國也出現了全國大面積的霧霾污染。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民生焦點。目前,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動力,不僅來自國際社會的減排壓力,而且也已經成整個社會的改善民生的重要訴求。

為此,國家也已經明確的提出了“去煤化”的能源結構調整目標。然而,替代煤炭靠什么,在當代的科學技術水平下,比較現實的還是要靠開發水電,因為我國的水能資源世界第一,總量約占全球的1/6,且目前只利用了30%多,還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水電是發電領域內節能減排、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目前,全球近五分之一的電力來自水電,水電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的比重更是高達85%。我國水能資源豐富,但以往由于受到我國經濟能力的限制,開發利用的水平卻始終不高。這也是造成我國能源結構嚴重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改革開放之前,由于我國的經濟能力十分有限,面對緊張的資金和尖銳的供電矛盾,水電建設往往會讓位于“投資省,見效快”的火電。改革開放后的“十五”期間,我國的水電迎來一次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在國家“十五”發展規劃中,積極發展水電的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然而,到了“十一五”,我國五年發展規劃中對水電的描述,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十五”規劃中的“積極發展水電”的描述,在“十一五”規劃中被修正為“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有序開發水電”。然而,我國想在“十一五”規劃中重視和強調生態與環境保護的初衷,不僅沒有在實踐中如愿以償,反而造成了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水電遭遇到了妖魔化的困擾,不僅很多規劃開工的項目被擱置,甚至一些已經開工的項目,也曾被一度叫停,從而導致能源結構不斷惡化,并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在最重要的清潔能源水電發展受阻的情況下,要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能源需求,就只能加速發展煤電,其結果使得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工作都遭受了重創,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以前由于整體經濟能力不足不能開發利用水電的情況在全世界非常普遍。同時也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社會的能源需求量也有限,因此,水電開發程度低的現象在欠發展國家中,似乎也并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但是,當一個國家的經濟騰飛以后,如果仍然不能及時地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清潔能源,那么其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必然要靠燃燒更多的化石能源來解決,難免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十一五”后期,為扭轉水電被妖魔化的局面,國家組織了一系列的水電科普宣傳,澄清了妖魔化水電的一些誤導宣傳之后,大批規劃的水電項目才獲得重啟。與此同時,在制定“十二五”規劃過程中,也把“十一五”的“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水電”的表述,調整為“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水電”。當時不少同志都認為,正是由于“十一五”規劃把積極發展水電,變成了有序開發水電,所以才導致了水電被妖魔化的遭遇。然而,隨后的幾年實踐結果,卻并不能令人樂觀。

根據“十二五”規劃,我國新開工的水電規模應達到1.6億千瓦(其中包括抽水蓄能0.4億千瓦)。但是,迄今為止“十二五”已經過去了四年,而我們新開工的水電還不到零頭0.6億千瓦。完成計劃的比例還不到40%。目前看來,我國“十二五”水電開工規劃的完成情況,很可能還不如“十一五”。這說明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把水電政策從“有序開發”調整到“積極發展”,并沒有能加快水電的開發建設。

通過進一步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有序開發”與“積極發展”只是側重描述不同的方面,而并無重大的區別。即使宏觀上需要積極發展,對于微觀的、具體的項目建設也必須要有序開發才行。不過,“有序”并不只是單方向的。真正的有序,既不能盲目地超前、也不能無故地落后。毫無疑問,對于中國水電的發展,最重要的序,當然是國家的發展規劃了。因此,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未能完成水電發展的規劃,其實就違背了“有序開發”的要求。

既然“有序開發”不是問題,那么為什么“十一五”和“十二五”水電的開工規劃都沒能完成呢?根據“十五”規劃中強調“積極發展”水電的政策,并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事實來看,很可能是“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中所增加的“保護生態”的表述出了問題。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的確存在。事實上,這種由于“生態保護”口號的誤導,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不僅出現在我國的水電行業,而且也出現在我國和全球的很多領域內。

我國保護生態的提法

來自保護環境

生態環境是一個中國特色的名詞。據考證,這個術語最初是已故中科院院士黃秉維(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在全國人大討論憲法草案時,針對草案中“保護生態平衡”這一說法提出來的。他當時認為草案中的“保護生態平衡”的表述不夠確切,建議改為“保護生態環境”。他的建議在政府報告和憲法中都被采用后,“生態環境”似乎就成為了一個法定名詞。但此后,黃秉維院士自己也發現這個提法不夠妥當,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明確地說明,“顧名思義,生態環境就是環境,污染和其他的環境問題都應包括在內,不應該分開,所以我這個提法是錯誤的。我覺得我國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應該考慮這個問題,它有權改變這個東西。”

雖然黃院士自己后來也意識到這個修辭上的疏忽,可能會造成某些概念混淆的問題,并已經建議過我國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予以更正。但是,由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憲法中出現的名詞,即使國家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不予收錄,但還是不可避免地要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此后,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漁業法》、《水法》、《農業法》、《草原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十多部與生態和環境有關的法律中,沿用了這一保護生態環境的提法。

從此,保護生態環境的提法,就在我國廣泛地流行起來。盡管開創這個名詞的黃院士的本意,是指要保護環境,但后來還是有不少人想當然地會把保護生態環境,有時理解成為保護環境,有時也簡化理解成“保護生態”。然而“保護生態”的提法,雖然不能說是錯的,但它確實會引起一些混亂。因為,生態系統有很多層次,不同的生態層次對應著不同的主體。生態系統的進化,就需要不斷有某些主體逐步消亡。因此,針對不同主體保護不同的生態系統的話,肯定會存在著難以化解的矛盾。

近年來我國水電發展的某些挫折和遭遇,可以說就是為了保護局部的小生態,而破壞了整個人類社會大生態的教訓。例如在我國的怒江,如果我們無視怒江幾十萬人生存多年,砍伐林木、陡坡耕種,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發,河谷地帶生態環境已經遭到極大破壞的現實,不讓怒江人民發揮資源優勢進行科學發展,決不是生態文明,而是一種在保護口號掩蓋下的放縱無序的破壞自然的生態愚昧。不僅如此,為了保護怒江的魚的生態、草的生態,我國每年相當于要多燃燒掉5000多萬噸煤炭,多排放一億多噸的二氧化碳和大量污染物。擱置怒江水電十年多來,所造成的生態和環境損失,遠遠超過了我國在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上的全部投入。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么我國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上的投入和成果都非常巨大,但我國的能源結構問題卻依然如此嚴重?筆者認為,答案就是:最有效的清潔能源水電,沒能得到充分的開利用。所以事倍功半。

倡導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性

眾所周知,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面對我國當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黨為什么不是提倡要“加強生態保護”,反而提出了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的理念呢?因為,生態與環境有所不同。環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機體周圍的一切的總和,它包括空間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有機體生活和發展的各種因素,包括物理化學環境和生物環境。人們在使用環境這個術語時,往往指的是人類環境,以人作為主體的。

對于生態,美國哲學家羅爾斯頓曾指出:“每一個有機體都不得不反抗其環境,而文化又強化了這種對抗。生活于文化中的人實現了對自然的統治。我們重新改變了地球,使之變成城市。但這個過程包含著某種辯證的真理:正題是自然,反題是文化,合題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這兩者構成了一個家園,一個住所(“生態學”的希臘語詞根oikos的含義就是住所)。

從宏觀上看對于人類來說,生態就是要通過對自然環境的反抗,創造一個適應人類生存的生態與環境。這也可以稱為,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但是,生態一詞的用法并不僅在此。眾所周知,生態系統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對于某一特定的生物進行研究時,其生態研究的主體是某個個體、某個物種或某個種群。與“人們在使用環境這個術語時,往往指的是人類環境,以人作為主體的”所不同的是,人們在使用生態這個術語時,主體可以是人(如:羅爾斯頓),也可以是某種特定的生物研究的對象。對于人的生態,當然必須要保護好,但是,對于某一特定的生物,過分地強調保護就可能會影響整個地球系統的正常生態進化。

目前這種由于片面地強調保護某種生態影響了全球生態進化問題,已經引起國際生態學界的高度重視。2013年11月,英國的生態學會理事長就在世界著名雜志《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他在英國生態學會百年慶典上的一篇題為“生態學必須進化”的演講文章。他指出生態學研究必須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必須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疾病傳播、糧食安全等有關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生態問題。他號召學者對各種動、植物生態的研究,不能只強調保護,而更要尊重其進化規律。也就是說,生態學者必須要有“以人為本”的保護生態的意識,必須要尊重人類文明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的自然生態進化。這充分說明,生態科學的最新發展方向,與我們黨所倡導的“生態文明”理念完全是不謀而合。

簡言之,環境必須要保護,但對自然和生態則不能只強調保護而更需要尊重其進化規律、適應和維持其必要的平衡。由于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當前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進入了后現代化,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的任務極為緊迫。但另一些地區還非常貧困,甚至還處在刀耕火種的半原始狀態,亟待科學發展。為了避免讓不嚴謹的“保護生態”的口號,成為阻礙科學發展和社會進化的一種理由,我們應該意識到“環境”與“生態”一詞可能存在的差別,慎用“保護生態”的提法。而應該用生態文明的理念,取代不科學、不嚴謹的“保護生態”的提法。

亟待用生態文明取代保護生態

不難發現,只有在“十三五”規劃中用更科學生態文明的理念,取代“保護生態”的表述,才有可能避免繼續出現“十一五”和“十二五”當中所出現的水電發展受阻,開工規劃不能完成的困境。無論是用“在生態文明前提下”,還是用“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上”的表述,都不大可能再造成以往,被人用保護某一條魚(的生態),某一根草(的生態)理由,理直氣壯地否定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的水電開發的局面。

目前,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用生態文明取代“保護生態”的進步,已經出現在我國的很多行業。例如,2014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經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后作出修改。修改前,第一條中的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表述,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替代。這一點難道不應該在我們的“十三五”水電規劃中有所體現嗎?

要知道,生態保護與生態文明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保護生態就是生態文明。不可否認,發展和保護歷來都是一對矛盾,即使是科學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也同樣不可避免。但是,在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之間,因為有了“以人為本”的共同原則,則往往達到相輔相成的最佳平衡。因此,要想真正落實好積極發展水電的能源政策,調整好我國的能源結構,亟需根據《環保法》的變化在“十三五”規劃中用“生態文明”取代“保護生態”的口號。(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 張博庭)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水電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