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絲路經濟帶能源合作需拓寬思路

2015-02-10 08:18:30 中國石油報   作者: 趙會榮  

能源合作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頭戲,也是對外合作中進展較快、成績較突出的領域。僅就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這里指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油氣合作而言,2014年中國從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進口的天然氣數量占總進口量的47.89%,中國從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原油數量占總進口量的14.56%。根據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達成的協議,未來這些指標還將繼續增長。

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之間能源合作之所以能夠突飛猛進,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全球能源格局發生變化,促使供需雙方走到一起。近年來,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在能源供應板塊中的地位及中國在能源需求板塊中的地位均不斷上升。相比之下,在金融危機及加快實施開發新能源戰略的影響下,歐美在能源需求板塊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烏克蘭危機以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導致俄羅斯不得不尋求替代歐洲的能源出口市場。中亞國家能源出口長期受制于俄羅斯,以及俄羅斯對于中亞能源的需求下降,刺激中亞國家尋求與中國開展能源合作。二是能源在各自的國家經濟戰略中均處于重要地位。政府和能源企業在推動能源合作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三是各國政治經濟形勢穩定,國家之間關系穩定、良好,為能源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盡管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之間的能源合作發展迅速,但合作本身還有很多不夠完美之處。第一,目前的石油貿易量仍很有限,至少俄、哈兩國對華增加供油的空間還很大。第二,彼此之間關于能源信息與能源政策的交流不夠,能源市場開放不足,尚未建立能源協調和能源安全保障機制。能源供應和運輸體系存在安全脆弱點。第三,盡管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是世界主要的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但它們的能源金融服務體系都不成熟,能源金融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它們對于國際能源定價影響力有限,抵御內外風險的能力不高。第四,能源領域的高新技術和人才不足,以往合作基本在傳統能源,各方對于新能源的研發、生產較發達國家滯后,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還處于探索中。最后,能源合作存在法律法規不完善、政策多變等老問題。

有鑒于此,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之間的能源合作需要著眼未來,開拓思路。就能源合作本身而言,需要逐步探討擴大石油貿易量,建設能源合作的協調和安全保障機制,在能源金融服務領域開展合作,在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及新能源的研發和生產領域進行合作,加強對投資者權益的保障等等。

能源合作還要著眼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在這個大方向指引下,中國需要與周邊國家搞好關系,盡可能爭取合作共贏,即使現在不能合作也要為今后合作打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以此來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夯實基礎。因此,能源合作的意義不僅僅限于滿足能源利益本身,還要做開路先鋒,為與周邊國家實現“五通”創造條件。

“五通”不易。發展緊密的經濟合作未必必然導向良好的政治關系,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能源合作還需要在能源以外的地方下功夫。如何下功夫?恐怕必須要找到我們與周邊國家訴求一致的合作點,避開障礙和雷區,先易后難,成熟一項做一項,逐步推動;避免內熱外冷,大干快上,急功近利。

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中國一方的家務事,而是涉及至少兩方或者多方,因此需要避免主觀臆斷、自說自話。比如說,我們常常強調對象國能源資源豐富,中方對能源資源的需求旺盛,對方國土遼闊,中方勞動力資源豐富,對方市場廣大,中方商品物美價廉,雙方經濟結構互補等等。雖然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但是對象國未必愛聽。因為依靠資源和能源出口的國家認為目前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不合理。它們擔心患上“荷蘭病”,摘不掉原料輸出國的帽子。除此以外,它們還擔心能源和資源開發可能帶來移民和環境污染問題。

再比如,融入全球化體系、建設自貿區、推進貿易便利化、轉移過剩產能、資源換貸款、租地種糧等,這些我們認為能夠實現互利共贏的理念和做法,在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看來并非不會帶來威脅。它們認為,全球化如洪水猛獸,可能給本國脆弱的經濟體系造成致命打擊,與中國建設自貿區和推動貿易便利化可能導致本國產業受到中國商品的沖擊,過剩產業有可能是技術含量不高、污染嚴重的產業,接受貸款意味著受制于人,出租土地可能帶來生態問題。

在能源領域,它們希望開發新的能源區塊,延伸和完善能源產業鏈,提升在國際能源體系中的地位,爭取穩定和多元的能源市場。總體上,它們希望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改善基礎設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創新經濟。在這些方面,中國都可以提供給它們更多的選擇和機會。中國的投資能力得到廣泛認可,但技術和人才優勢并不被合作對象所熟悉,猜疑和誤解還很多。這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增信釋疑,推動技術和人文交流,以能源合作帶動地區發展、生態建設和民生改善。(作者:趙會榮,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烏克蘭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 曹吉生

標簽:絲路經濟帶,能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