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社援引俄羅斯副總理Arkady Dvorkovich表述,俄羅斯或許會允許中國公司控制俄羅斯的戰略性資源。俄羅斯政府將考慮允許中國投資者持有俄羅斯戰略油氣田逾50%的股份,但不包括海上油田。Dvorkovich進一步表示,俄羅斯允許中國公司持有俄羅斯戰略性油氣資源并不存在任何政治上的障礙。
俄羅斯釋放的這個信息之于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制造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視角去看待俄羅斯在戰略性油氣資源上對中國企業控股比例的調整思路的話,就會發現,這有可能為中國經濟未來幾十年的能源結構奠定了一個優選空間。從全球能源結構來看,中國在全球能源市場上并不具備優渥的談判資格和談判空間。全球能源市場的定型化,給中國這樣一個后進入但又需求量巨大的國家所預留的空間是非常小的。也正因此,當中國經濟引擎轟隆隆地向前驅策的時候,所需的石化燃料能否高效便捷、源源不斷地被提供就頗成疑問了。以中國近些年在國際原油市場上的談判預留空間來看,主流能源市場在重視中國巨大的需求量的同時,卻又對中國經濟對能源供應的饑渴狀況拿捏幾許,以便在贏得中國市場的同時盡可能地贏取從中國能源需求中提供的高回報值。
這樣的處境意味著中國獲取石油天然氣這類戰略性資源,不僅需要付出高昂的經濟成本,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更需要付出高昂的政治成本。以30余年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演化到當下的十字路口而論,當年中國經濟發展依靠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的充分契機,在自身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的聯合驅動下,將自身塑造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加工廠,進而獲得了長達30余年的經濟騰飛。但這種優勢是不可持續的,畢竟,中國經濟發展只是分享了全球經濟結構的結構性變遷的殘余,而未能深切地參與這一全球經濟結構革命,更不用說主導這一進程了。在這樣的內外路徑演化和路徑依賴中,中國錯失了對自身產業體系、經濟結構的深化調整和整合的機會,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反而喪失了進行自我提升和升華的動力刺激。久而久之,當全球經濟在完成新一輪的結構性調整之后,中國固有優勢便宣告終結。以今日的情勢而論,進行自我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的國際利好因素正在消逝,中國經濟在結構性調整中保持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如果需要繼續,除了內生經濟因素變量需要進行重新組合之外,從新發現并拓展國際利好因素也同樣不容小覷。
制造業成就了30余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驅動引擎,油氣資源和勞動力價格優勢一度是這一引擎的兩翼。中國經濟如果需要進行升級,相對穩定的國際能源供應是不可或缺的因素。2014年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度下跌,而中國并未能夠從這一普遍利好因素中獲益,就已經是中國經濟的引擎失靈的一個充分證明了。如何控制國際油氣戰略資源,以防止中國在其價格波動中只是受損而無從分享其利好,也成為中國經濟在全面進行革新的語境中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畢竟,在中國經濟內生因素升級換代沒有全部完成之前,中國經濟仍然需要繼續前進,國際經濟價格要素的變動應當與中國經濟要素保持一定的正比例關系,而不是相反。
在這個意義上,俄羅斯允許中國投資者控制其戰略性油氣資源的重要經濟意義就凸顯出來了。持論或許認為中國在這一時期提高對俄羅斯的油氣資源的持股比例,而不是充分利用普遍低廉的國際原油市場所帶來的利好因素。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這枚硬幣的另一面至少應該是中國通過控制國際油氣資源進而主導油氣價格市場,從而為中國的內生經濟變革和產業升級提供足夠的緩沖空間。以國際油氣分配來看,俄羅斯的油氣資源不僅存儲量大,開采成本低,更為重要的是,其開發程度遠未達到成熟。中國資本控制俄羅斯油氣戰略資源,也就意味著能夠控制住中國未來經濟變革和增長的基本要素市場。這一利好或許現在無法充分突顯,但其長遠戰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當然,這一切目前只是停留在俄方表述中,其要成為可操作的經濟戰略布局,還需要有更多的細致工作要做。兩國如何謀求最大共同利益以減少因為政治因素激蕩而帶來的合作風險,恰恰是我們在強調這一利好因素的時候所不能忽視的。也因此,現在僅僅是探討和論證,而不是在討論操作事宜。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