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新能源
  • 綜合
  • 杜祥琬:我國應大力發展低碳能源“三匹馬”

杜祥琬:我國應大力發展低碳能源“三匹馬”

2015-04-03 12:52:29 中電新聞網
        低碳能源“三匹馬”——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含非常規),將逐步實現快速增長從而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應調整電力結構,使非化石發電達到高比例,這是世界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擁有未來的戰略選擇。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原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在4月1日舉辦的中國清潔電力峰會上做出如上表述。

要逐步提升低碳能源占比

杜祥琬表示,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存在低碳、高效潛力較大的“三匹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氣,應大力發展。

2014年11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發布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到15%左右;2014年11月12日,《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發布,中國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對此,杜祥琬表示,在幾十年后,非化石能源占比將超過化石能源,這可視為能源革命的一個重要標志。

針對如何提高間歇性風能和太陽能并網率,杜祥琬認為要規模化、多地域的風、光能源可緩解“間歇性”,增強相互間的互補性,使其發電出力的時間行為顯現較為平緩的特性,有利于提高并網率。同時,要加強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包括物理儲能和化學儲能)、電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合,提高電網的智能化程度,加強對電源側和需求側的智能管理,將提高電力系統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此外,還要發展分布式用能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技術、微網技術和不并網用電、峰電的直接利用(如用于海水淡化、制氫等)。

杜祥琬同時表示,核能是未來的能源。核電作為潔凈、低碳、穩定、高能量密度能源,其基本優點未曾改變,全球核電發展格局目前已基本穩定。我國目前已經對核事故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吸取經驗教訓,核電安全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棄核的做法并不理智。

“安全、穩步、規模發展核電”是我國的理性選擇。人類對低碳能源的剛性需求,就需要輸出穩定的核電與間歇式的可再生能源相結合,這也是核電發展的動力。

此外,針對“頁巖氣革命”的說法,杜祥琬認為并不恰當。但他同時表示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氣、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天然氣是相對潔凈的新能源力量,對緩解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會做出貢獻。因此要努力提高天然氣(含非常規天然氣)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占比。

在今后的幾十年間,天然氣將成為一個低碳能源支柱和重要的過渡性替代資源。但僅靠天然氣一種能源不可能完成對煤炭的高比例替代,所以在中國“頁巖氣革命”或“頁巖氣時代”的口號并不恰當。

電力發展水平要用發電量來衡量

杜祥琬表示,同樣發達水平,低能耗是先進指標,說明能效高,國家倡導節約。能源及電力的消耗,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以歐洲、日本國家為參照,我國僅有不到1倍的人均發電量增長空間。

而從歐洲、日本等國的發展經驗來看,等到一定發達程度后,經濟會繼續發展,但人均能耗、電耗不再提高且基本穩定,甚至還會下降,這得益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效提高。對此,杜祥琬建議要倡導一個比較高效、節能、低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或者說是社會發展方式。電力發展水平要用發電量來衡量。因為裝機容量的多少與電源結構有關,最終需要是電量,用發電量指標來衡量才是科學的。應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中的比例,減少直燃煤和直燃油的使用,更多用于發電和電能替代。

向低碳轉型時不我待

據杜祥琬介紹,目前我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達6噸,逼近歐洲、日本水平,并在持續增長。一些發達地區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則大于10噸,超過一些發達國家發展史上的峰值。其主要原因是高耗能產業搞的太大、太快,加上諸多浪費和不合理需求等因素共同造成。

我國每年要消耗全球煤炭的40%,而煤炭消耗中,高達一半是直接燃燒(非發電)的,這是最污染的利用方式。杜祥琬還列舉了一系列數據:我國的“油耗空間密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我國東部“碳排放的空間密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我國目前每千人汽車擁有數雖不到美國的1/5,但中國東部的“汽車空間密度”已超過了美國。按照上述數據,可以判斷我國能源當前最基本的國情:環境容量顯著小于世界平均值,高碳特征已十分顯著。

對此,杜祥琬表示,如果中、西部沿襲東部發展路徑,我國將會更“高碳”。高碳與污染有著強烈的相關性,粗放型發展,終究難以為繼,向低碳轉型時不我待。

此外,他還指出“新型城鎮化”能否“低碳”,也是我國面臨的“大考”。未來中國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呼喚人類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呼喚著轉變發展方式,而這個轉變的基礎是新的能源革命,即由黑色、高碳向綠色、低碳轉型;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高效轉型。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杜祥琬,電力,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