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美應取得清潔能源共贏

2015-04-07 09:57:01 中國科學報
        日前,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發布報告,評述了中國風能和太陽能產業的近期發展及對美國的影響。

報告認為,清潔能源正在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而中國和美國是發展的核心。從能源消費、石油凈進口、碳排放以及gdp和制造業的數據來看,美國和中國均排名世界前兩位。如果美中兩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實現有效的合作與競爭,清潔能源將在經濟增長、能源安全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報告分析主題包括以下5點。

1.中國近年在風能和太陽能行業取得較大成就,但問題也不少。

過去15年,中國風能和太陽能產業已經在部署、投資、制造業增值和產品出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各項數據處于世界前列,數家制造商進入全球排名前十。然而,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導致了工業產能過剩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利用率低,由于往世界市場傾銷過剩產品引發了與美國、歐盟曠日持久的貿易爭端。盡管風能和太陽能并網發電比重有所增加,但并網仍很困難。中國也沒有實現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的中期目標。

由于美國更傾向于依靠市場的力量,因此在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利用率方面做得比中國好。然而,美國的政策框架缺乏全面的視角。美國各州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但在聯邦計劃中并未體現,如美國國會未延續生產稅收抵免(ptc)政策。

2.中國正在采取措施完善風能和太陽能政策。

政府正試圖“再平衡”其可再生能源產業,優先考慮國內太陽能部署,提高風電并網水平,減少因電網運營商而產生的棄風、棄光現象,支持發展城鎮周邊的小型發電設施,避免建設大型風電場,陸上風電上網電價6年來首次下調,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也開始向消費者轉移,淘汰低效落后產能,鼓勵成功企業在國內外市場提高競爭力和垂直整合。

但既得利益集團仍在抵制“再平衡”政策:可再生能源產能目標的絕對值使地方當局的激勵措施扭曲,公用事業單位阻礙了風能和太陽能并網,表現為壟斷企業、價格控制和更傾向于火電等。

3.中國風能和太陽能產業發展對全球供應鏈、貿易平衡以及技術創新的正負面影響并存。

在某種程度上,中美可再生能源貿易是雙贏的局面,有利于促進供應鏈整合,給雙方帶來相當的優勢。兩國企業均在開展前沿技術創新,如中國金風科技的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和美國firstsolar公司的薄膜光伏發電技術。中國是繼美國之后領先采用智能電網技術的國家,通過提高電網靈活性來促進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并網。中國也在建設特高壓輸電方面領先于美國。

兩國雖然是雙邊合作關系,但中國政府奉行積極的產業政策,旨在擠占美國已有優勢的市場,包括晶硅、風機葉片和發電機組等。中國控制了稀土產量,并于2009年開始實施出口配額限制,但由于美國、日本及歐盟在wto對此起訴獲勝,中國應于2015年1月解除這一限制,然而是否會完全執行現階段還不明確。

4.風能和太陽能發展已嵌入到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和環境政策中。

在能源安全方面,由于中國gdp和能源強度增長較快、能源結構不平衡以及進口依賴度提高,面臨著比美國更大的挑戰。依靠國內的煤炭儲量、增加海外石油產量和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優先考慮提高需求側能源效率的措施,如燃油經濟性標準、價格自由化、稅制改革和環保要求等。

雖然擴大天然氣、核能和水電會減少對風能和太陽能的國家支持,但這些替代能源的發展也面臨著利弊權衡。如水資源嚴重短缺、社會成本高和跨界水事糾紛問題限制了水電的發展,頁巖氣開采受到地質條件、環境外部性、投標缺乏競爭等問題的挑戰,核電大規模發展面臨安全性問題。雖然中美并未作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多邊減排承諾,但均已承諾進行減排。美國正試圖通過氣候行動計劃來推動這項議程,而中國也制定了能源和碳排放強度目標,并正在建立國內碳交易平臺,同時改善空氣質量也是減排的重要刺激因素。

5.中國風能和太陽能產業發展會對美國貿易政策、進出口機遇與競爭、氣候變化行動帶來多重影響。

由于風能和太陽能是新興產業,為了行業的整體發展,美國政府不得不維持微妙的平衡,一方面要約束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另一方面要維護好雙邊貿易合作關系。從中國購買低價的清潔能源設備,在短期內對美國進口商來說可能是有利可圖的,但如果這些設備的質量較低,那么最終將會付出昂貴的代價。

中國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生產對于一些美國企業來說將是個好兆頭,家庭收入的提高使得中國消費者更傾向于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并刺激對高質量美國進口產品的需求,但中國在風能和太陽能高端供應鏈的升級會加劇高利潤行業的競爭。如果能夠在今年12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對碳排放量制定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多邊承諾,那么將會給風能和太陽能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中美,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