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會受到低油價的負面影響,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隨著效率的提高,清潔能源越來越能夠承受低油價的沖擊。
全球油價總體長期情況仍不樂觀。
近日,法國興業銀行在全球資產配置報告中表示,未來幾月,全球油價總體趨勢仍然看跌。
伴隨著油價下跌,國際上也出現一種陰謀論的聲音,認為油價下跌是為了打壓清潔能源發展。在最近舉行的中國清潔電力峰會全體大會上,一位業內人士向國家電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發改委)的相關人士追問:“油價跌了一半,對清潔能源的發展到底有沒有影響?”
政策撐腰抗壓油價下跌
今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已經正式下發,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隨后就印發了《關于加強電力運行調節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的指導意見》,對促進清潔能源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魏昭峰指出,發展清潔能源的勢頭正猛。那么,全球油價持續走跌是對清潔能源的反撲嗎?
“陰謀與否尚未可知,可以肯定的是,清潔能源會受到低油價的負面影響,但隨著技術的進步,隨著效率的提高,清潔能源越來越能夠承受低油價的沖擊。”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團公司之一BP中國政策及監管事務首席閆建濤表示看好清潔能源的“抗壓能力”。
而清潔能源之所以有底氣“抗壓”,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認為,這與各國大力度的支持政策有關。
據了解,目前全球有95個國家采用相關政策激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大都采用了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國策。就在今年3月份,美國白宮正式發布了由美國能源部主導的風能項目報告《風電愿景:美國風電新時代》,提出到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吉瓦,2030年到2億吉瓦,2050年到4億吉瓦,占電力的比重將不斷提升。
“中國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是一項基本國策。”韓文科強調,去年《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發布后,中美同意在G20框架下進行化石能源改革的同行審議,現在已經進入了實質性審議階段。審議的核心就是減少對化石能源的補貼,抑制對化石能源的消費,從而助力清潔能源。凡是進行了審議的國家,將對化石能源的稅收政策、財政政策重新梳理,將本來屬于化石能源的部分補貼轉移到支持清潔能源的發展上。
一些項目可能會“中招”
除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也是實現能源轉型的需要。“根據歐盟的數據,到2050年時歐盟80%能源將是可再生能源,因此各國能源轉型越早越好。”韓文科強調。
清潔能源的發展可謂“大勢所趨”,尤其在政策支持下,清潔能源已經邁入穩定發展的快車道。
然而,雖然清潔能源對“跌跌不休”的油價并未如此敏感,但業內專家表示,油價大幅度波動將對清潔能源市場的投資項目產生一定影響。
閆建濤分析,從沙特等產油國角度看,他們往往并不希望油價特別高,當油價特別高時,反而清潔能源更有發展潛力?,F在油價比較走低,對產油公司打擊很大,產油公司本身投資成本特別高,只能往更難的地方走。
有人認為,油價下跌對美國頁巖油、頁巖氣打擊比較大。但韓文科認為,雖然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影響并非很大,美國頁巖油、頁巖氣產量依然比較高。
不過與石油緊密相關的項目卻受到連帶影響。韓文科指出:“投資市場在不斷判斷哪些投資會在短期內賺到錢,這就是市場機制的調節。有些成本高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會受到一些影響,這種影響不光是油價造成的,也是由于沒有預期到風險,比如,煤制氣隨著油價下降也就不賺錢了。”
長期依賴補貼不可取
除了油價下跌可能產生的影響,也有人對政策“撐腰”清潔能源有些疑惑——如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政策是否能在近年內“一如既往”?
據國家電網最新數據,2014年,中國新能源并網規模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風電并網規模1950萬千瓦,創近三年來的新高,風電加上光伏新能源總裝機規模超過1.2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且消納水平再創新高,2014年,我國風電加光伏發電量超過了1800億千瓦,這個規模相當于中等發達省份全年的用電量。
在清潔能源發展迅猛的情況下,國家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張正陵坦言,相關優惠政策確實十分重要。例如,2013年國家電網發布了《關于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后,在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并網的分布式電源都不收取備用費,且國家電網公司給分布式電源提供的是全程免費的一站式服務。
但是,對新能源政策的補貼卻不可能長時間處在蜜月期。
專家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價格,尤其是風電和太陽能的成本是制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補貼的作用下,太陽能發電和風電的價格要接近于常規發電的成本,因此美國、中國等國家目前對風電、太陽能的大規模發展雄心勃勃,不斷調高規劃目標。
不過,歐盟去年也出臺了新的法規,規定歐盟所有國家不能再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給予特別照顧。德國也在修訂政策,不斷減少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
國際能源署發出的最新展望是,到2040年,全球對可再生能源補貼總量和現在持平。但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總量比現在的規模增加兩倍。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