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質工作的社會功能發生了重大轉變。”對此,衛萬順解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推進等一系列事件,對北京地質工作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北京地質工作的社會功能已由傳統的礦產地質轉向服務民生和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城市地質,這也是北京同其他礦業大省地質工作的主要區別。”
衛萬順介紹,北京地質工作進一步拓展了服務領域,服務范圍包括市屬規劃、國土資源、農委、水務等13個單位的業務內容。2014年,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參與了北京市總體規劃修改工作中7個專題的任務,編制了《北京總體規劃修編地質支撐體系研究報告》和20張圖件,編制了《北京市地熱能發展規劃》和地埋管地源熱泵、再生水熱泵兩項工程技術規范,參與了頂層設計和制定規則。
“鑒于社會功能的轉變,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確立了“以保障首都地質安全為目標,全面支撐首都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提出了建設“兩項工程、一個平臺”(地質資源保障工程、地質環境安全保障工程和首都地質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平臺建設)的戰略措施。衛萬順表示,該局以城市建設的重點問題作為切入點,主動溝通、加快融入,進一步發揮地質工作在城市發展建設中的基礎支撐作用。
“從掌握的地質資料來看,北京市域范圍內地質背景、地質條件總體良好,基本可以滿足城市建設的需求,但部分地區存在活動斷裂、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土壤質量差異性大、突發性地質災害等不利因素。”衛萬順表示,北京作為首都和擁有2114.8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可利用土地空間非常有限,資源環境問題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城市供水主要依賴于開采地下水,2014年南水北調江水進京后,地下水采用仍占全市供水量的50%,目前全市淺層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水質超標面積約占監測面積的50%,雖然深層地下水目前水質較好,能保證水廠用水,但是地下水污染呈現由城區向郊區、由淺層向深層擴散的趨勢。北京的一次能源中,僅有少量的煤炭和水電資源,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氣均靠外省調入或進口,近七成電力依靠外部輸入。
同時他表示,自1955年至今,北京平原區地面沉降累計大于50毫米的面積占平原區總面積的67.8%,沉降區面積和沉降速率在不斷增大。地裂縫在順義、昌平、懷柔、平谷、通州等地都有發育,如北京未來科技城、京津高鐵等建設項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裂縫、地面沉降和活動斷裂等地質災害的影響。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引發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79人死亡,凸顯出城市突發性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的重要性,特大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亟待提升。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已經屬地化多年,但仍然依照傳統地質工作的模式開展工作,與地方經濟建設的需求不是十分匹配。”衛萬順認為,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行體制下地質工作沒有完全融入地方城市建設各個環節中;二是仍按傳統地質專業類型分類和部署工作,工作針對性不夠,難以滿足城市規劃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農業、土地、旅游等多方面對地質工作的需求;三是地質工作本身與城鄉建設和需求存在差距,現有地質工作成果的內容和精度滯后于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地質調查填圖比例尺大多為1∶5萬,難以滿足規劃、土地利用等工作中1∶2000甚至更大比例尺精度的要求;四是地質工作成果的表達方式需要改進,要通俗易懂、針對性強,利于政府決策使用。
談到北京地質工作的思路和目標,衛萬順認為,北京地質工作要著眼于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高度,全面切入“三規合一”、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建設、治理城市病等各個領域,統籌規劃、總體布局,思考地質工作新思路,構建地質管理新體制,進一步發揮地質工作的基礎性、先行性作用。
一是調整北京地質工作的社會功能,進一步強化地質工作的先行先決作用。要緊緊抓住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首都經濟圈”、“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三規合一”契機,整合地質工作成果,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出擊、積極溝通,深度參與政府頂層設計、行業規范標準制定。地質工作要充分發揮超前部署、先行先決作用,需要從城市規劃建設的源頭發揮支撐作用,在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時提前考慮地質條件的約束限制,強化地質工作對城市規劃的支撐作用;加強建設項目地質條件適宜性評價工作,在重大建設項目前期論證、規劃選址前、用地預審前,由地質部門對該區域的地質條件適宜性進行綜合評價,出具地質審查意見。
條件成熟時,北京市將啟動城市地質立法工作,界定城市地質工作的內容、實施主體、管理體系、工作程序和相關法律責任,促進城市地質的制度化、法制化。
二是部署實施“兩項工程、一個平臺”。為進一步提升地質工作與超大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地質調查評價體系,保障首都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生態系統動態平衡,在充分借鑒國外先進地質工作經驗和整合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制訂了“首都建設地質響應計劃”。該計劃從地質工作先行先決的角度出發,對保障首都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中長期工作建議和對策,部署了“兩項工程、一個平臺”工作。該平臺由“八大監測系統”構成,已建成的地面沉降監測預警系統、地下水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地熱和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環境影響監測預警系統、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持續穩定運行,活動斷裂監測預警系統、土壤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系統、重大線性工程地質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和重大構筑物及地下空間地質安全監測預警系統正在立項階段。監測預警平臺的建設是對北京市地質資源承載能力的判定、劃定生態紅線、建立預警機制的基礎。
三是努力構建地質工作管理新體制,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本著地質工作“基礎支撐、先行先決、科學決策、不可或缺”的定位,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積極與市政府、市有關單位溝通,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切實組織好地質勘查工作的具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的具體工作、本市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建設的具體工作、地熱和淺層低溫能資源勘查的具體工作等等。
對此,衛萬順表示,要積極推進同類業務整合重組。在同業競爭愈加激烈的形勢下,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所屬的8支地勘隊伍多年“戴著事業帽子、走著企業路子”,重組整合同質業務勢在必行。在實施公益性和商業性分體運行的基礎上,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將緊密圍繞大氣霧霾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新機場、環球影城等市政府投資重點項目,做強做實新能源、勘查設計施工兩項主業;探索以產業為龍頭、以資質為平臺、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實體聯合體,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PPP等多種投融資模式,開展股份制改造試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強地質商業性工作品牌。
地勘隊伍的改革發展是國有地勘單位成立50年來的重大變革,也是促進地勘事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如何真正實現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成效,衛萬順認為,通過改革形成新的體制和機制,有利于發揮地質工作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社會功能,有利于進一步調動地勘隊伍干部職工的積極性。由于各地區經濟建設和地勘單位發展的不平衡和多元化,決定了地勘隊伍改革沒有統一模式,也不會有統一模式。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改革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以保障首都城市地質安全為主旨,確立改革的形式和路徑,實事求是、主動作為,努力開創北京地質工作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