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春天如期而至,但煤市的春天卻遲遲不肯到來。目前5500大卡動力煤的市場價格已經處于了2007年10月以來的最低點,市場人士認為甚至可能跌破400元/噸,步入“3”時代。對于煤企而言,不能完全依賴國家的政策扶持這根“救命稻草”,唯有抓住“一帶一路”機會,努力實現轉型升級,方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把挑戰變機會。作為“中國的科威特”,陜西榆林充分利用能源資源高度聚集的優勢,正在探索一條產業集群發展的新型道路。
借“四化”助產業升級
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持續下跌,相關替代能源市場也受到波及,煤炭作為重要的能源品種也難以在價格風波中“獨善其身”。煤炭價格的全面縮水擠壓相關企業的利潤空間,面對市場需求疲軟,向產量要收益的生存模式已然過時。中國煤企已經到了存亡攸關的時刻,要么轉型要么破產,這道單選題的正確選項不言而喻。煤炭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向科技創新要業績,向產業升級要發展。
煤炭企業的轉型通常是以發展非煤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為核心,通過非煤產業與煤炭輔助產業有機結合,實現產業結構上的有機調整,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結構。煤炭的焦化、氣化、液化和電化是煤炭化工的四條主線。中國煤焦化工藝技術裝備保持世界領先水平,煉焦工藝技術裝備及生產管理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焦化工業體系。我國煤制油、烯烴、芳烴、天然氣、乙二醇、二甲醚,以及焦爐煤氣制CNG、LNG等工藝技術突破和示范工程均獲重大進展。發展煤炭“四化”的意義重大,對于化解煤炭產能過剩,促進煤炭清潔利用,提升煤炭產業水平,保護國家能源安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陜西榆林為例,作為“中國的科威特”,高度聚集的能源資源使得這一地區具有發展產業集群的優勢條件。榆林以中低溫熱解技術為核心,構建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煤制油、煤鹽化一體化發展的“一推四”煤化工產業體系,形成了集現代煤化工、煤電和冶金為一體的共生產業鏈。構成了榆林煤化工產業高轉化、大循環、低成本的核心競爭優勢。目前已建成過百億元的大項目7個,50億元到100億元的項目5個,10億元到50億元的項目19個。而且,這些世界領先的煤化工項目正在在逐漸投產達產,2014年,陜西有色鋁鎂合金、靖邊能化園區一期、中煤榆橫煤制烯烴等4個超百億的骨干項目和延長煤油共煉等一批資源深度轉化項目在榆林建成投產。去年新投產的一批煤化企業帶來的經濟貢獻絕對值達到200多億元,占到榆林GDP的7%。
搭“一帶一路”快車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豐富,相關區域既是經濟帶也是能源帶,因此能源企業發展一定要搭上“一帶一路”這趟快車,充分融入“一帶一路”的“能源經濟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和中亞國家,能源優勢和對經濟快速增長的訴求是其共有的特征,這種一致性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和中亞國家的經濟聯系提供了強有力的內在支撐。屆時,中國西部省區不再是單一的東部地區的資源輸出基地,而是借“一帶一路”的東風建立自己的高附加價值工業體系。對此,煤炭企業應以長遠發展為著眼點,有質量地“引進來”,有含量地“走出去”。
首先是讓資源“走出去”。中國煤炭資源富集,僅陜西榆林就有煤炭預測儲量2714億噸,已探明儲量1660億噸。這些資源優勢讓中國煤企贏在了起跑線。而海外市場的擴充也將使我國煤炭市場供需側不平衡的格局有所改觀,在戰略上化解國內煤炭產業的過剩產能。
其次是讓技術“走出去”。中國具有世界最先進的煤炭化工技術,而且先進技術基本上都能落戶于民,這就為煤炭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有利保障。對于中東、西亞的一些能源富集但技術落后的國家,中國煤企可以帶著資本,帶著技術走出去。
最后是讓產品“走出去”。“一帶一路”不僅加強了不同企業和市場的互聯溝通,更是加快了行業規范的出臺。這為煤炭產品市場的健康、規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煤炭企業的轉型升級,以及產業鏈的拓展,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產品質量的改觀和產品品種的多樣化。榆林蘭炭就是典型,作為煤炭焦化產物,是煤炭清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低硫、低灰、高熱值等性能,在當前大氣污染和霧霾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清潔環保的蘭炭是燃煤理想的替代燃料,不僅能為全國各地“霾中送炭”,而且也能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提供清潔的能源。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