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要的能源相關新聞主要有:
一是外電報道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最大原油進口國,在世界多地地緣政治不穩情況下能源安全問題顯現。
二是海關總署公布數據,1至4月中國煤炭進口6902萬噸,同比減少4197萬噸,下降37.81%。總金額4471164千美元,同比下降49.64%。
三是5月13日發布的秦皇島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于416元/噸,比前一報告期下降了5元/噸。截止到本期,價格指數已經累計比去年底(2014年12月31日)下跌了109元/噸。
四是隨著國際石油價格有所回升,美國頁巖油企業宣布準備增產。
五是1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4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相較于3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的負增長,首度企穩回升。專家預計,用電量保持中低速增長會是未來常態。
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數據表明,中國上月超越美國,成為最大原油進口國,這標志著過去10年能源流動的大轉變達到高潮。中國海關數據顯示,4月份石油進口達到每日740萬桶(相當于全球每日石油消費量的13分之一),超過美國每日720萬桶的進口量。預計中國今年累計石油進口量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持續超過美國。
美國能源信息局預測,中國2016年石油日需求量將達1134萬桶,對外依存度將超過65%。美國頁巖革命降低了該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而中國的石油需求在經濟放緩之際有增無減。美國金融危機過后較高的油價和能效更佳的汽車抑制了石油消費,過去三年激增的頁巖油產量已減少了石油進口。
有預測顯示美國石油進口可能反彈,原因是油價跌至每桶65美元提振了燃料需求。油價暴跌也大幅減少了美國頁巖地區的鉆探活動。但長期趨勢是中國的石油進口不斷增長。中國正在增加煉油產能,而整體經濟每年增長7%以上。中國石油需求仍在增長,從而地緣政治不穩導致石油安全問題增加,中國理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天然氣、核能以保障中國能源安全。
國際原油基準布倫特(Brent)從去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跌至今年1月的每桶45美元后,5月13日已回升至每桶68美元左右。沙特官員認為石油戰已打贏,油價已經觸底,而且“看起來不像會回落”。美國的頁巖油生產商不同意沙特已成功擠壓他們的說法。美國石油業有所放緩,但該國最大的頁巖油生產商依歐格資源公司(EOGResources)最近預測,只要美國原油基準西德克薩斯中質油(WTI)升至每桶65美元或更高,美國石油業就將恢復“兩位數”產量增長。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沙特阿拉伯宣布打贏石油戰,稱其擠壓美國頁巖油公司等高成本競爭對手的戰略正取得成功。作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沙特正尋求重新確立在全球油市的主導地位。今年4月,沙特原油產量升至每日1030萬桶,創歷史新高。同時沒有跡象表明,沙特計劃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下月開會時會改變政策。
一名沙特官員在利雅得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無疑,過去幾個月油價下跌已經使投資者不敢靠近昂貴的石油,包括美國頁巖油、深海油田和重油。”國際能源署(IEA)近日發布的數據支持了沙特的表態。該機構稱,鑒于較低油價已導致美國運行中的鉆井數量暴跌60%,美國頁巖油生產已在4月“撐不下去”。
但近日傳出消息,經過數月減產后,美國頁巖油企業宣布他們準備增產。去年,當油價大幅下跌時,頁巖油企業開始瘋狂削減鉆井數量。根據BakerHughes發布的數據,連續22周的大規模削減,已經讓美國頁巖油行業減少了930個鉆井平臺,去年10月份多達1609個。
專家認為,頁巖油企業對油價反彈做出迅速回應的能力遭遇首次重大考驗。但IEA也告誡稱,要說歐佩克打贏了市場份額爭奪戰為時過早。該機構表示,全球原油供應量在增長,除了其他歐佩克成員國(如伊朗和伊拉克)以外,就連巴西等高成本地區也在增產。這部分表明了美國頁巖油氣本身競爭力強,中國理應加速自己的頁巖油氣開發。
煤炭價格進一步下跌,對80%以上企業虧損的煤炭行業可謂雪上加霜,而國際煤炭價格下跌更加重了這一點。據海關總署5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4月份進口煤炭1995萬噸,同比減少716萬噸,下降26.41%;環比增加292萬噸,增長17.15%。中國4月份煤炭進口值為1235183千美元,同比下降41.18%,環比上升14.78%。由此可推算出進口單價為61.93美元/噸,環比下跌0.73美元/噸。由此可以看出,國際煤價仍然維持下跌態勢。
據汾渭/普氏CCI8指數顯示,截止4月末,中國南方港進口5500大卡進口煤價格為52美元/噸,比3底下跌了2.2美元/噸;同時,CCI7指數評估中國南方港進口4700大卡進口煤價格為49.5美元/噸,比3底下跌了1.9美元/噸。中國1至4月份,累計進口6902萬噸,同比減少4197萬噸,下降37.81%。總金額4471164千美元,同比下降49.64%。
有專家分析稱,中國煤炭業困境原因有二:首先是需求低迷。經濟增速下滑,房地產萎靡,焦化和鋼鐵行業產量過剩,電價下調,新能源替代效應等都已經成為共識的原因。其次是產能過剩。全世界的煤礦都停下來由中國生產,中國也能供得上。此前有數據認為中國的煤炭行業產能過剩10億噸。但實際上有很多的煤礦完全存在超產的能力,10億噸產能還是低估了煤炭行業的生產力。目前全國煤炭產能約40億噸,在建產能約11億噸,再加上約3億噸的進口煤,整體算煤炭行業產能過剩在15億噸以上。
國家能源局5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4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相較于3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的負增長,首度企穩回升。專家表示,用電量保持中低速增長會是未來常態,結構調整的影響還在繼續,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全社會用電增長的最主要拉動力,電力結構也在持續改善。
1至4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1731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24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6%;第二產業用電量12305億千瓦時,下降0.8%;第三產業用電量2287億千瓦時,增長7.9%。
中電聯專家分析認為,當前市場需求增長乏力,工業生產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企業訂單不足,導致企業減產。同時,國家實行轉方式、調結構政策,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單位GDP電耗下降較快。4月份第三產業用電量5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2%,與上個月4.6%的增速相比,大幅提升6.6%。
第三產業用電量的高速增長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結構在向積極的方向調整,服務業正成為當前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火電發電量已經連續10個月負增長、利用小時繼續下降,電力結構持續改善。1至4月,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1277小時,同比減少111小時。此外,我國發電新增裝機也保持了較高水平、電力供應能力充足,其中并網風電裝機容量更突破1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持續快速增長。
今年以來,風電是拉動地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手段。上個月國家能源局公布了“十二五”第五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項目容量共計3400萬千瓦,較前四批核準計劃平均規模2600萬千瓦增加約800萬千瓦,同比增長42%,突出體現了國家發展新能源、推進能源轉型的決心。這對進一步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切實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有重要意義。
中電聯預測,綜合考慮宏觀經濟形勢、氣溫及基數、工商業用電價格下調以及電能替代等因素,后三季度,全國電力消費需求增速有望總體回升,預計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3%至5%,其中上半年增長2%左右。中國能源界應抓緊這一增長時機進行結構調整以增強能源企業競爭力,以保障中國未來能源安全與環境安全。
(秦京午:資深能源評論員,原人民日報高級編輯。1951年出生,1977年冬參加高考,次年春入南京師范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專業學習,1982年獲得文學學士,同年進入人民日報,并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85年獲得法學碩士,參與創辦人民日報海外版,負責地礦、能源、機械、環保、海洋、國土等領域報道。2011年底進入中國能源網。)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