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國制造2025》正式出臺,電力裝備成為“走出去”的十大戰略產業之一。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徐玉明認為,這將加速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步伐,有助實現中國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轉變。
“中國核電發展面臨歷史性機遇,未來15年,核電規模將成倍增長。”第十一屆中國核能國際大會上,徐玉明表示對我國核電行業的前景充滿信心。同時,對于全球核產品市場,世界核能協會中國區總監弗朗索瓦·莫蘭介紹說,其規模將達到5750億美元。其中,老化的反應堆機組在2030年將要拆除,這會帶來920億美元的投資。
弗朗索瓦·莫蘭帶來利好信息的同時也提醒道,核電項目建設耗資大,還有一些政策法律障礙,“中國核電走出去,需要時間,不能急功近利”。
每年新建兩個三峽工程
徐玉明表示,隨著中國城鎮化、現代化的發展,預計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比現在增加一倍,而要實現2020年化石能源占比20%、2030年以前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必須要大力發展包括核電在內的低碳清潔能源。
“核電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中的重要支柱產業。”國際合作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所長王進介紹,“環境問題對能源結構調整的壓力巨大,氣候變化對碳排放的減排訴求也在倒逼能源的清潔化轉型。”
徐玉明介紹,截至今年4月,國內在運、在建及擬建的核電機組一共52臺,其中已經投運的有23臺,總裝機量21.4吉瓦,在建27臺,總裝機量29吉瓦,已經核準的還有2臺。
“今年內,還將有4到6臺機組得到核準,有4到6臺投入運行。到今年底,運行的總裝機量將達到30吉瓦,屆時,中國的核電規模將在全球排名第四,總發電量超過日本。”徐玉明說。
按照規劃,到2020年以前,中國還要新建35吉瓦產能,平均每年新開工5到6臺機組,每年新增核電投資1000億元,“相當于每年新建兩個三峽工程。”徐玉明解釋說。
據介紹,目前國內投運和在建的核電廠已達40多個機組,安全水平和運行業績達到全球核電機組中值水平以上,有的機組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核電設備制造方面,設備國產化可達80%以上,主設備年供貨能力達10套以上。
進入5月以來,我國自主三代技術的“華龍一號”首臺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這是核電重啟以來我國首個正式落地的國產三代核電機組。
中國廣核集團技術總監唐文忠介紹,國內中核集團已成功出口了4臺核電機組,成為核電“走出去”的先行軍。目前中核集團正在與阿根廷、埃及、英國等20個國家開展核能合作的洽談。
核電尚面臨挑戰
迎來巨大機遇的同時,我國核電產業的發展也面臨挑戰。王進指出,我國截至2014年底只有177堆年的核電運營經驗,相比核電大國如法國的2000堆年經驗,顯得比較少。
“縱觀中國核電30余年的發展,在核電設計、建造和運行方面雖然積累了大量經驗,但是在核安全各領域的基礎科研與核電先進國家仍有差距。”王進說。
此外,世界上50%的核電站為內陸核電站,而我國所有核電站全部分布在沿海地區,內陸核電建設規劃因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全部暫停。“民意的理解、支持和政府的決心也是影響內陸核電站建設的因素。”徐玉明說。
“從商業運行上看,AP1000作為美國先進的三代技術,世界上仍無商運經驗。”王進指出,“我國的“華龍一號”及CAP1400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技術代表同樣缺乏商運的經驗支撐。而目前因環境、鄰避等影響,國內核電機組建設的進度相對滯后,以目前的裝機容量及建設周期,要實現2020年的總裝機目標仍有一定難度。”
如何解決融資問題,是擺在所有企業面前的共同挑戰。弗朗索瓦·莫蘭指出,每個國家投融資的政策都不同,核電企業在國外拿項目之前,要先與各地的政策、法律、監管等進行磨合。
他表示,目前,在英國、土耳其都有一些不錯的核電項目,“但在英國等一些國家的監管機構,要拿到許可必須先通過評估。中國的“華龍一號”也要經過2年評估才能確定是否給許可,不是很快就能搞定。”
帶動產業“走出去”
雖然核電“走出去”充滿挑戰,但唐文忠仍對其前景表示樂觀,“核電走出去,不僅僅是要推進單個項目,而是要帶動整個核電裝備制造產業‘走出去’,真正實現資金、技術、裝備、工程服務、運營服務一起‘走出去’。”
對于“走出去”的戰略規劃,唐文忠稱,中廣核目前走出去的項目并不太多,重點區域在歐洲和非洲。非洲作為核燃料基地來開發,歐洲則是核電站建設運營的重點區域。此外,國家核電集團還將在土耳其建設4臺核電機組。
“走出去”的同時,“家門口”的核電站建設也是業內人士最為關心的。“以中國目前的技術,內陸核電項目的安全性是非常有保障的。我們的核電站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即便是極端情況下,也不會對長江水域造成影響。”徐玉明說,為了產業的發展,內陸核電建設越早越好,“最好在‘十三五’內,最晚不遲于2018年啟動內陸核電的建設。”
安全運營是核電繞不開的話題,據了解,新建核電機組要符合三代核電安全標準,進一步降低堆芯融化及放射性釋放概率。以“華龍一號”、AP1000、CAP1400為代表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將成為中國未來核電規模化發展的主流。
“華龍一號”是中國核工業60年堅持自主創新的結晶,其商業可行性還有待從整體上、系統上進一步驗證,徐玉明認為,“華龍一號”距離商業堆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華龍一號’已經在國際上樹立了品牌自信,從核電‘走出去’戰略來說,這對中國裝備制造業以及核燃料產業發展壯大,實現‘走出去’都會有很好的帶動作用”。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核電產業正在迎來發展的春天。”王進表示。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