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于資源利用提出“更加高效”的明確要求。
在《意見》設定的具體要求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能源消耗強度要持續下降,資源產出率要大幅提高。
對于作為能源消耗大國的中國來說,上述目標的提出無疑是一種近乎于嚴苛的自我約束,而能否實現及其中難題的破解,更加引人關注。為此,《法制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戴彥德。
要把節約放在首位
記者:生態文明對資源利用的核心要求是什么?
戴彥德: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反映人類進步與自然存在和諧程度的狀態,是對以耗費大量自然資源和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工業文明的超越,是對傳統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深刻反思的結果。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以及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均意義重大。
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是要建立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由此,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在資源利用方面,要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以煤為主是最大問題
記者:您所倡導的重塑能源生產消費體系,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有著何種意義?
戴彥德:重塑能源生產消費體系,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我國要通過變革發展理念、推進效率革命、加快技術升級、整合系統創新、改革體制機制,大幅提升能源效率,顯著優化能源結構,全面轉型工業、建筑、交通、電力等發展模式、技術路徑,形成全球領先的新的節能、環保、低碳競爭力。
作為世界第一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面臨的能源轉型壓力十分巨大。2013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占全球的22.4%,但創造的GDP僅占全球的12.2%,單位GDP能耗與發達國家相差4至6倍。
以煤為主是我國能源領域的最大問題。受資源稟賦限制,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全球能源消費結構呈反向關系,許多國家油氣用量接近70%,而我國則是煤炭用量占到60%以上,這是造成我國大范圍霧霾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根源。
如果繼續這種傳統能源發展方式,設想未來達到目前發達國家人均能耗水平,無論從資源保障、生態環境,還是能源安全、經濟代價看都難以支撐。
此外,發達國家普遍把能源轉型作為新一次工業革命重要內容,力圖重構新的全球競爭優勢。在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新一輪全球競爭中,如果我國再不迎頭趕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可能進一步拉大。
各國普遍制定目標
記者:發達國家在能源轉型上有哪些動作?
戴彥德:隨著能源消費量的大幅增加,化石能源大規模利用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區域環境污染等難題也日益突出。在這一背景下,推進新一輪的能源轉型、構建可持續的能源體系正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推進能源轉型,并普遍制定了大幅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的目標。
美國提出到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相比2008年水平減少40%。美國落基山研究所甚至提出,到2050年美國將不再使用石油、煤炭、核能,僅依靠可再生能源和少量天然氣,可以支撐美國GDP增長1.58倍。
歐盟提出到2020年能效要比1990年提高20%,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提高到20%,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到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5%,占到電力消費的97%。
德國提出到2050年一次能源總消費要比1990年減少50%,其中建筑領域能源總消費要比1990年減少80%,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到60%,占到電力消費的80%。
丹麥的研究機構更是提出到2050年要全部用上非化石能源,實現徹底脫碳。
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
記者: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的難點在哪里?
戴彥德:未來,我國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既定發展目標,對能源需求的剛性增長仍將難以改變,如果按照經合組織(以下簡稱OECD)國家的人均能耗水平,能源需求將接近90億噸標準煤,即使按照世界上能源經濟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國的人均能耗水平,也要接近80億噸標準煤。
然而這兩種情景都不可能發生,因為資源沒有保障,環境也沒有容量,未來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推動能源轉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以大幅減少煤炭的需求,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源。
從中長期的發展目標來看,到2050年正值建國100周年,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節點,屆時,若能源消費總量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65億噸標準煤,在此情形下,即使形成煤炭、油氣和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能源消費結構,化石能源消費總量仍將高達40億噸標準煤以上,同目前的狀況相比,污染物的排放源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有增無減,環境狀況將難以改變,但這一情形人均能耗已比OECD國家低了40%。
理想的狀況是將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并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才能從根本上消減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徹底回歸碧水藍天。但面對的挑戰是,即便是在達到目前OECD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情況下,我國人均能耗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仍要低80%,可見實現這一目標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減少終端能源需求
記者:在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上,您有何良策?
戴彥德: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并非一蹴而就、一招一式可以完成的,必須全面、系統地予以推動。
在發展模式上,要轉變增長方式,同時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減少周期性浪費。
在供應模式上,要逐步增加高效清潔、低碳環保、連續再生、永續利用的低碳和非化石能源的供給,減少經濟發展對高碳能源的依賴。
在生產模式上,通過整合設計,變革理念、互聯網加等手段,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終端能源的需求。
在生活模式上,鼓勵并引導社會各界綠色消費,低碳消費,來減少能源的需求。以更加清潔、可持續的能源體系,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