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新能源
  • 綜合
  • 電力體制改革與新能源電力系統相互促進完善

電力體制改革與新能源電力系統相互促進完善

2015-07-07 10:01:48 中電新聞網   作者: 曾鳴  
        隨著能源危機及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突出,以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技術因其清潔和可持續性,受到了廣泛關注。而伴隨著新能源發電的逐步規模化開發利用,電力系統也正由傳統電力系統逐漸向新能源電力系統過渡。新能源電力系統具有隨機性、整體性、可持續性、清潔化和智能化等特點,對電力工業“生產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新能源電力系統的出現促進了電力工業生產力的跨越,那么電力體制改革就是促進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是,在我國現有國情和改革背景下,新能源電力系統會凸顯出什么特征?電力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核心內容有哪些?這些改革的目標和內容又會給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新能源電力系統及其基本特征

傳統電力系統以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傳統能源作為一次能源,這些一次能源便于存儲,且發電技術相對成熟,使得電力系統供應側是可調控的。而風能、太陽能等多數新能源具有顯著的隨機性和波動性,導致規模化的新能源電力接入傳統系統后,電力系統供應側可調控性降低,電力系統呈現出較強的供需雙側隨機性。而這種雙側隨機性對于傳統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是致命的,因此,急需一種新的技術來應對電力系統特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新能源電力系統應時而生。新能源電力系統是通過電力系統結構、運行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使電力系統能夠承受供需雙側不確定性對系統的沖擊,從而保證可再生能源的安全高效利用以及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新能源電力系統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兩點:第一,高新能源利用比例。高滲透率的新能源電力是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重要特征。由于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較低的能量密度,加上我國特殊的資源稟賦,未來我國的新能源電力系統運行模式應該是集中式與分布式新能源電源相結合、遠距離大電網輸送與區域微網就地消納相組合,從而保證系統能夠最大限度、最高效的利用新能源電力。

第二,供應側的橫向多能源互補,系統縱向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安全高效的利用新能源電力是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重要目標。在供應側,一方面,利用新能源發電精確預測技術、新型新能源發電設備以及控制技術,最大程度上做到對風電等新能源發電出力的可調可控;另一方面,通過新能源電力與傳統電源之間、不同新能源電力之間、集中式與分布式新能源電力之間的協調控制,實現多類型能源電力互補,使得供應側整體呈現出穩定而相對可控的出力特性,減小可再生能源發電出力波動對系統造成的沖擊。在輸配環節,新型的電網結構、先進的輸配電方式、控制和安全防御系統以及儲能設施的建設和應用使得電網對新能源電力擁有足夠的接納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物理通道對于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影響。在需求側,一方面,通過AMI以及先進的通信系統,使用戶能夠實時掌握自身用電情況與不同層級的系統運行情況,根據價格響應信號,調整自身的用電行為;另一方面,通過先進的控制技術,能夠對用戶的終端用電器做到精確計量與控制,最大程度的利用需求側“暗儲能”潛力。鑒此,我們認為,新能源電力系統核心特征是要借助相關技術手段,實現電力系統真正意義上的“橫向多源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從而最大限度和高效率地利用新能源電力,逐步提高新能源在電力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最終使得新能源在我國電力能源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

同時,隨著新能源電力的規模化開發以及電網中新能源電力比重的不斷增加,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特征將日益凸顯。在未來發展中,需要深入認知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特性,創新理論方法與技術,在發展智能化技術的基礎上,從系統的本質特性出發,構建基于電源響應、電網響應和需求側響應為一體的新能源電力系統發展模式。

二、新電改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2002年的“5號文”實施以來,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包括:缺乏頂層設計和規劃,政府職能履行不到位;市場化程度較低,價格機制扭曲;可再生能源發展受阻;政府監管和市場機制不協調;立法滯后等。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以及相對穩定的內外部環境條件、技術進步和強烈社會訴求的推動,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應運而生。

新電改方案,即中發[2015]9號文《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2015年3月正式下發。《意見》中對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符合我國國情和國家戰略方針,其目標是建立一個真正有效的電力市場機制,培育市場主體,健全完善市場機制,使市場在配置電力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核心價值取向是建立一個綠色低碳、節能減排和更加安全可靠、實現綜合資源優化配置的新型電力治理體系,推動我國電力生產結構、消費結構及技術結構的整體轉型。

在此基礎上,“9號文”中的方案對促進新能源發電體現出明顯的促進作用。

一方面,《意見》在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中充分體現了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電力系統發展方向以及堅持節能減排的基本原則,明確了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分布式電源并網比例、支持節能降耗機組上網、提高需求側管理水平、完善跨省跨區電力市場交易等重點任務,將發展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意見》中指出要開放電網公平接入,完善并網運行服務以及要開放用戶側分布式電源市場。鼓勵支持分布式電源發展,支持新能源、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機組上網。這為我國分布式電源以及新能源發電指明了發展方向,對我國促進新能源發電消納利用以及電力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可見,高效有序健康發展新能源電力,提高新能源發電比例是實現本輪電改核心價值的必要手段,而新電改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將會帶來電力工業生產關系的全新變革,對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運行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是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直接推動力。

三、電改對新能源電力系統的促進作用

新電改方案對新能源電力系統的推動作用體現在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通過對電改方案的深入解讀,總結歸納出新電改對新能源電力系統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需求側響應資源支撐新能源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電改“9號文”對需求側管理給予高度重視,并頒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完善電力應急機制做好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強機制創新,實施需求側響應。需求側響應資源在支撐新能源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方面可以發揮以下重要作用:(1)需求側響應資源可以有效抑制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雙側隨機性,保障系統安全穩定運行;(2)需求側響應資源可以在不影響系統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減少可再生能源電能的削減量,從而促進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并網消納;(3)需求側響應資源可以提高系統內設備利用率,提升系統運行效率。

在進一步的電改配套細則制定中,應提出具體的需求側響應激勵方案,強化需求側響應資源的作用及系統滲透率。

2、跨省區輸電交易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發展完善新能源電力系統建設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需要保障多種模式的新能源發電并網(分布式和集中式),“9號文”中明確跨省區輸電交易的重要作用,并頒布了電改配套方案《關于完善跨省跨區電能交易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促進建立健全省級發供電計劃和跨省區發供電計劃協商機制,對于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完善和多元供能系統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在清潔能源消納政策及有關細則的制定方面還需進一步統籌電力供需、輸電通道能力,整體增加清潔能源送出與消納。

3、加強和完善清潔能源補償機制,保證清潔能源電力系統長效發展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需要各地建立并完善輔助服務補償機制,通過市場化方式確定輔助服務相關方的責權劃分。“9號文”提出要加強日常運行調節,充分運用利益補償機制為清潔能源開拓市場空間,給予了新能源電力系統充分的政策支持,是保證清潔能源電力系統長效發展的重要基礎。

隨著新能源電力系統的投入運行,在后期不斷的發展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對補償機制做進一步的細化調整,明確清潔能源直接購買輔助服務與通過市場化的經濟補償機制激勵煤電機組調峰的不同適應方式。

4、開放電網公平接入,建立新能源電力系統發展新機制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需要全面放開用戶側分布式電源市場,保證新能源電力市場的有效拓展。“9號文”提出積極發展分布式電源,通過積極發展融合先進儲能技術、信息技術的微電網和智能電網技術,提高系統消納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完善并網運行服務,對于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高效運行和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未來的發展中,相關細則應進一步指引和激勵用戶側分布式電源市場的放開,鼓勵專業化能源服務公司與用戶合作,或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推進分布式電源的建設和布局。

四、總結

綜上所述,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將引發生產力的重大變革,而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將會帶來我國電力工業生產關系質的轉變,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完善。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與運行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借助本次電力體制改革,通過加強和完善清潔能源補償機制、開放電網公平接入等措施,不僅促進新能源電力技術發展,充分發揮新能源電力系統的作用,同時也能夠進一步保障新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經濟運行。在未來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制定并利用新電改的相關配套細則,結合以上新電改對新能源電力系統的影響,深入認知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特性,創新理論和實踐方法,從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到具體的技術實現都要進行相應的銜接,完善和統一相關的標準。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電力體制改革,新能源電力系統